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父母好方法:孙晓云23年家教精华
14731200000009

第9章 真正的教育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

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

每个人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这并非是浪漫的没有根据的夸张,而是被科学研究反复证明了的事实。

显然,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大脑被神力唤醒,使自己真正走向成功。问题在于:去哪里寻找这种可以唤醒“沉睡巨人”的神力?而这种神力究竟如何创造奇迹?

毫无疑问,这神力的唯一来源就是教育。

我曾写过一本书《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原名《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并荣获中国图书奖。有人说,这本书是一本为“差生”正名,洗刷学校、家庭和社会加在他们身上的歧视与污点的教育纪实作品。是的,“差生”、“傻子”――这些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个可怕的名词,可以让一个原本可以奋发向上的优秀孩子变得自暴自弃,从此走上与社会、与学校、与家庭对抗的道路。书中记录的上海闸北八中在“差生”教育中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成功,让从来没有体验到成功快乐的“差生”体验反复成功的快乐,从而唤醒孩子心中沉睡已久的巨人――自信与自尊,提出了成功教育的最核心命题:成功即发展,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就是成功。

我是一个亲身经历者,深受震动。

我也想把我所受到的震动告诉父母和老师们:每一个人都是成功者,从生理学的意义上说,每一个人都是父母体内最健康的精细胞和卵细胞的成功结合,因而每一个人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命意义上的成功者。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让孩子走向真正的成功!

首先发现孩子的优点。

从一个故事讲起。

北京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雨晨(化名)回家宣布:“我再也不去上学了!”父母大惊,说:“你小学还没毕业,不上学干吗?”儿子答:“反正我不去了!老师不喜欢我,同学们烦我,上学活受罪。”

雨晨的父母到处请人帮忙出主意,找到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毕淑敏。这个故事就是毕淑敏与我聊天时告诉我的。当时,毕淑敏正在读心理学,她问明了情况,说:“我给您孩子开个处方吧。”毕淑敏当过军医,她熟练地写道:“这个孩子有病,急需要表扬,表扬一个星期。”

雨晨的母亲一瞧,皱紧了眉头,苦笑道:“这样的处方有什么用?”毕淑敏说:“试试吧,或许有用。”

雨晨的班主任见到这张奇特的处方,怀疑地问:“这真是医生开的吗?”雨晨的母亲赶紧点头称是。班主任叹了一口气,说:“唉,就你这儿子,有什么好表扬的?”雨晨的母亲恳切地说:“老师呀,您就发发慈悲吧,这孩子一点信心也没有了。如果您再不可怜可怜他,他就没有任何希望了,成了废人咋办呢?”班主任终于动了恻隐之心,答应试一试。

第二天的早晨一上课,班主任就盯着雨晨看,可还是什么优点也看不出来。她定定神,说:“雨晨同学今天上课很认真。”雨晨一听老师表扬自己了,立刻腰板笔直两眼放光。第三天,班主任又表扬雨晨作业有进步。雨晨听了特来劲儿,作业愈发认真。五天下来,雨晨变了一个人:爱上课,爱写作业,特别喜欢班主任。父母见了眉开眼笑,心花怒放。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小学生渴望表扬就像人需要阳光和氧气一样强烈。老师如果摸一摸孩子的脑袋,就像活佛摸了顶一样,孩子可能会昂着头回家,骄傲地对父母说:“今天,老师摸我脑袋了!”小孩子认不清自己,需要靠成年人的表扬来认识自我、增强自信。所以,成年人经常鼓励孩子是神圣的责任。

然而,现实令人感慨万千。我主持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状况课题时发现,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能经常鼓励学生,但他们表扬的80%以上是学习尖子和学生干部。

