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低碳阴谋
1472600000002

第2章 戈尔家里令人“难以忽视的真相”

环保最初被提出时,可能仅是出于单纯的意愿,希望通过减少环境污染,来降低人们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但环保发展至今,已成为政治、经济的一个手段,脱离了原本的轨迹,变成了一场闹剧,一个超级的秀场。政治家、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学者、房产商、银行家轮番粉墨登场,急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事事都和环保、节能挂钩,在环保的大旗下,一切都得靠边站,凡是有任何反对的声音,顷刻间都可能被道德的口水淹没。

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如果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制定过高的环保标准,将意味着很多工厂会被关闭、叫停,将导致更多的人失去工作机会,收入下降,人们陷入贫困,引发更多的社会动荡和灾难。

因此,我们看到最多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绅士淑女们,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发展中国家发号施令,打着各种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的口号,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们的傲慢和偏见。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了一部名为《难以忽视的真相》的环保纪录片,这部影片让戈尔获得了2007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这部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影片呼吁人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保护脆弱的地球。

但是在戈尔家中也有一个“难以忽视的真相”:在戈尔赢得了一座奥斯卡小金人后的第二天,他老家一个名为田纳西政策研究中心的组织就披露了一个让他尴尬的事实。戈尔家两年中的用电量从平均每月1.62万千瓦时增加到了1.84万千瓦时。这个数字大约是普通美国家庭的15~20倍,普通中国家庭的100倍。

此外,他每个月花在天然气消费上的钱超过了1000美元。这样算下来,戈尔每个月仅在电费和天然气上的开支就接近3万美元。

反观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仍有数亿人根本没有机会用上电。

在刚刚过去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作为主办方的丹麦与澳大利亚等少数发达国家抛出了一个方案,里面明确规定,发展中国家人均碳排放量为每年1.44吨,而发达国家却达到了2.9吨。在西方人眼里,可能只有他们才是地球真正的主人,而其他国家都是配角,西方人眼中永远有双重的标准。

最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牢牢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为了环境保护,他们不愿意作丝毫的让步。

在哥本哈根峰会上,欧盟承诺在2010年至2012年三年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帮助它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一举动被视作在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前两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污染赎罪,但这300亿美元能做什么呢,分配到众多发展中国家手中还有多少,能购买多少套昂贵的新能源设备呢?

西方人的傲慢和冷酷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失败埋下了种子,而这次失败的大会使世界两极分化的格局更加明显,穷国集团和富国集团的冲突将进一步深化。

“碳阴谋”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

欧美等发达国家企图用温室效应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戴上了一副沉重的道德枷锁。这有点像台湾的政治人物,凡事都必须标榜自己“爱台湾”,都是为了2300万台湾人民的利益,否则政治人物的一切行动便失去了正义性。但号称“台湾之子”的阿扁却趁“爱台湾”之机不停地A钱。同样,发达国家一方面进行碳排放的宣传,一方面却又肆无忌惮地排放温室气体。经过不断地宣传与炒作,无辜的“碳”一下变成了邪恶之神,罪大恶极,像远在中国的一只蝴蝶,只要抖动一下它的翅膀,就可以引发阿拉斯加一场飓风,置美国人民于水火之中。

人类的活动,工业化,真是地球上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吗?显然不是。

二氧化碳的增加一定会让地球变暖吗?虽然有众多研究机构的报告,但从人类历史及科学的实践来看,这并没有在理论上得到科学的证明。

但经过数年来各种宣传机器的反复灌输,将环境污染及资源的枯竭混为一谈,人们已经形成条件反射,稍有风吹草动,便迅速和“碳”挂钩,欲除“碳”而后快。我们必须进行剥离,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能到处贴标签。“碳”仍是原来的“碳”,我们不必要过分慌张。而污水排放、酸雨、破坏性的砍伐、浪费等是我们必须长期要进行的斗争。

