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3年,纵情声色四年后,信陵君去世了。
这一年,魏安釐王也薨了。
在另一个世界里,不知道这哥儿俩会不会和谐相处。
十八年后,秦国人攻陷了大梁,魏国谢幕。
到了汉代,太史公(更可能是他爹)去大梁废墟作实地考察的时候,当地人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地抱怨,都是因为魏王不重用信陵君,魏国才逐渐衰弱,最后亡国了事。听了这些人的抱怨,太史公颇不以为然,他认为是老天爷让秦国来平定天下,魏国即使有名臣伊尹来帮忙也没啥用。
你可以批判太史公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但是你不能不佩服他的过人之处。
虽然太史公无限推崇信陵君,但是他并没有无限拔高信陵君的历史作用。在太史公看来,信陵君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公子,但不是一个扭转乾坤的伟人。
在历史进程中,人,很重要,但不是无限重要,至少个人不是无限重要。只有站到合适的舞台上,个人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能量。即使岳武穆(岳飞)自然死亡,以当时南宋的状况,他也做不到直捣黄龙。
解决了信陵君后,秦国开始放心大胆地揉搓魏国。
接下来的几年,秦国今天拿下魏国的这儿,明天拿下魏国的那儿(不是我偷懒,太史公给出的就是一本流水账),魏国连招架之功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还手之力了。
始皇帝五年(前242年),秦将蒙骜攻占魏国的酸枣、燕、虚(前三个地方都在今天河南延津县附近)、长平(今河南西华)、雍丘(今河南杞县)、山阳(今山东金乡),夺取了二十多座城池,设立了东郡(郡府在今天河南濮阳)。这些地方都在魏国的都城大梁周围,最近的地方离大梁也就三四十公里,大梁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秦国人桌子上的小菜。
看看这个形势,魏国也对其他地方没有想法了,老老实实地加固都城才是正道。
别说,魏国的努力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秦军怀着唾手可得的美好理想来到大梁的时候,无情的现实给了他们一瓢凉水。
面对城外的秦军,大梁城内的魏国人民展开了顽强的大梁保卫战。
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城市攻坚都是一个苦差事。
当年秦军在邯郸城下啃了好几年城墙,最后还是灰溜溜地回家了事,如今历史似乎又要重演一遍。
凡事不能经验主义,且不说眼下的国际形势跟当年邯郸保卫战的时候没法比,单是大梁的地理位置就没法跟邯郸比,大梁的旁边有一条河——黄河。
若干年前,魏氏的祖先跟着知氏围困晋阳,知氏想到了利用汾水,差点儿让赵氏喂了鱼虾。魏氏的祖先火线起义,跟赵氏联合,利用汾水反而把知氏摆平。
冥冥中似乎真的有报应,这一次黄河水又把魏氏的子孙搞定。
公元前225年,王翦的儿子王贲来到大梁前线,决定“引黄入梁”。
当年的建筑,包括城墙,大多是土木构建的,用水一泡就差不多完蛋了。大梁城竟然在黄河水中坚挺了三个月,看来魏国上下真的没有白忙活。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她的子孙却让她来毁灭她带来的文明。
喜也?
悲也?
攻陷大梁后,秦国终于把家门口彻底收拾利落了。
试看今日之天下是谁人之天下!
接到攻陷大梁的捷报后,秦王政并没有高兴多大工夫,一份惨败的战报迅速摆到了他的面前。这份战报,来自楚国前线。
二十万大军,竟然在楚国收获了一个完美的惨败,光将领就损失了七名都尉(相当于今天的校级军官),士兵的伤亡就不用再统计了。邯郸之战以来,秦国还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呢。
那只九头鸟还真的不一般,秦王政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那个老牌的超级大国了。
九头鸟的末日狂欢
今天的湖北人,有一个相当响亮的称号——“九头鸟”。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先秦时期,楚国虽然横跨长江和淮河,但是重心却在今天的湖北省一带,所以今天的湖北省也号称荆楚大地。
公元前704年自立为王以后,楚国就一直是天下一股绕不开的力量。春秋时期中原争霸,它积极主动,战国时期东方合纵,它是领头人,真可谓是:十处打锣,九处有它。
在楚怀王的带领下,一直爱凑热闹的楚国渐渐变成了一个被凑热闹的,以后的楚国变成了一个相当不错的被围观对象,为沉重的战国史添加了不少轻松的笑料。
公元前278年,被围观好多年的楚国收到了秦国人送来的一个大杯具,带着这个大杯具,楚国这个大茶几从旧都郢搬家到了新都陈。
如果说两百多年前(前506年)被吴国摆了一道,算是壮年人得了一场流感,那么这次搬家,就是一个老年人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楚国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活蹦乱跳了。
搬家后,楚国只是畏缩在三晋背后,有一搭没一搭地混起了日子。
在战国,日子都不是那么好混的。为了能够安安静静地混日子,公元前272年,楚国决定再次跟秦国友好相处,楚顷襄王派太子前往秦国继承自己当年的事业:做质子。
陪伴太子在秦国为国家作贡献的,是楚国左徒黄歇。
太子爷在秦国一待就是近十年,直到公元前263年夏天,楚顷襄王病得起不了床了,楚国的最高权力眼瞅着就要出现真空。太子爷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插上翅膀马上飞回祖国。
看老父亲最后一眼很重要,自己的未来也很重要。
太子爷没有翅膀,要想回国就得首先征得秦国人的同意,当年自己的爷爷楚怀王没有拿到秦国人的通行证,私自离开咸阳,结果死得极其以及非常难看。
跟太子一样着急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左徒黄歇。
黄歇放弃都城那个热灶,陪着太子在秦国烧冷灶,也是在作长线投资。他要想收回成本,并且赚取利润,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帮着太子顺利继位。
爱你就是爱自己。
黄歇找到了当时在秦国红得发紫的范雎,向他通报了楚国的最新情况,眼下楚王怕是不行了。接着,黄歇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让太子回国吧。
凭什么啊?
黄歇给出了一个相当充足的理由:放太子回国,让他继位,能够继续保持楚国跟秦国的友好关系;要是楚国换个人上位,秦国拿着的这个太子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放楚国太子回去,还有作交易的可能,死扣着不放,连交易的可能都没有。
范雎也不是糊涂人,赶紧找到了秦昭王。秦昭王留了一个心眼儿,先让太子的老师回国看个究竟,视具体情况再作最后的决定。
老是不地道的人,总是琢磨别人是不是也像他那样不地道。
听到秦昭王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楚国太子的那个心啊拔凉拔凉的。
关键时刻,黄歇挺身而出,果断地替太子作了决定:你跟着回国探听消息的人一块儿离开秦国,这里就交给我了。
太子走后,黄歇成了门神,对外宣称太子病了,来人求见,一概挡驾。
估摸着太子已经逃出了秦国人的追击半径,黄歇找到了秦昭王:楚国太子已经回国了,我知道自己该死,你杀了我吧。
饶你奸似鬼,还是喝了老子的洗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