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零阻力二次创业
14757400000105

第105章 企业成长的战略选择

一、选择“市场化”

从市场化的角度看,规模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中小企业有时可以比大企业更强,尤其在市场的转型时期更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企业竞争力得到增强,有的甚至成为“小型巨人”,乃至发展成为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但其在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客观现实。在地理位置上,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都处于偏远的狭窄的经济空间,加之农业社会封闭性,不仅不能接受大城市大产业的辐射,而且极大地削弱了这个区域内的经济凝聚力;在经济结构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共性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这从根本上限制了这类区域中小企业的持续增长,抑制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在资金积累上,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主渠道是农业,由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市场萎缩,使农民增收过慢,农民的收入只能维持简单的再生产需求,没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向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上投入,故中小企业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生产力的布局上,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化,加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关系支配下,绝大多数布局不合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镇工业化的实现。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中小企业,不仅与发展高科技产业不相冲突,而且最终将走向高新科技产业的市场化之路。

二、掌握“竞争力”

狭义地说,竞争力指的是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产品怎样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呢?简单地说就是同样质量的产品具有较便宜的价格。较便宜的价格最终取决于较低的成本。所以,竞争力的战略最终可以理解为“成本”战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要想快速发展,追上发达地区,必须正确理解和掌握“竞争力”。

1.发挥“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特别重要。因为正是“比较优势”的存在,提供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得以发展,追上发达地区的机会与可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速度慢,势单力薄,也不具有规模效益,在各方面都会受到实力雄厚、经济丰富、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的挤压。从这一角度看,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其中小企业,可以说在诸多方面都缺乏竞争力。但是,恰恰有必要重新认识其比较优势。即:

其一,机制优势。中小企业规模小,机制灵活,能够较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及时调整经营方向。

其二,空间优势。我国幅员辽阔,需求广泛,中小企业可定位于区域和特色产品。

其三,资源优势。劳动力密集、廉价是中小企业的传统优势。比如,国民收入水平低,工资水平低,从而同一产品的劳动成本也比较低。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一般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着手发展经济的基本道理。

2.利用“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也可称为“落后的优势”。即“后来者居上”。它所包含内容主要是指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可以通过学习、模仿、观察,以较低的代价获取先进地区、先进企业经过探索而获得的知识、技术、经验。同时可以从先进地区、先进企业的发展过程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不走老路。

诚然,这种“后发优势”也表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企业的优势,不在于前沿的高新科技,而在于以较低的代价获得已有的科技、管理知识,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最终也能走到科技进步的前沿。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新技术的“率先创新”,而在于学习与开发成本的低廉,在于超常规进入“快车道”。

三、实施“两个转变”

第一,发展模式向专业化转变。纵观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史,“小而全”是制约发展的羁洋。必须彻底改变专业水平低、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寻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协作配套关系,不仅要同本地区大企业合作,还要同外地的大企业合作,借助外力走向市场,努力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方向发展,生产出“精、尖、特、优”产品。同时,还必须面对要素市场的分割,扬长避短,走专业化的特色之路,靠专业化生产大协作的方式,在“众星托月”中建设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

第二,产业结构向多元转变。从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来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有相当一部分要退出工业行业,向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社区服务业转移。这是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使一个地方的财富和资本得以逐步积累,市场得以逐步扩大,从而为发展髙科技产业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提高生产技能、管理知识和市场化程度的过程,是提高本地区国民整体科技水平的过程。据此,在投资项目选择、经济发展政策、引进外资等问题上,千万不可片面强调髙科技产业,把资源过多地配置到那些和时间形不成竞争力的产业中去,导致资源耗费过大,发展成本过高。即不可过早地忽视,乃至歧视、偏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过早地丧失比较优势,丧失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