在极度妖魔化“碳”的背后,我们必须认清发达国家欲借“碳”而封杀发展中国家生存空间的险恶用心。

地球只有一个,资源有限,如果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发展中国家也像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水平,至少需要三五个地球才能满足我们的胃口。这是发达国家所极端恐惧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将给他们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威胁。

2008年世界粮食价格大幅上涨,默克尔——堂堂一国总理居然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印度有3亿人一天开始吃两顿饭,而10亿中国人开始喝牛奶。

在某些西方人的眼中,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根本无权和他们享有一样的消费水平。

如果真是一视同仁,大家同心同德,共同维护地球——我们的家园,我们完全可以对未来有美好的设想。但发达国家根本不愿意承担任何国际责任,他们在“碳排放”中设置双重标准,处处体现了他们的傲慢与自私自利。

“碳阴谋”背后是赤裸裸的国家利益,是国家为生存权利进行的苦苦争斗。

这个时候我们又看到两大阵营的斗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以及以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又紧紧地走在了一起。

碳,勒紧了谁的脖子?

“碳关税”和“碳减排”,会告诉你答案。

欧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重污染、对煤及石油等生物化石能源有很大依赖、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大多数已经抛给了发展中国家。

“碳关税”和“碳减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打压发展中国家两个最有力的武器,披上道德的外衣之后,开始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攻击。

发达国家的如意算盘是维护现有的国际格局,不能让穷国毁掉他们奢靡的生活。

在舆论一边倒的今天,欧美等国利用“碳关税”或“碳排放”,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力挺“碳关税”的是美国,这和美国的贸易结构是分不开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主要是进口低附加值、对石油、煤炭等依赖程度较高的工业产品,主要出口高科技产品,对石油、煤炭等依赖较低,美国服务贸易长期是顺差的。如果征收“碳关税”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在美国失去竞争力,为美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找到最好的借口,这将有助于使美国逐渐摆脱次贷危机带来的影响。

“碳排放”的推动者主要是欧盟,因为欧盟在低碳、新能源技术上面远远走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前面,他们已经设计好了“低碳时代”的各种游戏规则,这也是个套索,等待着发展中国家往里钻。

由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阶段,如果欧盟所推动的“碳减排”得以顺利实施,发展中国家将为碳排放付出沉重的代价,丧失难得的发展机会。

目前“碳关税”和“碳排放”已经形成合流的趋势,国际局势逐渐演变成欧美等发达国家与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对抗。

最近举行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表明,世界两大阵营的斗争已经日趋白热化,碳排放在今后将成为世界各国角力的主要场所。

众多研究机构已经失去了对真理的执著与坚守,他们背后往往闪动着众多美国及欧洲基金的影子,沦落为打手和帮凶。

但目前中国等国家仍有足够回旋的空间,发达国家并不愿意承担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其借碳排放树立发展壁垒的意图非常明显,而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席位上仍占有优势,对发达国家可以形成一定的牵制作用。围绕碳的争论仍将持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对世界未来格局的影响将是异常深远的。发展中国家也将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也要求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对抗欧美发达国家,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必须继续作为第三世界代言人的身份争取自身的利益,揭露美国等国家利用碳关税继续剥削和压榨第三世界人民的谎言,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保持发展的优势,避免碳关税类似日本广场协义而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道枷锁。

从长远来看,中国也必须积极加大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不断引领科技的发展潮流,争取中国在可替代能源上的技术优势,力争成为下次科技革命的领导者,避免被动应付。中国也需要以低碳技术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对进出口的依赖,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国际贸易争端中争取主动。就现实条件而言,中国庞大的人口,东西部巨大的经济落差,在高速铁路网全面形成后,中国国内市场将得以更快速的启动。

一场围绕“碳”的大战正在徐徐展开,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大战,任何一方都输不起;这是一场持久的战争,短时间内都不可能期望谁能获胜;这是一场阴谋与反阴谋的战争,它关系到占世界人口80%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在21世纪的命运,是一场生死的对决。

我们需要理性、冷静、科学地对待“碳”的种种问题,不被“碳”所挟持,不能成为敌对势力的帮凶,而要有符合中国发展,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