我常找机会与孩子聊天。北京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告诉我:“我们的老师整天阴着脸,满脸旧社会!”见我愣住了,别的孩子又争着解释:“我们的老师特爱发火,一发起火来,五官错位,紧急集合!”多么精辟而形象的评论。我对作家们讲儿童生活时说:“我们谁能用八个字,描绘出一个人发怒的表情?”作家们自愧弗如。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每次考试成绩出来,多少个家庭在大呼小叫?有的还揪着孩子的耳朵,大声责问:“你把平时那些好东西吃哪里去啦?怎么考这么点分?你没长脑子吗?”“人家考一百分,你怎么才七八十分?准是贪玩不用功,不打烂你屁股,你是不知道努力的!”其实,这些指责并无科学依据,还会让孩子恐惧学习,可能成绩越来越差。

我们需要了解,孩子是千差万别的,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鲁迅、郭沫若在中小学的成绩,大都在七八十分,甚至还有些课不及格,可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呢?说明成功在于发展和选择,在于潜能的激发。

因此,我建议广大父母朋友:当您的孩子又闯了祸时,您的第一句话是否可以先说:“你是好孩子!不过,今天这件事不好,为什么会这样呢?仔细找找原因好吗?”当您的孩子考砸了,您的第一句话是否可先说:“你是聪明的孩子!我们知道你爱学习,也一定能够学好。可这次没考好,让咱们来好好找找原因,好吗?”您如果这样开始谈话,孩子就不仅不会崩溃,而且会认真思考,找出原因,重新奋斗,直至成功!

有人总怀疑孩子弱智。实际上,心理学家早已进行了科学测查,发现在14岁以下孩子中,只有1.07%的孩子有弱智倾向,而超常儿童占3%!所以说,孩子的学习问题,绝大部分不是智力原因,而是非智力因素出现了障碍,只要克服了这些障碍,每个孩子都可以走向成功。

在这里,我给父母们和老师们留一个作业(开玩笑):明天,您去发现孩子的10大优点。――请放心,每个孩子至少存在10大优点。如果您能发现6个到10个,你是一个优秀的父母或老师;如果您能发现1个到5个,你是一个及格的父母或老师;如果您一个都发现不了,您就该下岗或失业了,因为您太不称职了,急需岗前培训。

我的教育建议是:

首先发现孩子的优点。父母们请务必记住,对待任何一个孩子,往往是表扬越多优点越多;训斥越多毛病越多。赞美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每天都挑出孩子一天里做对的事情。父母要事先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父母会赞美他,并告诉孩子父母对他做对的事情有多么高兴。什么是孩子做对的事情呢?比如,当孩子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或者和自己相比有了进步,甚至在做错误的事情时有所控制自己,这些都是孩子做对的事情。哪怕您的孩子上次考了20分,这次考了21分,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个进步。

请孩子也发现和表扬父母做对的地方。当孩子发现父母有做对的事情时,也要赞扬父母,这等于为孩子的成长找到了一面镜子。

夸孩子要讲究科学方法。一是实事求是,要欣赏到位,而不要过度夸张;二是该批评必须批评,要在肯定优点的前提下进行批评,而不可一棒子打死。总之,教育孩子以表扬为主是成功之道。

善于使用一些无声的夸奖。如用笑容、眼神、表情、动作等人体语言对孩子的良好行为做出反应,这也是一种激励孩子的好方法。

前进一步就是成功。

在上海闸北八中,人们时常争论起关于聪明和愚笨的问题,因为“差生”太多了,是否有不可改变的客观原因呢?

作为成功教育实验班的班主任,楼老师为帮助“差生”们走向成功呕心沥血,但是,许多教育难题也常常让她困惑。

刘京海校长常与她聊天,反复讲他的“猴子论”,即弱智的孩子也比猴子聪明,要相信孩子的潜能,同时要找出适合不同孩子的方法。

有件事让刘京海校长非常开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某研究所的一位博士,用猕猴的试验支持了他的观点。第一天,教五只猴子学习第一个动作,其中三只猴子一教就会,另外两只猴子怎么教都不会,时间到了,只能放它们回去休息;第二天,把那两只没学会动作的猴子找来补课。用新的方法教,结果都学会了;第三天,教第二个动作,一教就会的三只猴子,怎么教也学不会,相反经补课才学会第一个动作的两只猴子,一教就会;第四天,只能把第二个动作没学会的三只猴子找来补课,改变教法,它们也学会了。研究的结果表明:一是猴子的聪明程度差不多;二是要教会每一只猴子,关键是要找到适应不同猴子的方法。

刘京海说:“我们不一定能马上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但当我们一时教不会孩子,不应怀疑孩子是可以学会的。只要我们有一颗爱心和恒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当的方法,而寻找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张爱华(化名)的出现,曾经让楼老师差点儿绝望,因为她的物理测验仅得七分!

