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色盲讲故事.1
1473100000069

第69章 信陵君去世了 (2)

喝了洗脚水的秦昭王很上火,千算万算,到头来反被别人算计了,打算让黄歇自杀了事。

这个时候范雎站了出来,劝秦昭王:黄歇这么讲义气,太子继位后肯定会高看他,不如也让他回国算了,这样在楚国建立一个亲秦国的政府还是不错的。

秦昭王一想,只好这么着了,于是把黄歇遣返回国。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楚顷襄王去世,太子继位,这就是楚考烈王。

我说过,人臣最大的功劳是拥立之功,黄歇对楚考烈王也算是拥立之功。

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楚考烈王把淮北地区十二个县封给黄歇,号春申君,并任命他为楚国令尹(丞相)。

从楚怀王开始,楚国连续三个国君(包括准领国君)都曾经掉进过秦国人的坑里,楚怀王还死在了这个坑里。

这是巧合还是宿命?

活着的国君很不幸,死去的国君也没多么幸运,他们躺在陵墓里不招灾不惹祸的,竟然也让白起那个家伙折腾得不轻。

是个人都很难咽下这份屈辱,但是国力不济,你又有什么办法呢。楚国只好强颜欢笑,陪着小心跟秦国周旋。

老天有眼,公元前257年,终于让楚国等到了一个教训秦国人的机会。

秦军在邯郸城下艰难啃城墙的时候,赵国的平原君来到楚国,商量联合的事儿,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毛遂自荐。

我认为,即使没有毛遂的搅和,楚国也会出兵揍秦国那个狗X的,于公于私,楚考烈王都有教训秦国的动机。

公元前256年,帮着赵国解了燃眉之急,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楚国的价值,就当时的国土面积、战略环境来看,楚国算是当仁不让的No.2。

虽然跟No.1差了几光年的距离,但是对付那些不入流的国家,楚国还是能做到游刃有余的。公元前255年,楚国拿下了早就没有什么动静的鲁国。

这一次,楚国人讲了一点儿人道主义,把鲁国的最后一个领导人鲁顷公迁到了莒,让他在那儿奉祀祖宗,捎带着安度晚年。

还是这一年,秦国人把九鼎搬到了自己家里。

周天子的政治血脉和文化血脉算是延续到了头。巧合的是,打发他们上路的这两家,竟然都是中原诸侯眼中的蛮族。

几年后(前249年),鲁顷公去世,鲁国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此,齐鲁大地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一死一残,齐国连自己当年起死回生的那根救命稻草都弄丢了。

默哀!

为齐鲁大地唯一的辉煌时代默哀。

到这个点儿了,还能对外扩张,除了秦国,就是楚国人做过这一次,楚国也算是小小地雄起了一把。此时的雄起不是服用了什么良丹妙药,只是吃了一剂催情春药而已,至少春申君是这么看的。

公元前248年,春申君找到楚考烈王,跟他商量一个事儿:淮北地区跟齐国接壤,不是特别让人放心,还是设立一个郡作为抗齐桥头堡比较好。

面对齐国,春申君都这么没自信,还能指望他为楚国做更多吗?

本质上,春申君不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例如他把自己的封地上交给国家后,又从国家捞到了另一块封地——江东。

江东,长江以东,就是今天的长三角。

搬到江东后,在原来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的废墟上,春申君建造了超豪华宫殿。

光阴走到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末日狂欢吧,高兴一会儿是一会儿。

这些豪华宫殿早已经被风吹雨打去,春申君在江东留下的唯一痕迹就是那个“申”,据说上海的别称“申”就是来源于春申君。

春申君在江东过得很高兴,楚国过得也相当凑合。秦国正在忙活着搞三晋,齐国这个植物人啥想法也没有,楚国可以消消停停地过几年好日子了。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到了公元前242年,楚国人看到了自己好日子的尽头。这一年,秦国在楚国的家门口设立东郡。

当年楚国逆势操作,北上中原,打了一个精明的算盘,就是让三晋给自己挡来自秦国的子弹。现如今,这道防火墙又被秦国人攻破了,楚国不得不再次直面那个让它肝儿颤的秦国了。既然不得不面对,那就勇敢地冲上去,楚国决定先发制人,主动打击。

当年体格还算壮实的时候跟秦国单挑,楚国都没赚过便宜,这会儿再想跟秦国单挑,那就是纯种的找死了。

楚考烈王比赵孝成王识时务,也比他聪明,知道拉帮结伙。

公元前241年,楚国拉着韩、魏、赵、卫四国,主动去找秦国的碴儿。

作为当仁不让的No.2,楚考烈王是此次行动的总瓢把子,春申君负责具体的工作。

齐国还是奉行万年不掺和的大政方针,燕国在前一年刚跟赵国死磕过一次,楚国能拉上三晋就不错啦。至于卫国,它不过是魏国的万年小弟,凑个热闹而已。

东方各国稍微用点儿心,秦国就要出洋相。春申君率领着联军,攻陷了寿陵(可能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附近),又一次来到了函谷关。

在战国时代,这个倒霉的函谷关,一直是东方各国的鬼门关,不管前面的事儿有多顺,一到这儿,准得卡壳儿。后来周文倒是突破了函谷关,结果还是死得非常难看,以至于刘邦进咸阳的时候,都不敢走函谷关,而是从武关北上。

在函谷关,秦国人就没有吃过亏,这一次也没有例外。秦军一出函谷关,五国联军也只好大难临头各自飞。

这是东方各国最后一次合纵攻秦,跟第一次合纵攻秦一样,都是楚国人做出头的椽子。

起于楚国,止于楚国,轰轰烈烈的合纵攻秦画上了一个句号,以后的日子里,大伙儿自求多福吧。

忙忙叨叨地闹腾了半天,还是七十多年前的那个结果,楚国人很伤心。伤心完了,他们开始问责,楚考烈王虽然是此次行动的老大,但是负责具体工作的是春申君,问来问去,也只好让他来负责了。

楚国人给出的理由还相当充分,自从迁都以来,秦国就没来找过我们的事儿,这说明楚国还是相当有实力的,都是因为春申君不合格才出了自己的洋相。

我真的很佩服楚国人的自信心。

春申君到底合不合格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以当时的情况,五国联军已经做到最好了,在函谷关让秦国人打散并不丢人。

实力,最重要的是实力,没实力,再强的自信心也没法转化成战斗力。

楚国,或者说东方各国,此时的实力跟秦国差了好几个档次,还琢磨着从秦国人身上捞到便宜,这就不是自信了,而是纯正的盲信了。盲信的楚国人没有掂量明白自己的份量,就把春申君牵出来,当作了一只替罪羔羊。

春申君做了替罪羊后,楚考烈王也渐渐跟他拉开距离。

春申君的门客朱英看不下去了,找到春申君给他打抱不平,这次失败跟你没有太大的关系。接着,朱英分析了一下,这么多年秦国没来找碴儿的根本原因很简单,三晋在前面给楚国挡子弹。

看来,什么时候都不缺明白人啊。

明白人朱英接下来作了一个悲观的预测,现如今韩魏都虾米了,秦兵离都城陈不过一百多里地,楚国将不得不再次直面惨淡的人生,每天都得跟秦国人死磕。

死磕?

磕得过吗?

拉帮结伙都不能拿秦国怎么着,单挑能有什么便宜赚啊。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老子继续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