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道教的故事
14710800000042

第42章 妈祖,航海保护神

所谓俗神,简言之,就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神仙,就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神仙。中国的神仙并不神秘,也不威严。中国的俗神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中国民间道教所信奉的神祇。一为自然神,如雷公、风伯等;二为带有明显人间特征的英雄神或文化神,如关帝、文昌等;三为守护神,如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等;四为具有特定职能的行业神和功能神,如药王、财神等。

俗神文化中充满着福运、友善、祥和、真诚和淳朴。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神仙信仰,是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安慰。在遭遇生活困厄的时候,他们想到了神仙;在遭逢大灾大难的时候,他们想到了神仙;在遭到感情打击的时候,他们想到了神仙。神仙是心灵的抚慰师,神仙是精神的安慰剂。

一个中国的女神,降生在东南沿海平凡的渔民之家,二十几岁上芳龄早逝,却被历朝皇帝多次钦封,封号由“夫人”升至“天妃”,直至“海神天后”。她就是海神妈祖。

妈祖是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尊为海上女神,又称天上圣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洲娘妈等,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道教封号:辅兜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古代在海上航行经常受到风浪的袭击而船沉人亡,船员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问题,他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在船舶上还立天妃神位供奉。为妈祖察、听世情的两大驾前护卫神,分别为左手持方天画戟,右手举至额前做远视状的千里眼(又称金精将军),以及左手持月眉斧头,右手举至侧耳作听音状的顺风耳(又称水精将军)。

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于960年(宋建隆元年三月廿三),诞生于莆田县,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有些失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

默娘一出生就不会哭不会笑,被误为哑女,因此父母为之取名林默。她自幼聪慧过人,七岁时,父亲开始教学,秉解文义。十岁时,便喜欢单独静坐在房间里读书。有一天,一位法术高强老道从林家门前经过,见林默眉清目秀,乃遍游人间所欲求收之徒。于是,授于玄微秘法。从此,林默有异于他人。

林默十五岁时,便可以上山采草药为乡邻治病,还经常渡海到湄洲救助海上遇险船只。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天气变化,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传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那年九月,她的父亲和哥哥因公乘船北上,恰遇狂风暴雨,海面恶浪滔天。正在织布的林默忽有打盹的感觉,猛地脸色苍白,手上拿梭,脚下织机却没有踩动。母亲见了,以为她假装睡觉,轻轻地将她推醒,她手上的机梭便落到地上,流着泪惊慌地说:“阿爸没事,阿哥死了!”说完放声痛哭。

母亲将信将疑,过一会儿,她的父亲回来,说林默的哥哥所乘船只被风刮翻沉没海底,而他自己所乘的船只靠近他船获救。第二天,林默和母亲、嫂嫂驾舟入海寻得兄尸,乡人神之,称为神姑。

林默二十八岁那年,正值九月九日重阳节,她经过一番打扮后,恋恋不舍地向姐姐们告别说:“今天我要远游了,可惜无法姐妹同行。”说完一阵伤悲。

姐姐们笑她说话奇怪,出游无非半天、一天时间,何用如此伤心?因而劝慰着送她出门。

林默离开了姐姐们,独自泛舟渡海到对岸湄洲岛山上最高处,登上一块巨石,忽闻一阵仙乐飘渺,猛地脚下云朵飘动,升入云端……

从此以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妈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雍熙(984~987年)年间,港里村人为纪念林默生前治病和救人之功,在湄洲岛建庙祀她,称妈祖庙。并在她升天时所登之石上刻下“升天石”三字。

由于妈祖被人们做为海上救难女神供奉,流传着许多有关妈祖显灵的传说,因而受到历代帝王的十三次褒封。宋朝把天妃纳入道教。

到了元代,虽然社会比宋代有所进步,但造船业落后,海上交通运输船舶大者不过千石,小者三百石,载运量只有15~50吨之间的海上帆船。海道的迂回,险滩恶浪,自然气象变化无穷无法掌握,海上行船,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因此,漕运船舶的押粮官和水手便仰赖天妃保佑。每次运粮,官家必须先行到天妃庙卜吉然后开洋。

在明代,信奉天妃已达高潮,尤以郑和下西洋为最,大小船只出使海上,船舱中必供有天妃,在海上朝拜祀祷保祜。郑和下西洋行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又要酬谢天妃。

明末,郑成功起兵抗清,以厦门为阵地,继而出师台湾,驱逐荷夷,收复台湾。军队乘船到达彭湖时,狂风大作,连日不停,军中粮草殆尽,眼看士气不振。郑成功跪下朝天叩求神助说,要是郑军不该灭,请即风息浪静。祭毕当即如常。于是,军队顺利突入鹿月门,占领赤嵌城。因此,郑军安定后,郑成功即在各地建庙祀奉天妃,称天妃为妈祖,又荣称为开台妈。

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孟冬,靖海将军施琅率三万水师驻莆田平海,因军中缺乏淡水,饮用困难。施琅访得平海天妃官前有一口枯井,据当地百姓介绍,此井原可供百户人家饮用。因此,施琅祀求天妃相助,继续深挖,果然涌泉如注,解决了军中吃水。施琅为此专作《师泉井记》,并写“师泉”二字,至今犹存。

康熙二十二年甲子(1684年)六月,施琅攻打台湾,水师舟至澎湖,士兵们恍惚中见到天妃在船上,士气大振,勇猛冲杀,肃清澎湖敌军。署佐营千总刘春梦见天妃对他说,二十一日必攻克澎湖,七月可得台湾,果然如应。平海乡人进天妃宫时,见天妃衣袍湿透,她左右二神将两只手都起了泡,报皇上获悉后,御书香帛到湄洲祭妈祖庙。

明代由皇帝钦定天妃为道教神,许多天妃庙归入道观。除莆田湄洲岛的上妈祖庙外,宁波庆安天后宫,天津的天后宫,澳门的妈祖阁,台湾北港的朝天宫和鹿港妈祖庙为我国天后宫有名的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