张爱华生活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在小学里已经留过三级,加上年龄偏大人偏胖,被同学们起了个绰号,叫“傻大姐”。放学后,楼老师留下了张爱华,批评她回家不好好复习功课。

“我哪有时间?我要做好多家务活儿。”张爱华低着头不敢看老师,嘴巴却咕哝着不太服气。

“你是独生子女吗?”

“是。”

“独生子女每天有很多家务?”

见张爱华还是点头,楼老师吃了一惊,因为她任教多年,这样的事极少碰到。

家访的时候,有些文化的父亲说出了一番辛酸的话:“不怕老师笑话,我们的女儿智商很低,不是读书的料。她将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没有其他本事,只好干活,以后也好告诉人家,她家里的活样样会干。所以,为了她的将来,我们在家里培养她做家务。”

楼老师听了心中一阵痛楚,说:“如果她没有什么文化,只知做家务。那她将来嫁了人,会幸福吗?”

“可有什么办法呢?我们何尝不想让女儿读书呀!骂也骂了,打也打了,不管用啊。”

楼老师摇摇头,说:“哪个孩子不是人呀?咱们还是要为她一辈子的幸福着想啊!努力吧,总会有办法的。”

第二天,楼老师请物理老师来辅导张爱华。她坐在一边观察。物理老师讲了一些题,问:

“懂了吗?”

“懂了。”

张爱华礼貌地点了点头。但是,楼老师从她茫然的面部表情可以断定,她肯定没真正弄懂,而是不敢承认。

楼老师想,也许请同学来帮助她更好,有时同学会比老师讲得更通俗易懂。征求意见后,她把张爱华带到了本班学习委员的家里进行辅导。只要一看到张爱华有疑惑的神情,楼老师就请学习委员停下来,再讲一遍,把难点攻破为止。

回家的路上,楼老师笑眯眯说:“小张呀,我告诉你一个秘密,这可是全班都不知道的秘密呀!”“什么?”张爱华的心跳加快了,全神贯注地望着老师。只听楼老师低声说:“我上初中的时候,物理成绩也很糟糕,还哭过鼻子哩。”“真的?”张爱华瞪大了眼睛,问:“那您怎么办?”

“我骂了自己一通: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就是头拱地,也要把物理攻下来。”

“后来呢?”

“过关了呀!”

“我不行!”

“谁说的?记住:相信自己的人才会成功!”

“我试试吧。”

……

第二次物理测验就要开始了。楼老师找张爱华谈话,发现她非常紧张,身子不由自主地抖动。

楼老师微笑着说:

“我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不,我肯定考不好,我……”

张爱华的眼泪都快流下来了。但是,楼老师还是轻松的样子,问:“你能考八分吗?”

张爱华羞愧地说:“八分考得到,可还是不及格呀!”楼老师目光炯炯地望着她,说:“放开胆子考吧,只要比上一次多考一分,就是进步!就是成功!”

物理考试成绩出来了,张爱华考了37分。虽然没有及格,但楼老师在班上说:

“物理老师表扬咱班了,说咱班在全年级进步最大。我想知道,谁在咱班里进步最大呢?”

不少同学举起了手,嚷着:

“我91分,进步了12分!”

“我87分,进步11分!”

“……”

“张爱华进步了30分!”

