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里,其实还没有把本章开始提出的问题说清楚,为什么中国风电CDM项目被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退回重审,其中缘由又是为何呢?
实际上,CDM仅仅是欧盟实施其碳减排宏伟计划的一小部分,是一个补充性机制,为了掩盖其强烈的企图心,搞了一些小甜点来引诱发展中国家上钩,没有好处,发展中国家怎么可能跟着欧盟的屁股跑。
这里面有一笔经济账。欧洲国家的企业要实施其减排计划,其成本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高的。按欧盟自己的新技术,要减排一吨二氧化碳,大约需要100美元,这样下来,欧洲的企业根本无力与其他使用煤炭及石油的企业相比。
但这些企业又因为身在欧盟身不由己,欧盟为他们规定了较高的减排指标。怎么办呢,该排还是排吧,无非向中国等因为使用新能源的企业购买指标。
由于劳动力便宜,还有政府的补贴,中国减少二氧化碳的成本大约在20美元/吨,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足可以让欧洲的企业眉飞色舞了,这等好事怎么不做,让中国人帮我们承担义务吧,无非给点小钱。
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加入了《京都议定书》,但不承担减排责任。所以中国既进行了清洁能源,让中国风力发电规模几年内成为全球第一,甚至有人提出雄心勃勃的2020年前使中国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三个三峡电站的计划。
这绝对是天作之合,中国这个穷小子一下捡到一个大元宝。
据有关统计,目前中国通过CDM实现减排量已经达到了全球CDM市场的1/3左右。有关专家预计,2012年,中国通过该机制转让“碳排放”权的收益将达到10亿美元。
中国之所以在CDM方面斩获颇丰,主要还是由于中国人的精明,中国很快熟悉了这一整套的申请程序规则,而其他很多国家根本没有搞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的强大实力使得在谈判中比较容易获得发达国家的CDM投资项目,中国人办事效率就是高,也最靠得住。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国占如此大的便宜,似乎是设计这个机制的欧洲人根本没有想到的结果。
中国的确从CDM中获得很多好处,但也可能埋下隐患,如果现在把排放潜力消耗完了,以后中国不得不承担排放义务的时候可能就会陷入自身排放指标不足的困境,要倒过来高价去别的国家买。
欧盟推出这样一个机制的目的无非是一个过渡性的。按欧洲人的计划,到了2012年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跑不脱,都必须用欧元来进行碳排放的买卖了,那时他收获的才是大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按理说欧洲人不会太在乎这些小钱,便宜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赚就赚点吧。
但欧洲人似乎心有不甘,咬牙切齿的,还没有见到收益就让我出血这么多,这个生意如何做啊。
欧洲人不愿意再当活雷锋,所以在2009年下半年,联合国执行理事会(EB)终于忍无可忍,不再批中国的项目了,其他的嘛,当然按计划进行。
中国人似乎不解、疑惑,怎么能这样呢,但这里面真实的原因就是规则是欧洲人制定的,话语权在他们那里,别人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最近几年中国国内开始热炒“碳交易”,纷纷要求争夺定价权,在为中国拥有庞大的排放市场,却没有定价权而苦恼,因为国内的碳企业出售的排放权处于低价位。
目前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拥有自愿碳排放额(VER)的定价权,欧洲气候交易所(ECX)拥有欧盟碳排放许可(EUA)碳期货的定价权,欧洲能源交易所(EEX)占据EUA碳现货的定价权。
所以有人认为中国在碳交易方面是眼看着欧美大块吃肉,而中国只能喝汤,鉴于中国在CDM领域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说不定中国可以获取CDM市场甚至一级CER的定价权,信心满满又面色凝重地期待着中国在世界碳市场中的地位。
但如果不了解欧盟的真实意图,就盲目地跟风,中国何以能占据主动,何以能掌握什么定价权呢?
