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被遗忘的盛世
14760500000012

第12章 达延可汗的“反明复元梦”:鞑靼的重新坐大

看清朝题材的武侠剧,不会陌生“反清复明”这个词,围绕这个词的爱恨情仇刀光血影,武侠的戏演了不少。

可说“反明复元”,大家就比较陌生了。毕竟在明朝,这个词少得很,但少得很,不代表没有。“土木堡之变”瓦剌首领也先活捉了明朝皇帝朱祁镇,就曾大喊过“是上天要我光复大元啊”,可接着就在北京保卫战里被于谦打得灰头土脸。所谓光复大元,也就是说说而已。

而在弘治朝,另一个人,却响亮地喊出了“光复大元”的口号,而且很执着,从弘治朝喊到了正德朝,一喊就是一辈子。当然,也一辈子没实现。

虽然如此,这人一辈子却足够折腾,折腾明王朝,折腾自己人。他既是朱祐樘一辈子的对手,也是蒙古民族历史上顶天立地的英雄,他的功业虽不及成吉思汗这样的人物,但一生却在向这位最优秀的模范看齐,而他所遗留下的制度,甚至影响到今天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划分。

这个人,全名叫做巴图蒙克,《明史》上称他为小王子,而在草原群雄逐鹿的滚滚征尘里,他有一个响亮的名号:达延可汗。

说起这个人,我们需要抽丝剥茧,对照明王朝这几十年的政局变化,讲讲蒙古草原都发生了什么。

先从土木堡之变说起,俘虏朱祁镇的,是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而事实上,当时的也先虽然是蒙古草原势力最强大的部族,也是把持大权的实际统治者,但是他并非蒙古部落的可汗,名号只是“太师”。按照中国历史的常用说法,这叫“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被他“挟”的人,即蒙古草原名义上的可汗,叫脱脱不花,是鞑靼部落的,也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有地位,没权力。

但被“挟”的滋味终究不好受,别扭了几年后,趁着瓦剌实力衰退,脱脱不花一拍案,翻脸了。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相互攻杀多年,最终瓦剌不敌,也先被杀,瓦剌的余部率众西逃,渐渐地迁移到今天的青海、新疆一带活动。蒙古草原,成了鞑靼人的天下。

这时候脱脱不花也早就去世了,继承蒙古可汗位置的,是脱脱不花的孙子孛鲁忽。可这位置继承得却不稳,脱脱不花的子孙一大群,各个手里有兵有地盘,于是有人扯旗了:凭什么听你的。

所以几家人就打来打去,打到最后,孛鲁忽败在了自己的叔公:脱脱不花的弟弟满都鲁之手,死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

这个满都鲁可是大明朝的老熟人了。多年以来,他和另一个鞑靼的强大部落——孛来部一起进入河套,在这里放牧定居,每到秋高马肥的季节就南下抢掠,搅得明朝北部边关鸡犬不宁,也和当时明朝的边关名将打了一个遍。当时的明宪宗曾经几次发动大规模的“搜套战争”,两次动用八万以上的兵力,打来打去却始终是劳而无功白费劲。

明朝白费劲,孛来和满都鲁两家却自己掐了起来,掐到明朝成化七年,孛来无力抵抗满都鲁的进攻,不得不率军离开河套。这下河套成了满都鲁的天下,然而好景不长,一年后,明朝边将王越发动红盐池奇袭,抄了满都鲁设在红盐池的老窝。满都鲁惊慌失措,率部北逃,其后,尽管还有各类零星的蒙古部落进入河套草原,但终究构不成大威胁,河套草原暂时太平了一段时期。

但就像无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一样,暂时的平静,往往只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前的间歇。不久以后,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将横亘在大明北部边陲前,和他相比,前面这几位都不过是跑龙套的角色。

明朝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蒙古鞑靼可汗满都鲁去世,五岁的巴克蒙图继承可汗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达延可汗。

这个巴克蒙图,并不是满都鲁的后人,相反却是仇人。他正是多年前被满都鲁夺了可汗位的孛鲁忽的亲生儿子。父亲的大仇,失去的可汗位,此时统统归了他。

按照普通武侠小说的情节,这中间往往会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比如什么忍辱负重,历尽坎坷,殊死决斗云云,可放在巴克蒙图身上,也就一句话: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因为,这位继承了可汗位,成为鞑靼各部落统一首领的新英雄,此时只有五岁。即位的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想当,可是实力差不多,谁都不服谁,只好选一个五岁的孩子出来,既是黄金家族后代,年纪小也好控制,大家都满意。

可是所有的人都想不到,这个此时不谙世事的孩童,竟是将来蒙古草原的一代英主。

当然想不到,此时他啥都没有,地盘有限,实力有限,只不过是个名义上的摆设。

不,至少他还有一样东西:老婆。

虽是五岁的孩子,但毕竟是可汗,没老婆自然说不过去,巴克蒙图也娶了老婆,一个年长他二十岁的寡妇:满都海。

这是蒙古传说中如神话一样美丽善战的女英雄,至今仍然受人敬仰,她美丽、机智、善战,而且还是绝对的旺夫命:她的上一个丈夫,就是前任蒙古可汗满都海。

而现在,她成了巴克蒙图的妻子,还带来了一份丰厚的陪嫁:满都海最精锐的部族和军队。这是巴克蒙图惟一能够指挥的力量。

而就在这漫长的相处过程里,美丽睿智的满都海,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着巴克蒙图,帮助他从一个男孩成为一个男人,更帮助他勇敢、坚强地面对身处的位置和环境:一个受众权臣操纵的傀儡可汗的命运,帮助他改变这一切。