楼老师几乎惊叫起来,她兴奋地说: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啊!同学们,你们有哪一位的进步幅度有她那么大?第一,她在失败的时候没有气馁,而是在不屈地奋斗;第二,她认真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找到了成功之路。就凭这两点,我相信她还会继续进步的!”

全班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是啊,他们谁没有过失败的经历呢?

楼老师走到张爱华身边,深情地拥抱了这个屡遭挫折的姑娘。这一举动更感染了同学们,但他们不会表达,只能用“噢――噢――”的欢叫,宣泄自己激动的情感。

37分的奇迹改变了张爱华的命运。

从此,父母承包了较多的家务,而让她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学习。父母甚至发现女儿并不傻,家庭生活的账目清清楚楚。下学期的时候,闸北区的物理统考刚好抽中了实验班。结果,张爱华考出了74的好成绩,而全班的平均分是80多分。更重要的是,她恢复了自信与自尊,她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向自己招手。

现代教育相信人是千差万别的,却更相信人人潜能无限,人人都能成功!

当然,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的过程。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一百次释放潜能,才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因此,我们怎能仅给孩子一次或几次机会,就奢望他们变成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呢?

其实,一百次并不算太多。每一个爱唠叨的父母或教师,如果把自己对孩子的训斥累计起来,恐怕都在百次之上。假如,您把百次训斥改成百次唤醒,一个难以想像的好孩子可能就站在了您的面前。

我的教育建议是:

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孩子。当孩子遇到失败的时候,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议,不应抱怨孩子,也不要抱怨别人,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鼓励孩子,让他尝到从失败到成功的滋味更好一些。

鼓励要经常。教师或父母给孩子鼓励时不要太吝啬,不要觉得孩子没有什么优点,没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其实,只要您做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够发现孩子的长处。而且,即便孩子真的很差劲,您也可以像楼老师那样,抓住机会鼓励孩子。

鼓励之后要给孩子切实的帮助。孩子们都是需要帮助的,当您鼓励了孩子以后,当孩子的自信心有所增强以后,还需要成年人用实际行动帮助孩子巩固这份来之不易的自信心。所以,您需要给他最实际的帮助,如像楼老师那样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辅导孩子。

教育是一种唤醒。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6岁的马越是个漂亮的女孩子,白皙的肤色,自然卷曲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闪着梦幻的柔光,加上亭亭玉立的身材,谁见了都会感到花季少女的魅力。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与我谈的话题竟然是死亡!

“孙叔叔,您甭劝我了,我早就想好了,我不会活过今年!”

她随意地一扬左手,有些粗鲁地打断我的问话。就在她扬臂的刹那间,我蓦地发现她手腕内侧有一道重重的伤痕。我想起来了,她妈妈说过,女儿曾经割腕自残。

这是我熟悉的马越吗?

我是看着马越长大的。她的妈妈是一所大学的教师,曾多次说起女儿爱看我写的书,特别喜欢我写过的一位小歌星,还请求我带她去见面。在学校的花园里,我常常见到马越跟着妈妈跑来跑去,像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

马越是怎么发生“这种事情”的?

与许多独生子女一样,马越从小的生活条件是优越的。同为知识分子的父母重视早期教育,不但教马越认字学算术,仅四五岁就让她学钢琴,还教她学唱《国际歌》、《红梅赞》、《南泥湾》、《卡秋莎》等革命歌曲。

一切似乎都是顺利的,浪漫的。

马越上小学一年级了。

刚上学还不到一个月,老师发现她眼睛有些弱视。于是,妈妈带她去治疗,医生将她的瞳孔放大了。一个多月里,由于看不清黑板的字,马越的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期中考试两门功课亮起了红灯。

于是,老师对马越极为不满,在班上话里话外认为她是个“差生”,这种轻视的态度影响了孩子们的言行。结果,马越的灭顶之灾降临了。

一天放学的路上,一群小学生像小狼一样包围了马越。他们有的揪她的头发,有的抢她的书包,还有的朝她身上扬土。这些亢奋中的小孩子一边进攻一边大叫。

“大傻子!”

“快打大傻子喽!”