如果跟着欧盟的步伐和节奏,那中国将可能被套上一个索套,到时将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进退两难。
按碳减排的表面意思,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为解决碳减排的动力问题,会形成新能源技术你追我赶的局面,最终消灭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但从石油期货的交易机制来看,想靠着金融衍生品来降低风险的目的似乎从来没有达到过,而成为一个投机的场所,它并不可能对实际排放有实质性的影响。
或者我们看到的只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断减排,花很大的力气,从欧洲购买很多新能源技术及花费非常多的资金,只能赚一些小钱,而最后赚钱的却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那时真是发展中国家为欧盟等发达国家下苦力,而让发达国家轻松赚小钱。
在如今石油期货市场上,产油国往往不是获得石油收入最多的一方,那些国际大投行、对冲基金则赚得盆盈钵满。
2002年,当世行找到中国乃至亚太区的第一个水电CDM(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张掖小孤山水电站负责人丁建军要求合作时,CDM在国内还属于一个陌生的概念。
别人主动送钱上门,丁建军与他的同事都感觉不可思议,怀疑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后多方询问,无论是甘肃财政厅、财政部、国家发改委,都认为中国人完全被骗了,卖空气都能换钱,岂不是天方夜谭。
后来中国风电的成功证实CDM百利而无一害,中国众多企业也全面大张旗鼓地成立了CDM办公室,中国也成为CDM最大的市场之一。
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从目前来看,中国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将来可能加倍地偿还。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可能掉馅饼,老欧洲如果真能一心向善,吃斋念佛,对全世界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但这可能吗,大家不能忘记八国联军的铁蹄是如何踏破北京城,如何洗劫万园之园——圆明园的。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处境尴尬的欧盟
欧盟想要让这个计划顺利实施似乎是一件非常艰难的的任务,对欧盟领导人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验。
欧盟有两个重量级的对手,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
欧洲精神使欧洲人的生活风格以优雅的艺术家的姿态,区别于在他们眼里缺乏历史和文化的粗俗的美国人,以至于美国的战略家卡根敏锐地意识到“美国人来自火星,欧洲人来自金星。”
美国人似乎一开始就不吃欧洲人这一套,在美国人眼里,实力才是第一位的。虽然有欧洲强烈的道德谴责,小布什还是毫无顾忌地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才开始的,比欧洲工业革命差不多晚了100多年,尽管美国在较长时间内都是世界第一的碳排放国,凭什么要让美国人和你欧洲一起减排,美国人就是我行我素,你把我怎么着?
从技术条件上来说,美国的优势在信息技术、航天、军工等“高碳”方面,何必在低碳技术上与欧洲这个龙王爷比宝呢?
自己基本上掌握了石油的霸权,中东基本上在自己的控制之中,伊朗迟早是会被收拾的,再说美国是世界第四大原油生产国,何必花大代价为了欧洲的崇高目标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呢?
美国人的势力也因为苏联的解体而达到了极致,逮谁灭谁,怎么可能在“碳减排”上被欧盟束缚住手脚,那也太让天下人笑话了。
所以,美国人在“碳减排”上一直与欧洲唱反调,你说什么,我就是不理睬,而欧洲人求美国人的地方多着呢。
按理说,这个世界没有美国,很多事还真不一定能办成,更何况美国对碳减排这事儿是比较反对的,不是挖美国的墙角么,美国好不容易才建立起的美元霸权就这么被你欧盟给摧毁了。
出人意料的是,因为欧洲人的执著和辛苦耕耘,碳减排闹到今天,居然还弄得有模有样,全世界各国人民都被忽悠进来和欧盟一起玩这个游戏。
和美国相比,欧盟在舆论造势方面真算是老火煲靓汤,经过他的巧妙包装和不断地渲染,把二氧化碳这个可爱的小朋友给妖魔化得不行,更成为人类的公敌,使碳减排可以乖乖地为欧盟服务,成为欧盟重新崛起的杀手锏。
欧盟对于美国的碳减排一直是紧咬不放,妄图从道义上给美国形成巨大的压力,让美国屈服。
从历次联合国气候谈判大会可以看得出,绿色环保组织、无政府组织(NGO)、岛国集团等都把火力集中在了美国身上,要让美国承担历次气候变化大会谈判破裂的责任,把气都朝美国身上撒。
哥本哈根大会上,小岛国集团最为活跃,极尽渲染之能事,制造世界末日情绪。这其实也是发达国家借小岛国集团、环保人士向发展中国家施压,如果不是主办方在会议议程安排上给岛国集团更大的活动空间,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夸张的表演。
