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宝宝不哭
14716500000021

第21章 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宝宝很不安稳地哭闹,而且体温一下子蹿得很高。妈妈的第一感觉是宝宝感冒了吗?可是如果是感冒了,为什么宝宝没有鼻塞、流鼻涕、咳嗽、打喷嚏这些表现呢?而且不吃东西、不愿睡觉,唤宝宝的时候,没平时那样反应机敏。如果用手指轻轻按压耳朵,宝宝哭闹加重,或用手来自卫,则说明是耳朵的问题。应赶紧带宝宝去医院就诊,宝宝很可能得了中耳炎。

1.宝宝为什么会得中耳炎

首先妈妈们要了解什么是中耳炎。中耳炎是指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窦、乳突气房)全部或部分结构的炎症性病变。

中耳炎尤其好发于儿童,这是与宝宝的耳咽部结构有紧密联系的。因为小儿的耳咽管还处于生长发育时期,耳咽管又短又粗,并且近乎于水平面。这样,一旦耳咽管开口在感冒时开放,脓性鼻涕就很容易由耳咽管开口处进入中耳内,引起中耳炎。

那么,宝宝怎么会得中耳炎呢?原来正常人鼻咽部与耳朵是相通的,在中耳腔内,有一条细管子通往鼻咽部,在医学上称之为咽鼓管。宝宝的咽鼓管比较短、宽且直,呈水平位,加上宝宝的机体抵抗力常较弱,容易患急性鼻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而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常常会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或由于宝宝吐奶、呛咳及擤鼻涕用力太猛时,细菌便很容易从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因而成为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的原因。此外,给宝宝掏挖耳朵时,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黏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还有少数中耳炎是由于败血症引起的,常见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感染灶,其内的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通过血源流至中耳处定植,引发中耳炎。

2.中耳炎有哪些致病因素

(1)呼吸道及鼻咽部疾病。

(2)水从外耳道进入耳朵。

(3)躺着喝奶,会有向鼻咽方向流入的风险。

(4)睡眠不足或体力消耗过大,是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原因。

(5)被动吸烟,会损害宝宝的鼻咽黏膜。

(6)集体生活。

3.中耳炎有哪些表现

中耳炎就是中耳发生了化脓性炎症,未破溃流脓之前,耳内疼痛很明显,疼痛可扩散至同侧额部、颈部、顶部、牙齿或整个半边头部。宝宝常表现为:

(1)哭闹不安、拒绝吃奶,有时可发生耳后部红肿,不让家长触碰。常常会用手抓耳朵。耳朵的构造很特殊,里面是软骨,外面直接包着一层皮肤,两者间没有其他可起到缓冲作用的肌肉组织等。所以,中耳炎一旦发病,会剧痛难忍。患侧耳朵及其附近头部剧痛,年龄稍大一点儿的宝宝能自行诉说病情,但小宝宝一般只会烦躁、哭闹。

宝宝虽然说不出来,可是只要动动嘴,不管是吸吮还是吞咽动作,都会压迫到感染部位而感到疼痛。宝宝在吃东西时烦躁、哭闹,并且不愿入睡,都会让妈妈们常常不知所措。

(2)因为宝宝无法用言语表明,尤其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所以必须靠父母细心观察。如果宝宝对电视、收音机的声音或鞭炮声、爸妈的呼唤等反应较迟钝,家长应注意带宝宝去医院检查耳部。很有可能是大量液体存留于中耳部位,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

(3)许多不明原因的发热,很有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宝宝往往突然发热,体温可升至37.8℃~40℃。

(4)烦躁不安(有时也是听障的一种表现)、无法安睡、夜间特别吵闹等。

(5)耳朵流液。

4.宝宝得了中耳炎危害大吗

若宝宝患上中耳炎得到及时的治疗,一般多可治愈。若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一旦转变为慢性中耳炎,不仅会导致听力下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反复中耳发炎会使鼓膜穿孔增大、中耳粘连硬化,使听力进一步下降。如果不适当用药,还可引起内耳神经功能下降,这时将更难于治疗。

(2)中耳反复发炎可导致骨疡型或胆脂瘤型中耳炎,骨头受侵蚀时有可能导致面神经瘫、脑膜炎、脑脓肿等颅内外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

(3)中耳炎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宝宝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5.得了中耳炎该怎么办

妈妈们对分泌性中耳炎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认为只要耳朵没有接触过不洁的水就不会得中耳炎;有的以为只有耳朵流脓才是分泌性中耳炎,因而耽误了治疗的时机。妈妈一定要及早察觉孩子的行为,发现异常及早带孩子到耳鼻喉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治疗。

三种类型小儿中耳炎的处理:

(1)偶发急性中耳炎:多是因为中耳腔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而产生中耳发炎,常见于婴幼儿,成年人偶尔也会出现。季节交替时病例会明显增多,与流行性感冒有明显的相关性。

治疗:一般会使用口服抗生素治疗,必要时会施行鼻腔或鼻咽腔分泌物抽吸术。治疗48~72小时后,若耳痛或发热的状况并未改善,医生一般会考虑更换抗生素。如果化脓很严重的话,就有必要切开鼓膜排脓,并做细菌培养,做更进一步的病情确认。

(2)急性感染引发积液性中耳炎:中耳腔受到感染时会导致咽鼓管肿胀,从而造成脓液无法排出。不过此时炎症大多已经消退,虽然有脓液,但是耳朵已经不再疼痛,宝宝也不再因此而哭闹不安。多数家长便会认为疾病已经治愈,殊不知尚有脓液留在中耳腔内。

治疗:通常医生都会让继续使用抗生素治疗,但是3个月后病情仍未改善的话,便会考虑手术切开鼓膜,并放置中耳通气管,以引出脓液,以免脓液长时间积存在耳道内造成听力受损及学习能力下降。

(3)慢性积液性中耳炎:单纯的积液性中耳炎,宝宝不会有任何的疼痛感,听力仅丧失20分贝,不容易被察觉。尤其婴幼儿,即使听力有些许减退,家长也不容易发现。这种中耳炎往往会演变成慢性疾病,渐渐造成听力障碍,有的孩子甚至是在上学时才被老师发现。

治疗:这种慢性中耳炎若已造成明显的听力障碍,或是急性中耳炎超过2个月仍未治愈,医生便会施行鼓膜切开手术,放入通气管。

小贴士

频发性中耳炎:6个月内发生3次以上或1年内发生4次以上急性中耳炎时,均可称为频发性中耳炎。排除外界感染因素后,家长应带宝宝检查一下耳道是否有先天性构造异常。

6.中耳炎的家庭护理

(1)根据统计,婴幼儿在3岁以前,约有70%得过中耳炎,其中有99%是因为感冒所导致的。所以,要预防小儿中耳炎,必须降低宝宝被感冒病毒传染的几率。

(2)耳道内滴药是治疗中耳炎的重要方法,滴药之前应将宝宝的胳膊和腿扶好,大宝宝可以说服教育,争取合作。宝宝可侧卧于床上,也可坐在椅子上,头向一侧偏斜。小宝宝可由家长抱在怀中,左手扶住宝宝的头部,右手及臂部抱住躯干和双手,两腿夹住宝宝的双腿,烦躁的孩子可用床单将两上肢裹缠紧,将头部固定。

(3)如果耳内有脓液,应先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清洁耳道,然后再滴药。外耳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所以滴药前应将耳道拉直,使药液顺利流入。1岁以内的宝宝可向下拉直耳垂,大宝宝应向后上拉耳郭。滴药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促使药液流入鼓膜区。如鼓膜已穿孔,药液可以流入中耳腔,这对治疗更加有利。滴药后要让宝宝侧卧,待药液渗入耳内组织后再起来活动。

(4)慢性中耳炎经上述治疗仍不见好,而且脓液有恶臭、耳后红肿疼痛时,说明有可能并发了乳突炎。家长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诊治,必要时需手术治疗。

(5)喂奶时乳汁易逆流至鼻咽部,再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因此哺乳时必须斜抱婴儿,以防乳汁逆流入中耳。

小贴士

滴耳液温度要与体温相近,以免滴入后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滴药的滴管不要接触外耳道壁,以免造成污染。

7.六个方法预防中耳炎

(1)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

(2)给宝宝洗澡、洗头时要用手堵住外耳道口,以防污水流入。

(3)不要给小儿用力挖耳朵,以防细菌侵入。

(4)尽可能保持宝宝的鼻腔清洁。

(5)睡觉时可以将婴儿床的床头垫高,大一些的宝宝可以用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垫高,避免积聚于鼻腔内的黏液流到咽鼓管内。

(6)很多父母喜欢让宝宝含着奶嘴,这种小道具虽然能让宝宝保持安静,但也会大大增加宝宝感染中耳炎的危险。研究发现,频繁的吸吮动作容易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到咽鼓管,所以家长要注意,不可长时间让宝宝吮吸奶嘴。

知识链接

分贝指标:人们正常的呼吸声约为10分贝;悄悄话或耳语的声音约为30分贝;一般人正常说话的声音约为60分贝;交通拥挤的街道或地铁所制造的噪声为90~100分贝;飞机起飞时的噪声约为110分贝。

(戴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