马越第一次受到了伤害。

有一次,学校的“红五月歌咏比赛”就要开始了。马越满心欢喜。毕竟是个孩子,况且,她歌儿唱得不错,歌唱考试还得了满分呢。再说,这一次是全班大合唱,也就是说,全班每一个同学都可以上台唱歌。

这天早晨,马越很早就醒了,她很久没这么兴奋过了,上学的路上都哼着歌呢。万万料想不到的是,当全班同学开始集体排练时,音乐老师却对她说:

“你是马越吧?今天你提前回家吧。”

马越愣住了,不解地问:

“老师,为什么不让我参加排练?”

音乐老师皱了皱眉头,说:

“这次合唱没有你。”

伤心的马越又一次受到了伤害。

可是马越在心中还满心希望自己能得到同学们的喜欢。她把自己最爱吃的水果糖留了起来,在这些糖中,有一块糖和其它糖的颜色都不一样,它最鲜艳、最漂亮,自然,这是留给老师的。捧着它,马越似乎看到了老师的笑脸。

那一天,马越带着她的糖果,带着她的善良,带着她回归集体的渴望,来参加盼望已久的联欢会。她像天使一样,给每个同学分发糖果,更忘不了给老师送糖果。然而,已经习惯了排斥马越戏弄马越的同学们,又一次抓住了作恶的机会。他们不要马越送的糖,甚至有些人把糖扔在地上,嚷嚷着:

“谁要你的破烂儿糖?”

“我们不吃傻子的糖!”

马越的心不由得哭泣了。

马越还记得那个下雪天。大地银装素裹,好似进入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开心的同学们打起雪仗,你追我赶,好不热闹。马越在一旁羡慕地看着。不料,同学们又欺负起她来。他们抢走了她的帽子,又甩又扬,像玩一个足球。任凭马越怎么乞求,也无一人开恩。

白茫茫的雪地上,马越一个人在哭泣。凛冽的风吹乱了她的头发,又像刀一样割着她的脸。浑身凉透了的马越,似乎热血也变成了冷血,愤恨代替了友善。

她咬着牙,斩钉截铁地默念道:

“我恨这个世界!我恨这个学校!我恨这里所有的人!”

无人理睬的马越,渐渐习惯了独处的生活。她喜欢一个人呆着,喜欢一个人低头走路。

孤独与备受歧视的马越终于忍不住心中的绝望,有一天用刀片划破自己的左侧手腕,但是万幸的是,妈妈及时送她到医院,生命保住了。

后来,马越透露了自己装精神病的奇特经历。刚开始模仿爷爷装手不断地抖,医生说是精神紧张。之后她开始装失忆,先无缘无故晕倒,醒过来装着连奶奶、妈妈都不认识了。这一切伪装让全家人都紧张起来,只有她当警察的五叔说:“你们都别听她的,谁看不出她是在装病呀!这我见多了。有的犯人为了逃脱自己的罪行,就装疯卖傻,最后不照样被识破了?”他说的是对的,他是惟一看出马越是装病的人,可当时没有人信他的,都以为马越真的病了。

最后,马越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在上海闸北八中采访期间,我有一个极深的印象,这里的老师虽然不是心理学家,却以顽强的毅力与诚挚的爱心,融化了一座座冰山,使成功与爱相伴而生。也许,这真正是教育的希望之光。

对于马越,她的希望之光在哪呢?

教育是可能发生奇迹的事业,而最大的奇迹是人的变化。

当我再一次与马越长谈,她已经是北京某重点大学的三年级学生。

轻轻的步子,轻轻的声音,加上一身清素的长裙,她简直像个天使!她的笑容灿烂如花,昔日的阴影一去不再复返。

对于她来说,童年的伤害无疑是深重的。令我惊讶的是,今天的马越竟然表示了极大的宽容。我很欣慰。

对于曾经给予马越的“成功疗法”,其实就是要唤醒她心中沉睡的力量,让她有成功的体验。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的马越,会写出更精彩的人生来。

我顿悟了: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们(包括所谓的差生)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教育家眼里没有差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多方面的成功。

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我的教育建议是:

改变观念。父母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适合的教育。教育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与训斥和改造无缘。只要真正给孩子适当的条件,就有希望激发出孩子的潜能,而潜能得以释放的孩子,其新形象美好得连他自己都会大吃一惊!