所以在这场哥本哈根大会上,欧盟除了和美国结成“同盟”外,主要能干的就是两手:一手是特意安插大批NGO上台,给NGO留座位。另一手是让小岛国悲情牌成为自己的工具,操纵小岛国,形成泰山压顶的道德攻势。
美国还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一直奉行其单边主义政策,只要是侵害到美国利益的,都用不着跟他商量,欧盟再怎么骂,都安如泰山。
美国无论是由戈尔象征性地签署《京都议定书》还是后来退出《京都议定书》,都坚持两个原则:只要对美国利益造成伤害的,那就别来,美国通过《伯德·哈格尔决议》构筑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另外是把中国拖下水,仅发达国家单独承担减排责任,同样免谈。
任何国际性的组织,没有美国参加不行,而美国也不可能放弃任何施展国际影响的机会,所以美国一直与气候谈判若即若离,但并没有完全抛弃气候谈判,每次都会派代表参加,每次都要发言,绝不能让欧盟及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将美国孤立起来。
各种迹象表明,美国是令欧盟十分头痛和难缠的对手,是欧盟实现其宏伟蓝图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那么欧盟有逼发展中国家就范的可能吗?
前面已经说到,欧盟在明知美国可能激烈反对的情况下,只有争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它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并不显眼,在欧盟眼里可以忽略不计。
二是为了拉拢发展中国家,争取舆论支持,也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等用小恩小惠把众多发展中国家搞定了,再来搞定美国这个庞然大物,最后让全世界所有国家都走上欧盟所主导的碳减排的轨道上来。
只是欧盟未考虑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中国居然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中国这条大鱼居然在欧盟眼皮子底下躲过了欧盟举起的屠刀。
按欧盟原来的计划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是要在2012年后才放到砧板下剁的,但中国这条大鱼实在让欧盟看得眼馋,现在这样养着,还要花费多少饲料呢,从CDM来看,就让中国钻了空子,白白花了很多银子。
而让欧盟感觉到恐怖的是,中国这条鱼看起来似乎不再像19世纪末那样软弱,可以派几万人就让大清王朝签订城下之盟,有翅膀越来越硬的味道,再不下手,可能以后越发难以收拾。
对欧盟来说,时不我待。
欧盟可以因为中国在CDM中受益太多而停止对中国项目的审批,对中国的风力发电釜底抽薪,使这成为欧盟的一张牌。
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欧洲同样因为曾经轻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而对发展中国家网开一面而后悔,欲除《京都议定书》及“巴厘岛路线图”所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等原则而后快,欲抛弃双轨制,而搞单轨制,想让发展中国家尽快承担责任,自己不必要再出血了。
所以我们才看到作为哥本哈根的主席国,不顾大会的正式程序,欲把“丹麦提案”塞给大会讨论,在看到丹麦前能源大臣康妮·赫泽高显露出对发展中国家的同情,便马上撤换,由丹麦首相亲自操刀上阵。
而在大会的最后紧要关头,丹麦又故伎重演,又抛出“丹麦提案”,结果被中国强烈驳回。
欧盟在哥本哈根大会上大搞分化瓦解,萨科奇、默克尔等出面,对中小国家随意承诺,希望打破发展中国家形成的同盟,使天平朝着欧盟逆转。
欧盟的终级目标是为了重新夺回世界的领导权,他必须让他精心编织的计划在“环保”、“拯救人类”的幌子下继续实施,哥本哈根对欧盟来说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欧盟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尔反尔,好像从来没有顾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感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欧盟在哥本哈根的表演,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看到了欧洲的无耻与虚伪,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一心,特别是77国集团与中国坚决站在同一战线上,同时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形成的“基础四国”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四国提案”,它照顾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一致拥护。
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构成不可逾越的一座大山,它使欧盟的梦想再次严重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