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
14755600000004

第4章 精心巨著,竟付诸东流!

第二次劫难,发生在华罗庚30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华罗庚已经有着“西南联大教授”的头衔了。

华罗庚是在28岁——1938年当上教授的。1936年,由于熊庆来教授的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出国时,他与周培源同行。

在剑桥大学,华罗庚由于没有“正统”的学历,不能当研究生,只能作为旁听生。华罗庚不在乎这些,他贪婪地在这座古老的大学里汲取知识营养,向新的数学高峰挺进。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写出了十几篇论文。真知灼见的光芒,使英国人为之倾倒。华罗庚关于“塔内问题”的论文,被誉为“华氏定理”。

许多人都劝华罗庚报考博士学位。按照剑桥大学的规定,研究生要花费7年时间,方可考取博士学位。论水平,华罗庚获博士桂冠如探囊取物。只要他在那里花费7年时间,博士学位唾手可得。

然而,华罗庚却说:“学位于我如浮云。”他所关心的,是灾难深重的祖国。特别是在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进攻中国的枪声。华罗庚天天关心着来自祖国的消息。

他在剑桥大学安静的书斋里,坐不住了。1938年,他决心回国。这时,北京、上海……都已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

熊庆来教授是云南人。自1937年夏,他应邀回故乡,担任云南大学校长。撤离北京、天津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学校师生,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被任命为西南联大教授。

尽管华罗庚当上教授,但他只不过是个穷教授罢了。教授教授,越教越瘦!华罗庚曾说过一个笑话:“一个小偷跟在一位教授后面,想偷东西。教授发觉了,回头对小偷说,我是教授。小偷一听,就走开了,因为小偷知道教授身上是没有什么油水的!”

那时候的华罗庚,就是这么个穷教授。他住在昆明城外20里地的一个小村庄里,全家只有两间小厢楼。楼下是猪栏、牛厩,蚊子、苍蝇、老鼠成群结队向华罗庚袭来。

华罗庚回忆道:“晚上,一灯如豆。所谓灯,乃是一个破烟罐,放了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为了节省菜油,芯子捻得小小的。晚上牛擦痒,擦得地动山摇,危楼欲倒!”

就在这样艰难的地方,从1940年起,华罗庚花费了3年时间,写作了皇皇巨著《堆垒素数论》。华罗庚写出中文稿之后,还译成英文。他的女儿华顺在读中学,每天抽空用英文打字机打印英文稿。

华罗庚含辛茹苦,倾注心血,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他亲自把中文书稿送交当时设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

送去之后,杳无音讯。华罗庚向“中央研究院”打听,书稿能否出版,得到的回答总是:“还要研究研究。”

唉,怪不得叫“中央研究院”,凡事都得“研究研究”。

华罗庚当然非常关心这部花费3年光阴写成的著作的命运。他终于着急了,要求从“中央研究院”索回书稿。他深知,“中央研究院”一“研究”起来,就没完了。那些忙于发国难财的大员们,谁会关心一部数学著作的命运?

经华罗庚一再催索,“中央研究院”才答应退还书稿。谁知那厚厚的书籍,竟然不知被扔到哪里去了,找不到了!

就像母亲失去了孩子,华罗庚一听到这消息,差一点昏倒了!3年心血,付诸东流!华罗庚精神恍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直念叨着“书稿”、“书稿”。这是他在20岁生了那场大病之后,受到的第二次沉重打击。

所幸的是,他手头还保存着英文稿。后来,他把英文稿寄给了苏联的维诺格托夫院士。这部在旧中国无法出版的巨著,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了,终于迸射出它耀眼的光辉。有趣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此书要出中文版,只得请人从俄文版译成中文——一个中国人写的书,要从外文转译成中文,这在中国的出版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1945年,华罗庚受到苏联对外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访问了苏联。苏联学者曾钻研过华罗庚的著作,对于他的成就给予高度赞扬。

华罗庚回国以后,直率地对当时《东南日报》的记者赵浩生,发表了访苏观感:“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正开始和平建设,我想科学绝不是太次要的问题,我们绝不能等待着真正需要科学的时候再开始研究科学。”