不要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和爱,尤其在他们遇到烦心事时,更希望得到父母有力的帮助。当父母将援助的手伸向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满怀信心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长期以来,人们对成功的理解,总是片面地将升学率作为学校教育成功的惟一标志,将考高分、进名牌大学作为学生成功的唯一标志,造成了很多家庭、学校与学生的悲剧。传统的缺乏人性化的应试教育,将正常的义务教育扭曲为选拔教育,而选拔教育本质上是淘汰教育,从而导致了一大批被淘汰者――“差生”的产生。这些原本可以奋发向上的优秀孩子,一旦背上这种黑名,很容易变得自暴自弃。这些“坏孩子”由于长期遭受歧视,内心充满了失败感甚至仇恨,已经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的隐患。

刘京海校长倡导的成功教育,就是变“差生”为“好生”,使一所“垃圾学校”变成了“明星学校”,创造了当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2000年7月中旬,应四川省教委的邀请,我和刘京海校长一同赴成都讲课。虽然神交已久,见面还是第一次,在我的诚恳请求下,一天晚上,刘校长谈了许多关于成功教育的思考。

刘校长心中总是装着“差生”,似乎走到哪里都会感受到教育的不公平,这令他愤慨不已。自1987年开始,作为上海闸北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他受命主持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验。

提起闸北八中,熟悉内情的人都会摇头叹息。是啊,由于地区环境恶劣,生源又极差,人们称此校为“垃圾学校”、“流氓学校”、“差生集中营”。可是,刘京海校长对闸北八中却情有独钟。他相信只要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再差的学生也会昂起头走路,成为有希望的人。

有一天,刘校长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女儿高兴极了,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一路上滔滔不绝,说:

“爸爸,你在研究差生,我告诉你,我们班上有五个傻瓜!”

刘京海一愣,问:“是不是你们老师说的?”女儿连连摆手,答:“我们老师没说过。”刘京海更奇怪了,他从未意识到,还没上学的女儿也能与他探讨差生问题。他饶有兴趣地问:“那你是怎么知道傻瓜的?而且还五个!”女儿见爸爸对自己感兴趣,更来劲了,骄傲地回答:“只有傻瓜才不知道什么叫傻瓜。他们五个小朋友,总是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不是傻瓜又是什么呢?”“噢,是这样啊,爸爸明白了。”

刘京海一边回答一边沉思起来。反复失败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就成了“傻瓜”,即使老师不说他们傻,小伙伴也会自动把他们说成“傻瓜”。久而久之,这些“傻瓜”便可能认定自己是傻瓜是差生,并且在生活中表现得又傻又差。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让孩子变傻变差的机制啊。

有一个姓方的男孩,一天在厕所里遇到了校长。校长叫出了他的名字,还夸他作文写得不错。男孩大受震动:全校有几千学生,校长怎么会认识我?说明我的作文真有水平,还有点儿名气呢。从此,这个男孩子信心大增,对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后来,他当了一名中学校长,并成为一名作家,写出《戚继光传》等作品。

讲过这个真实的故事之后,刘京海感慨地说:“我发现,成才的人往往是受了某个人的提醒,说他某方面好,然后他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一个孩子如果认定自己是一个很有用的人,一个对社会很有帮助的人,一个很强大的人,那么好了,这个孩子就很可能走上成才之路。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天天被骂做傻瓜,他可能渐渐相信自己真是一个傻瓜,或许就走上了混日子的道路,从此与成功无缘。”

失败学的研究也是刘京海感兴趣的内容。他说:“失败总是有的,如果你能正确地解释它,它对人也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失败也是一种教育。”的确如此,能从失败中汲取营养,更有助于人走向成功。

不过,作为有丰富经验的教育行家里手,刘京海坚持认为:“教育过程第一重要的是成功要大于失败。当体验较多的是成功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约束就比较强,他的自信力也比较强,并由此化为一种积极、健康的人格,而这正是成功的关键因素。”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一个成语: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刘京海的成功探索告诉我们:

不错,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与失败相比,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什么是成功呢?

