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18

第18章 竺可桢解读中国千年气候变化

从杨贵妃的故事中,我们似乎看到从唐到宋,中国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气温下降的时期,成都平原都可以吃上荔枝,但后来的人大多就没有那个福分了,显然这是老天爷的安排,非个人因素所能决定。

中国几千年的气候是如何变迁的,其中又有什么规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似乎要请出竺可桢,而不是靠草船借箭而出名的诸葛孔明先生。诸葛孔明预测了三天内有大雾,才敢在周都督面前夸下海口,以项上人头担保,可以在三天之内“造”出10万支箭来。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光凭诸葛孔明的掐指一算还是不行。

在中国气象史上,竺可桢是为中国气象研究起到奠基作用的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后,竺可桢以渊博的学识和较高的威望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

竺可桢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两篇论文可以帮助我们解开中国数千年气候变化的规律。一篇是1961年他撰写的《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第二篇是1972年他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20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17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是竺可桢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结晶,它的研究成果震动了国内外的学术界。他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

图:中国历代气候与现代比较图

从竺可桢的研究中,我们会发现数千年里中国的气候并没有一直变暖,也没有一直变冷,而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每次波动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

结合竺可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将中国几千年的气候变迁与中国的历史结合起来,让我们去发现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

除了经济、政治等因素之外,气候的变化成为改变着一个王朝命运的重要因素。

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当时西安和安阳地区有十分丰富的亚热带植物种类和动物种类。

到了西周时期,中国迎来了一个较短的降温期,生产遭受极大的影响,周王室权力衰落,对诸侯国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中国历史迎来了春秋战国时代。

西汉大部分时间是比较温暖的,中国的关中及中原地区,物产丰富,这为汉武帝北征匈奴提供了雄厚的物质保证。如果不是风调雨顺,粮食等作物获得大丰收,我们很难想象汉朝能在短时间内征集数十万大兵,没有造反就不错了,而士兵奋勇杀敌,将匈奴全面击溃。

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大部分地区则迎来了一个寒冷期,温度较当今低1℃左右,寒冷的天气导致天灾不断,在地方豪强的掠夺下,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群雄割据,中国最终由统一走向分裂。

然而到了唐代,中国又迎来一段美好的时光,唐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基本上都取得了全胜。但到了唐末,中国再一次变冷,坏天气使中央王朝变得不堪一击,中国又迎来混战的局面。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天气对农业生产影响深远,土地兼并再加上天灾不断,迎接中央王朝的只有农民战争和改朝换代了,气候大的变化与王朝的更替是基本一致的。

以陕西西安为核心区的关中地区在汉唐两代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与之相应的是近三千年的温暖期。自宋以后,中国大地基本上一直处于寒冷期,气温较现在低1℃~2℃,关中因物产下降其地位也逐渐下降。

以前物产丰富的河西走廊逐渐变得荒凉,关中的衰落使丝绸之路逐渐被废弃,物产丰富的楼兰古城只能留给人们一些残缺的记忆。中国经济中心不断南移,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使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主流。

另外,根据竺可桢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重新审视明朝倾覆这一桩公案。

在教科书中,明朝是一个昏聩的朝代,对于它的灭亡也有很多的分析,不外乎土地兼并、宦官专权、党争严重,积弊重重。明太祖朱元璋元末已经成为一个光杆司令,到了明末,他已经繁衍了20多万皇子皇孙,严重地侵蚀着大明帝国已经腐朽的肌体。

但在各种演义、小说、影视剧中,我们却可以看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并不是一个酒池肉林之徒。朱由检一生操劳,旰食宵衣,每天夜以继日地批阅奏章,节俭自律,不近女色,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将阉党一网打尽。

李自成《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的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所以在明朝灭亡的各种原因中,我们还需要加上两面三刀的吴三桂及明末的天灾,如果能多给老朱兄弟一些时间,给他一些好天气,他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然而历史却给老朱兄弟开了十足的玩笑,自打他第一天当皇帝起,就是自然灾害不断。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发生可怕的旱灾,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人活得好好的,谁愿意拿自己的生命作赌注,但农民连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证,也只有铤而走险。

多灾多难的崇祯皇帝最后在北京自缢的时候,可能都在怪自己不走运,一心想当个好皇帝的,可惜老天不给他这个机会。

明朝灭亡是各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但不能否认的是,气候问题是一个加速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而且是遭受到坏天气的轮翻打击。李闯王、高迎祥、张献忠等被明朝军队痛击后,又借河南天灾而迅速壮大,最后被李闯王攻破北京城,使明王朝彻底覆灭。

竺可桢的科学考证可以使我们还原真实的明末农民战争大背景,可以看到天气对一个王朝命运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