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006

第6章 清平调三首(其一)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赏析]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在天宝元年入长安城后供奉翰林时所作。李白是一位胸怀大志的诗人,他接受了儒家“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精神,表示要“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希望能“济苍生”、“安黎元”、“安社稷”。他无疑会把这段供奉翰林的生活当作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极好机会。但事实恰恰相反,一方面是由于唐玄宗仅仅将他看成文学侍从,并未真正予以重用;另一方面由于权贵们对他侧目而视、尽力排挤,使李白根本不可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相反,他在皇宫中除奉命起草一些类如《和蕃书》、《出师诏》的诏诰外,还作过《宣唐鸿猷》那样的歌功颂德的作品,又应诏写过一些描写宫中行乐生活的诗文,如《泛白莲池序》、《宫中行乐词》及《清平调三首》等。实际上这反映了李白思想中庸俗的一面。

然而,有的论者却认为,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在赞美杨贵妃的同时,暗中还寓有讽意。据宋乐史《李翰林别集序》载,宦官高力士为报复李白让他脱靴的耻辱,曾向杨贵妃进谗,说李白诗中的赵飞燕指的就是杨贵妃,因为赵飞燕出身微贱,后来又被君王废为庶人并自杀,所以李白在诗中将杨贵妃比作赵飞燕是居心叵测。今人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评析》沿用以上两说,认为“太白此词,名花与妃子共咏,虽竭力揄扬,而意成讽谏。一时兴到笔随的绝妙好辞,其中以飞燕比太真,不料日后竟为人所谋孽谗构,终于落拓以死。才人不遇,可为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