古今中外,人人渴望成功,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更是一代又一代父母的梦想。可是,当许多人实现了追求的目标时,却痛苦地发现,这成功早已吞噬了自己的幸福。这教训或许给人启示:成功固然离不开适当的外在形式,但更取决于内心的实质感受。也可以说,成功的真正内涵是幸福。

以分数和名次等所谓的统一标准评优劣,必定让多数人成为失败者。人是千差万别的,成长的基础与背景各不相同。所谓素质教育绝非齐头并进,而是让人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获得发展,而发展就是成功。最大的成功是人能够可持续发展,直至释放出生命的巨大能量。

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但对于个人仅有一条最佳的路,即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对于一个肯奋斗的人来说,成功在于选择,而选择在于自知。成功者就是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路,失败者则是选择了最不适合自己的路。权衡能力也是一种选择能力,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针对上述现象及成功教育的实践经验,我的教育建议是:

相信孩子。父母和教师要相信孩子,对孩子有美好的期望,使孩子也对自己产生期望,从小拥有梦想。

给孩子体验成功的机会。父母和教师要让孩子有成功的体验。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

给孩子鼓励性的评价。父母和教师既要给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孩子信心越来越足,行为越来越自觉。

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

2002年夏天,我采访刘京海校长的时候,他反复表明一个观点:让每个孩子都有梦想,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刘京海曾与著名劳动模范徐虎有过一段不寻常的交谈,谈人的梦想。

他问徐虎:“现在学校也在提倡向你学习,除了为人民服务之外,还应该有另外一样东西。”徐虎问:“是什么东西?”刘京海说:“你必须先回答我两个问题,然后我才告诉你。第一,你在幼儿园的时候想过长大了干什么吗?”徐虎回答:“我在幼儿园时想当科学家、工程师、解放军等等。”刘京海又问第二个问题:“你想到过修马桶、当水电工吗?”徐虎诚实地摇摇头。

刘京海说:“你不愧是劳动模范!你之所以被大家敬佩,除了你为人民服务之外,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什么梦都没有实现,可你还在做梦!还在奋斗!人有100个梦,可以说99个是不能实现的。很多人是99个梦实现不了,就开始天天在家打麻将,可你徐虎不打麻将,还在做梦。所以你成为了徐虎!”

谈到这里,刘京海激动地说:“每一个人都有梦想,一个民族有了梦想,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可是,现在人们太功利了,只知道挣钱享受,很多孩子已经没有梦了。”前苏联一位科学家说,最可悲的人是什么人呢?当他走向坟墓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才能!

刘京海说:“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是这样可悲的人。当然,没有梦的人是要死的,有梦的人终归也会死,但有梦的人会幸福得多,因为有梦就有追求就会去干,没梦怎么干呢?所以,我觉得:让每个人都有梦,可能是教育最核心的任务!”

但在现实中,梦想的价值是很难被人们认识到的。

在成人之后,梦想往往被认为是不成熟的表现,而在童年时代,梦想则常常被看作胡思乱想。

的确,梦想是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偏离常规的思维活动。但是,经历了50多年的人生体验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对于儿童来说,梦想可能就是理想,就是太阳,就是决定其命运的力量。尽管,许多梦想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梦想植根于人的心灵深处,它表达了人的强烈愿望,因而是最神奇的成长发动机。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父母与教师应当珍惜儿童的梦想,引导他们把梦想变成真正的理想。

我愿意把自己的经历感受与大家分享。

1966年的冬天,我11岁,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岁月。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我的命运。