华罗庚能够讲真话,这是不容易的。正因为这样,人们称赞道:“华先生对苏联科学成就的赞美,当比郭沫若先生所说的更为人们所相信。”

紧接着,在1946年,华罗庚应美国普林士顿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魏尔教授的邀请,访问美国。

到了美国之后,美国中部阿尔巴那城的伊利诺大学聘请华罗庚为终身教授,年薪1万美金。

华罗庚同意了,与这所大学签订了聘约。

华罗庚不再是“穷教授”,而成了“洋教授”、“阔教授”了:他的一家,有4间卧室,2间浴室,还有1间可容纳50至60人酒会的客厅。美国给华罗庚配备了4个助手、1个打字员。这与金坛镇上的小屋相比,与西南联大的乡间小厢楼相比,真可以说是“天堂”了。

华罗庚在美国安了家。由于他是“终身教授”,再也不必为饭碗问题发愁。美国数学界非常尊重这位才华横溢的中国数学家。在那里,华罗庚和夫人还会见了世界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不久,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星红旗在中国大陆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华罗庚的心,是向着祖国的。不过,要下决心放弃美国那优裕的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却不是容易的。要知道,他是一位年薪1万美金的“终身教授”哪!要知道,他的夫人和3个儿子都在美国,他当时正在为在中国的女儿找一个赴美留学机会而奔走呢!

华罗庚足足犹豫了半年。他每天关心着来自祖国的新消息。新中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

华罗庚终于下定决心回国。消息传开之后,许多人感到不解。华罗庚用很坚决的口气说道:

“为了抉择真理,我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应当回去!为了服务人民,我应当回去!”

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带着妻儿回到北京。当时,新华社发表了如下电讯:

“闻名全世界的我国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已于本月16日自美国返抵首都北京,并已回清华大学任教。华氏系于1946年应美国伊利诺大学之聘,前往讲学。华氏回到清华大学以后,受到该校学生的热烈欢迎。华氏在回国途中曾发表一封给中国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号召留美学生回国为伟大的祖国建设和发展而努力。”

这时,华罗庚不过40岁!

华罗庚回国后,在户口簿的文化程度一栏里,写上“初中毕业”四个字,这曾使许多人震惊不已!

华罗庚抛弃了“阔教授”的生活,与大家一样过着清苦的日子。当时《光明日报》记者,曾这样报导华罗庚刚回国时的生活情况:

“我去清华大学宿舍里看见他的时候,在一间拥挤着5张床和箱子杂物的小房间里,他一家正在唯一的一张狭长的小桌上吃午饭……”

华罗庚对这样艰苦的生活,并不介意。有人问他:“华先生,您不为自己回国感到后悔吗?”华罗庚十分坚决地说道:“不,我回到自己的祖国一点也不后悔!”

华罗庚勤勤恳恳地工作,先后担任了中国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全国人大常委委员。

华罗庚勤勤恳恳地工作,写出了许多新的数学论文,其中《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数函数论》一文在数学上作出开拓性贡献,于1957年荣获我国科学一等奖。他与他的学生王元应用代数数论的工具,提出了数值积分的一个新的计算方法,被国外称为“华—王方法”。华罗庚还写了《优选法》一书。国外数学学报这样评论道:“华罗庚教授的研究著作范围之广,足以使他堪称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华罗庚勤恳地工作,热心培养年青一代。他牢记熊庆来教授对他的培养,他说:“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熊教授的功绩是不能磨灭的。”他像熊庆来教授那样,关心、培养了陈景润等中国数学界的新秀。

华罗庚受到毛主席的亲切关怀。解放时期,毛泽东主席见到了华罗庚,就对他说:你也是苦出身,要为我们国家多培养一些好学生啊!1958年,毛主席在谈到卑贱者最聪明时,曾举华罗庚为例,说他是个初中毕业生。1964年3月18日,毛主席曾复信华罗庚,写道: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在给华罗庚的复信中说: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毛主席的多次关怀,使华罗庚深受鼓舞。

然而,人们常说:“凡事有三。”就在华罗庚顺利前进的时候,他遭到了第三次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