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镜子里的自己,再看看站在旁边的孩子:相似的不仅是容貌……
“一母生九子、九子不一般”和“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两句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可是这两句似乎看起来有点儿矛盾的话恰恰告诉我们孩子们的“一般”和“不一般”是兼而有之的。
由于遗传的原因,孩子在相貌、血型、性格、智力、气质乃至体格上都会或多或少地与父亲或母亲相像或组合相像。父母作为教育方,应该了解自己的特点。特别是要了解自己哪些特点是自己父母遗传下来的“本性”,哪些特点是自己后天养成的或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在教育孩子上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在“照镜子”时,我自己认为孩子的血型是和父亲还是母亲相像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例如,母亲自己(特别是小时候)是个胆小之人,或者有恐高、怕黑的特点……你可能就比较容易理解自己的女儿或儿子也会有一样的问题。父母在有针对性地适当锻炼孩子胆量的同时,一定要将心比心,不可强求孩子——想想自己儿时的情况,自己在那种情况下需要什么?是鼓励还是责骂,是谅解还是逼迫?关于后天形成的特点:如果自己的胆小是小时候被恐怖故事吓的,或自己的父母当时的某些做法所致,那么可以想一想:自己当时希望什么?现在就给你的“胆小”的孩子什么,自己当时不喜欢什么现在就不给你的“胆小”的孩子什么;比如,不要“吓唬”你的孩子,要安慰他(她)就像当年自己特别想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安慰而没有得到一样。
又如,父亲儿时可能“胆大包天”、非常淘气,那么自己的儿子(甚至女儿)很可能就像当年的自己。回想一下,自己当年为什么那么胆大?你的父母用什么办法能够制住当年的自己?什么办法对你无效?这些回忆、对比,对于你教育管理自己的孩子会有很大帮助。
父母在帮助孩子选择学科方向、课外兴趣时也要适当参考自己童年、少年乃至如今的状况,自己当年是否有此爱好或特长?孩子是否有和自己相似的特点?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比如,父母双方对音乐从来没有过任何兴趣,孩子也对音乐不感兴趣;父母却强逼孩子去学习乐器、声乐。对于这一点可能会有许多不同意见,也会有“成功”的例子举出来。我的观点是:第一,父母及孩子对音乐(或任何其他科目)纯粹不感兴趣,但是最后被逼“成功”的例子是有,但是比例很低。第二,完全被逼“成功”的绝大多数孩子,作科研不会有太高造诣;搞艺术不太会有灵气;搞音乐不大会有激情。第三,强行去学没有天分的科目,即使孩子很聪明也会是事倍功半;而如果鼓励孩子去学习自己的特长(如果父母能够确信自己和孩子的天分所在,在开始时、孩子不懂事的时候可以适当逼迫一下)则是事半功倍。
另外,孩子的脾气性格也有许多和父母相似之处,在孩子教育上要不时地和自己对照一下,照一照“自己”这面镜子,对症下药。不宜由着性子管教孩子,或者不顾具体情况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有谚语说“一个人的美味可能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就是指的这种情况。
父母自己不擅长,却让孩子去圆自己失落的梦想,多半只能是毁了孩子。父母自己当年阴错阳差地选错了行,就要吸取教训;孩子很可能重圆自己失落的梦想。了解自己、了解孩子、对镜自照就能比较容易地发现孩子的特点和特长,从而因“子”施教。这样才能发掘出孩子的最大潜能,达到教育孩子,使孩子成才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