当时,我哥哥在青岛市一所技术学校读中专。学校闹革命,把图书馆里许多书扔到院子里,准备当毒草烧掉。我哥哥那一年15岁,也是冲锋陷阵的红卫兵。可是,他却“反潮流”,竟然偷了一书包书回家,有滋有味地看了起来。

试想,我与哥哥同床共眠,他看书怎能不诱惑我呢?于是,一个红卫兵与一个红小兵,在窗外一片造反声的情况下,专心读起了封资修的“黑书”。

说心里话,长到11岁,这是我头一回与名著亲密接触,头一回吃文学大餐。在我记忆中,这批书中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青春之歌》、《烈火金刚》、《风雷》、《红岩》、《苦菜花》等等。虽然许多内容看不太懂,我却把这些书“吃”进了肚子里,就像一捧优质的种子埋进了沃土,怎能不发芽、开花、结果呢?

回首往事,我自然感谢哥哥的正义之“偷”,也感谢父母的宽容。假若,父母是政治敏感的人,岂能容忍两个儿子在家中欣赏“黑书”?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近乎文盲。在他们看来,看书学习总是好事,只要不过度看书损害眼睛就行。因此,父母只规定晚上10点必须关灯睡觉。可是,我们哥俩已经上瘾,怎能睡得着?哥哥懂一些电工知识,他找来电池、电线和灯泡,自制了手电,而我负责支起被子,哥俩又进入文学世界……

事情的变化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读了太多的文学,美震撼了一个无知少年的心灵。于是,从11岁开始,我痴痴地做起了文学梦,梦想当一名作家!

这绝对是一个梦想。

1971年初中毕业离开青岛第十六中学,16岁的我开始了疯狂的文学创作,最崇拜的人是李白、杜甫、贺敬之、郭小川,因而写得最多的是诗歌。虽然那个年代没有稿费,我却经常四处投稿,把每个编辑都看作圣人一般。

1974年11月1日,我的第一首儿童诗《画出公社丰收年》在《青岛日报》发表。新年元旦,该诗又在青岛广播电台配乐播出。我当时幸福得天旋地转,几乎要窒息了。后来,我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及报告文学等20部个人专著,写出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等影响广泛的作品,并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可以说,我今天的一切荣耀均源自于梦想。梦想把我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又引导我走过文革的文化荒漠,去拥抱那文学的绿洲。不仅仅如此,梦想使我一生都渴望学习与成长。梦想使我一生有了指南针,指向文学,指向写作,指向积极的人生。

我发现,梦想的魅力是难以阻挡的,因为它唤醒了你心中沉睡的巨人,赋予你伟大的力量,让你忍不住跃跃欲试。它是多么的真实、多么的执著、多么的顽强。当然,不是所有的梦想之花,都能结出成功之果,因为的确有些梦想是妄想或空想。但是,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吧,让他们放飞自己的梦想。生活是最伟大的老师,她会告诉孩子,放弃妄想与空想,而去勇敢地实现内心真善美的渴望。

今天的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总想把孩子推进成才流水线: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名牌中学→名牌大学→出国读名牌博士……怎么容忍孩子痴痴梦想?可是,没有梦想的童年,就像花朵没有色彩,就像小鸟失去翅膀,还有什么自由幸福可言呢?

我的教育建议是:

梦想是成长的发动机。孩子的梦想可能是丑陋的,可能是荒唐的,可能是怪异的,但它是童心上长出的灵芝草。给一份欣赏,给一份呵护,给一份引导,它可能长成一棵大树。自然生长起来的大树才可能是参天大树,人工栽培的花花草草怎么可比?

成功需要梦想。梦想是理想的自然形式。梦想是鸟儿飞翔的翅膀,梦想是人生的太阳。只要心中拥有梦想,人就会在希望中生活,并不断地创造生命的奇迹。是否拥有梦想,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功的标志之一。成功者多出于梦想家之中。童年是多梦季节,有爱心的智者会精心呵护,让梦想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所以,聪明的父母让孩子心中满怀梦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