而正是在满都海的帮助下,巴克蒙图一天天学会怎样成为一个成功的可汗,学会抓住权力,收拢权力,扩大实力,他的地盘也在一天天的扩充。他的梦想很简单很远大:我要做至高无上的可汗。

渐渐地,以满都鲁带过来的“陪嫁”:精锐土默特部骑兵为资本,巴克蒙图软硬兼施,一方面将挟持他的权臣们一一清除,其属地和人口也都纳入囊中;另一方面,他数次发动对瓦剌的战争,将这个曾经压制了鞑靼数十年的部族驱赶得远远的。在扫除一切障碍的同时,他的眼睛重又盯上了一个目标:大明。

首先盯上的当然就是河套草原。明成化十六年,他率军重新进入河套,并肆意骚扰明朝边陲,大明边关一时狼烟四起。

然而他不知道,他这么做的后果,不止是一场败仗,更让他失去了帮助他走到今天的妻子。

因为这时候负责明朝北部防务的,是三边总制兼兵部尚书王越,这是彼时明朝最优秀的将领。多年前,孛来和满都鲁都相继败在他的手中,这次换了巴克蒙图,能行吗?

巴克蒙图却并没有在意,对付鞑靼的各部落,对付瓦剌,他打赢了太多的胜仗。王越,一个汉人,他能行?在巴克蒙图的心头,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所遇到和听过的:明军孱弱的战斗力。

巴克蒙图放心大胆的以河套为基地四处侵扰,从山西大同到甘肃酒泉,大明的边关战火连连,蒙古骑兵来无影去无踪的战法,让死守长城防线的明军难以适应。

我有骑兵,主动权在我手里,想打哪里就打哪里,王越,你能有什么办法。

王越确实有办法。

不用想打哪里就打哪里,打你一个地方就够了:咸宁海(今内蒙古集宁)。

这是当时蒙古可汗的老巢。留守老巢的,是尽心辅佐巴克蒙图的满都海。

成化十六年,王越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冒着茫茫大雪深入咸宁海,在巴克蒙图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发动猛烈进攻,蒙古军营大溃。年仅六岁的巴克蒙图,惊慌失措。

危急时刻,满都海镇定的体现出一个女英雄的风采,她冷静的安排大家投入战斗,又命令精锐骑兵护送惊惶的巴克蒙图快快撤离。当巴克蒙图用期待的眼神看着她时,她微微一笑,拿起了战刀,挎上战马,向喊杀震天的明军冲去。

她是用行动告诉巴克蒙图:快走,不要管我。

一番激烈的战斗,蒙古军崩溃,巴克蒙图在少量亲兵的护卫下逃离,他的妻子,在成为可汗后最最亲爱的人:满都海,力战而死。

逃离的路上,回望烈烈的战火,震天的喊杀,六岁的巴克蒙图明白,从今以后,他只能靠自己了。

擦干眼泪的巴克蒙图重新开始了,成化十九年击败“太师”伊斯马因,成化二十二年彻底将伊斯马因的部族收入麾下,弘治八年击败伊斯马因的继承人布剌因,他的势力范围像血液一样流淌着。在经过了数年的心机权谋的较量,无数次殊死的拼杀以后,他终于坐稳了可汗位,不再受挟持操控,成为鞑靼部乃至蒙古草原最高领袖的可汗。

为了方便统治,巴克蒙图还干了一件事,将手下的部落合并起来,再按照左翼、右翼、中翼重新划分。这个制度在当时受关注并不多,后世却影响深远:清代的盟旗制度,正是从此演变而来。

而他的眼睛,也再次盯上了南方广袤的土地:大明。

再进河套。此时王越已经被贬官了,大明边陲已经没有他的对手了。从成化朝二十年开始,至朱祐樘登基,有历史记录的鞑靼部对北方边陲的侵扰,大大小小多达数十次之多。甚至在朱祐樘登基的第一年,他就曾陈兵大同,遣使示威,并在国书上手书“大元可汗”,明朝对于他“达延可汗”的叫法,即来自于此。在他的领导下,鞑靼就像一片乌云,笼罩在大明北部边陲的上空。

这不再是像天顺朝和成化朝那样,势力分散的蒙古部落,而是一个渐渐走向统一的,形成战斗合力的部落联盟。他们有一个在元亡后蒙古最有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的可汗,这是一个比之前的也先、满都鲁都要强大许多的对手。

果然,在整个弘治朝,乃至后面的正德朝,达延可汗数次率军入侵,其入侵范围,东到宣府、大同、蓟州,西至酒泉、瓜州、嘉峪关,漫长的大明边境线,处处设防却处处烽火连天,明军损兵折将成为家常便饭。在这个战场上,达延可汗貌似是无敌的。

真的是无敌?不,至少,还是有几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