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人民史观论
14757300000010

第10章 后记

校阅完最后一段文字,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本书终于写完了。想来这本书从策划到完成已接近一年半的时间。去年年初,李刚博士和刘强教授到我的办公室,向我介绍了他们的想法:为响应党中央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工程的号召,拟在多年来研究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研究撰写一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系列著作,首批成果为三部学术专著:《生产力哲学论》、《文化史观论》、《人民史观论》,并请我做丛书的主编和课题的负责人。听完他们的介绍,我的眼前一亮,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创意。从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到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形成并确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新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深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大力弘扬唯物史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于是,我谢绝了做主编的请求,和刘滨老师一起承担了《人民史观论》的研究和写作。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在宇宙、世界中的价值地位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概括起来就是: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人是社会历史任务的承担者,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人也是社会历史与财富的享有者,社会应该以人为本。然而,过去由于“左”的思想的影响,我们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将“以人为本”这样的命题混同于所谓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理论上不敢谈人,而在实践上则出现了“轻视人、限制人”,甚至“否定人”的错误倾向。从建国以来屡次出现的“阶级斗争扩大化”,以至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人们留下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虽然文革结束后经过拨乱反正,但如何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贯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仍然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做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在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却出现了重经济增长忽视全面发展;重经济建设忽视社会发展;重物质生产忽视人的发展的倾向。致使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社会矛盾凸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社会现实,党的十六大确立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把“以人为本”写在了党的文件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毫无疑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就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实施,是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但从理论上廓清了对唯物史观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而且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全球化,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并长期执政的历史要求和社会条件出发,对唯物史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深入地拓展,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本书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层面论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演进过程,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历史逻辑、实现形式、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历史篇: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围绕“人民史观”主题,阐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过程,介绍并评述了中西方的人学思想,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突出展示了人是如何决定并创造历史的,以及人是如何认识这一客观规律的,特别是唯物史观是如何发现和阐释这一规律的。

理论篇:从理论的层面对人以及人民的本质和价值进行了阐述,根据时代的发展界定了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史观的内涵,进一步说明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完善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民史观在新时期的集中体现。

现实篇:立足于当代世界发展和中国社会现实,深入阐释人民史观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理论基础、当代价值,以及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人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更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作为执政党的要求,就是要以人民为本,以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以此为前提,进一步阐明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以人为本”理念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层面上的具体实践。建设和谐社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价值理想的一致性: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把社会建设推向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

综上所述,本书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借鉴吸收近年来唯物史观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力求对人的思考有新探索;对与此相联系的社会形式——人民、阶级、政党、政权有新阐释;对正在发展中的社会实践有新说明。但由于我们的水平和能力有限,深感力不从心,定有许多浅陋和谬误之处,诚请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李刚博士和刘强教授参加了写作提纲的讨论,特别是刘强教授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并帮助查阅和提供了许多相关的资料。正是由于他们的帮助和催促才使我和刘滨老师顺利完成了本书的研究和写作。同时,本书参考引用了许多专家的研究成果,西北大学出版社的张运琪老师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作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