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66

第66章 信陵君魏无忌。 (1)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用坑蒙拐骗偷的办法拿到虎符后,非正常地成为了魏军的统帅。他率领魏军前往邯郸,给了秦国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

信陵君自己也知道,这次让哥哥难堪得不轻,回去后肯定没好果子吃。反正已经向姐夫证明了自己的“急人所困”是原装正版的名牌,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让姐夫来埋单吧。

打发魏军将领率领子弟兵回国后,信陵君在赵国住了下来。

在赵国暂住期间(没有赵国户口),信陵君没有撂下自己的特长:养士。

听说赵国有两位处士,毛公和薛公,信陵君决定跟这两位见个面,于是就发了一封邀请函。

所谓的处士,据说是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儿的人。是不是真的有德有才,那就不知道啦,是不愿做官儿还是做不了官儿,也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有这么一个成语“终南捷径”,还知道有这么一句诗“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在任何时代,官位都是稀缺资源,不是什么人都能捞一个的。在战国时代,面向普通读书人的位子更是少得可怜,除了敞开了扩招外姓人的秦国,大多数国家都把位子留给了自家人。

不管是不愿做官儿还是做不了官儿,当时的读书人还是能找到饭票的,投奔在别人门下做门客,就是一个不错的饭碗。

毛公和薛公这两位处士的饭碗比较另类,毛公整天跟一帮赌徒打成一片,薛公则混迹在卖酒的商贩当中。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这两个行当都算不上高贵。

虽然自己的职业不咋地,但是这两位的架子却大得吓人,把信陵君的邀请函丢到一边,该干吗干吗,压根儿就不甩信陵君这个壶。

当年那么难缠的侯嬴都搞定了,你们这两块料有什么啊,不就是要面子吗?

给足!

信陵君来到了这两位的住所,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会谈后,彼此感觉都很高兴。毛公和薛公需要借助信陵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信陵君也希望通过这两位来扩大自己在赵国的影响力,各取所需。

平原君看到小舅子跟这么两块料搅和到一块儿,很不以为然,就对自己的夫人说:听说你弟弟天下无双,没想到他竟然跟那种人搅和在一块儿,看来,他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平原君的政治敏感度,有点儿太低了。

听到丈夫这样贬自己的弟弟,赵夫人脸上也有些不好看,就去提醒弟弟,让他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信陵君听了之后,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反过来对姐夫指指点点:平原君结交宾客,只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豪爽大方,并没有把这些宾客真正当回事儿。

接着,信陵君还狠狠表扬了这两位处士一番:当年在大梁的时候,就知道这两位了,到了赵国后,我还怕他们不跟我玩儿呢。

最后,信陵君还狠狠鄙视了一下平原君:平原君竟然认为跟这样的人交往是掉价,看来他才不配跟我比呢。

说完后,信陵君就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赵国。

赵夫人又把弟弟的话,向丈夫作了详细转达。

一听这话,平原君赶紧承认错误,再三挽留信陵君。

本来就半真半假的信陵君,一看姐夫是这个态度,也就顺水推舟地留在了赵国。

也许,平原君这会儿才意识到,自己这个小舅子着实不简单,这小子对知识分子的心理摸得太透了。

寄人篱下的知识分子,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白吃的白痴,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帮助白痴的主人,所以不管是不是真有本事,都很把自己当根儿葱。非但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根儿葱,还打心眼儿里希望主人也把他们当根儿葱,否则将极度失落。乾隆皇帝对纪晓岚说了一句“倡优蓄之”的实话,不但伤了纪晓岚本人的心,也惹翻了后世无数知识分子,他们大骂乾隆不尊重人才。

在这些人看来,不管是跟着平原君还是信陵君,物质待遇差不太多,但是能从信陵君那里收获额外的精神待遇,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跟着信陵君实在是个更优的选择。

经过这一番折腾,信陵君的名声更是好得不得了,不仅招来了天下的宾客,还从平原君那里挖了不少墙角。要是平原君放走了信陵君,那他自己的食客还不得让小舅子挖个精光啊。

精神待遇很重要,物质待遇更重要。不管是从平原君那里跳槽的,还是慕名新赶到信陵君门下的,主要还是为了吃饭。

信陵君一个寄人篱下的人,能够为这群人提供足够的物质待遇,是因为他本人不但从赵国得到了一个县的封地,还保住了在魏国的封地。

食客们跟着信陵君混饭,信陵君利用食客保证自己的地位。

所谓养士,大体如是而已。

就这样,信陵君在赵国一待就是十年。

看到秦军在自己家门口转悠,魏安釐王想起了阔别十年的弟弟,马上派人前往赵国叫信陵君回家,不是吃饭,而是保家卫国。

面对哥哥的召唤,信陵君没有了当年面对姐夫呼唤时的气概,他跟自己的门客打好了招呼,谁要是为魏王的使者通报就去死。

十年前,为了姐夫的一句话,信陵君可以啥都不顾,带着几个门客就去跟虎狼之师玩儿命,如今他却害怕回国后哥哥跟自己算旧账。

人是会变的!

当年信陵君率领宾客慷慨地离开大梁,奔向那注定的前途,那时的他抱定了舍生取义的信念。当一切风平浪静后,信陵君却没有了当年的气概。

这就是所谓的“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吧。

门客们只是跟着信陵君混饭吃的,没有为魏王献身的义务。再说了,在哪儿混不是混啊,信陵君你自己都不把祖国当回事儿,我们干吗咸吃萝卜淡操心啊,大伙儿一块儿在赵国混也挺好。

信陵君在赵国结交的那两个处士知道,如果信陵君继续这么鸵鸟下去,以后大伙儿的饭碗都悬了,赶紧找到了信陵君。

毛公和薛公劝信陵君:当下赵国之所以看重你,只是因为你的背后是魏国。

都是文化人,说话要留有余地,除了给信陵君留出思考的空间,这两位还帮着信陵君找辙,要是让秦国人把祖宗的宗庙给毁了,你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啊?

魏国要是被从地图上抹去,信陵君在赵国的身份转眼就会由贵宾降为难民,其中的轻重不用多说,信陵君自己心里清楚着呢。

为了祖宗,更是为了自己,下一步怎么做,信陵君用不着别人手把手地教。

啥也别说了,回家。

信陵君马上收拾了一下行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魏国。

最后一块绊脚石

回国后,兄弟相见抱头痛哭。大概还说了几句“兄弟,哥哥我想你啊”、“哥哥,兄弟我也想你啊”之类的吧。

亲情秀作完了,下面就是正事儿了,魏王把上将军的大印交给了信陵君。

这一次通过正常程序,信陵君统帅了魏国的全部武装力量。

虽然名正言顺地成为了魏国的军事主官,信陵君并没有头脑发热,他知道,单凭魏国这小身板儿,压根儿没法跟秦国磕一下子,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还是联合其他诸侯吧。

不知道是东方各国的领导人忽然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还是信陵君的面子足够大,竟然凑了五国联军。

哪五个国家,没有明确的记载。六国中,齐国应该继续不掺和,以燕国和韩国的水平,也就是个重在参与,主要的力量应该是魏、赵、楚三国。

不可思议的是,就这么一股临时拼凑起来的武装,愣是在黄河以东狠狠打击了秦国人的嚣张气焰,并且还一直跟在蒙骜的屁股后面跑,一气儿追到了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