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169

第169章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赏析]

这是一首寻人不遇而别有深趣的诗。“寻”字为诗眼,是全诗的抒情线索。首联写寻人路上,“莓苔见屐痕”可见人迹罕至,表现常道士很少与人来往,住处非常清静。颔联上句写路上远望之景。此处的“渚”字应当灵活理解,不必讲成“水中小洲”,而当是溪水环绕的意思。这样,“白云”、“水源”等词语均好诠释。“白云”本有悠闲意蕴,再“依静渚”,更增幽静之气氛。“芳草”与尾联的“溪花”相映成趣,暗示出这是花红草绿的春季。“闭闲门”写道士不在,暗转下半首。

颈联转折,寻人不见,便观览周围景色,以景衬人。通过环境的描写便可了解常道士之为人,亦可折射出作者的精神境界,属以宾衬主之法。松翠泉清象征着主人的冰清玉洁的品格。尾联则以观溪花自然开放表现自己对人生宇宙之至理——禅意的妙悟,一片化机。寻人不见是失,但却寻到了人生的真谛,这又是得,均从“寻”字而来,妙哉!

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趋,情由景生,妙合无垠,自然浑成,有陶诗之风。结构上也独具匠心,喻守真分析得很精到:“本诗题眼在一‘寻’字,全诗就得从寻字着想。首二句是一路寻来,三句是远望,四句是近看。是寻到了道士隐居之处,而道士不在,用‘闭门’来表示。五六句是道士既不遇,看松寻源,亦有别趣……末句以见溪花之自放,而悟禅理之无穷,将寻不见的意义,尽情结出。”(《唐诗三百首详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