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千年文萃:诗苑
14710900000089

第89章 塞上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赏析]

在盛唐边塞诗中,王昌龄的诗作堪称一绝,颇为人们称道。这首诗就很有特色。诗人先以“蝉鸣空桑林”强烈渲染悲凉之氛围,写得有声、有境、有情。尤其是著一“空”字,就给人造成一种萧瑟之感,面对叶尽林空,耳听寒蝉悲鸣,行人又将何以堪?“八月萧关道”之句虽未明写征人,但在这八月即寒的偏僻荒凉的萧关古道中谁能不产生一种难以自已的深情呢?眼前是一“出”一“入”的行军匆匆的战士,遍地是芦黄草衰的荒凉景色,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从来幽并客”是由写景转入议论的过渡语。在浓墨铺写边关古道的艰苦行军之后,诗人用“从来”二字把为国捐躯的英雄侠客推向历史的纵深处,表达了诗人对幽并二州勇武之士的热情盛赞。著一“老”字,将蕴含着多么深厚阔大的内容啊。他们为了保家卫国,把尚武任侠的英雄气概付于驱敌御侮、驰骋沙场、老死军伍中。语言虽然悲凉,但仍不失其豪壮。最后两句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按理说,尚武而守信,重义而轻生的“游侠儿”,在社会黑暗的时代非但不应批评,反应给予肯定。但在边关有难、国运有危之时,这些侠客们却仍然乘坐紫骝四处周游,就明显于国无益了。因而较之那驰骋沙场的幽并客来,不就显得黯然失色了吗?全诗至此,在一正一反的对比衬托中,充分体现了整首诗歌的主要意蕴——杀敌报国,建功边防。

这首诗,先置边塞战争于凄凉惨淡的广阔背景之上,构成一幅色调灰暗的边关征战图。继而又笔锋一转,有如烘云托月般地表达诗人对“皆共沙场老”的“幽并客”的由衷赞美。笔者认为,如果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容此诗的表达技巧,当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