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男性健康全书
14761300000049

第49章 保健按摩不可随便做

按摩是祖国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保健措施和方法。利用按摩进行保健强身,是中医养生法的特色之一。

按摩古称“按”,是我国传统的摄生保健方法之一。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目的的养生方法,叫做保健按摩。

由于保健按摩法简便易行,平稳可靠,所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益寿延年的方法,积累、整理、流传下来,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

保健按摩主要是通过对身体局部刺激,促进整体新陈代谢,从而调整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机体阴阳相对平衡,以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之效果。

(1)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黄帝内经·血气形志篇》说:“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黄帝内经·调经论》也指出:“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说明按摩有疏通经络之作用。由于按摩大多是循经取穴,按摩刺激相应穴位。因而,可使气血循经络运行,防止气血滞留,达到疏通经络,畅达气血之目的。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及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组织、器官间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2)调和营卫,平衡阴阳

营卫气血周流,则可贯通表里内外,脏腑肌腠,使全身成为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营卫相通,气血调和,机体皆得其养,则内外调和,阴平阳秘。明代养生家罗洪在《万寿仙书》中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按摩就是依据中医理论原则,结合具体情况而分别运用不同手法,以柔软、轻和之力,循经络、按穴位,施术于人体,通过经络的传导来调节全身,借以调和营卫气血,增强机体健康。

由于保健按摩可行气活血,通调营卫阴阳。所以,按摩后血液循环加快,皮肤浅层的毛细血管扩张,肌肉放松,关节灵活,除感到被按摩部分具有温暖舒适的感觉外,也给全身带来一种轻松、愉快、舒适与灵活感,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久久行之,对保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保健按摩法多以自我按摩为主,简便易行,行之有效。较有代表性的保健按摩如:眼保健功、干沐浴法等,为大家所熟知,现介绍一些传统的保健按摩法,以述其大要。

(1)熨目

养睛明目,常做此法,可使眼睛明亮有神,而不生病痛。

《诸病源候论》云:“鸡鸣以两手相摩令热,以熨目,三行,以指抑目。左右有神光,令目明,不病痛。”

具体做法是两手相摩擦,搓热后,将手掌放于两眼之上,这就是熨眼。如此反复熨眼三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轻轻按压眼球,稍停片刻。做烫目,宜在黎明时分。

(2)摩耳

常做此法,可增强听力,清脑醒神。

具体做法是两手掌按压耳孔,再骤然放开,连续做十几次。然后,用双手拇指、食指循耳廓自上而下按摩20次。再用同样方法按摩耳垂30次,以耳部感觉发热为度。

(3)按双眉

明目、醒神。

具体做法是用双手拇指关节背侧按摩双眉,自眉头至眉廓,经攒竹、鱼腰、鱼尾、丝竹空等穴。做时可稍稍用力,自己感觉略有酸痛为度,可连续按摩5~10次。

(4)摩腹

饭后摩腹,有助于消化吸收;临睡前摩腹,可健脾胃、助消化,并有安眠作用。

具体做法是用手掌面按在腹上,先以顺时针方向,再以逆时针方向,各摩腹20次。立、卧均可。饭后,临睡前均可进行。

(5)捶背

背部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按摩、捶打背部,可促进气血运行,和调五脏六腑,舒筋通络,益肾强腰。

捶背分自己锤打及他人捶打两种:

自己捶打:两腿开立,全身放松,双手半握拳,自然下垂。捶打时,先转腰,两拳随腰部的转动,前后交替叩击背部及小腹。左右转腰一次,可连续做30~50次。叩击部位,先下后上,再自上而下。

他人锤打:坐、卧均可。坐时,身体稍前倾;卧时,取俯卧位,两臂相抱,枕于头下。捶打者用双拳沿脊背上下轻轻锤打,用力大小以捶击身体,震而不痛为度。从上而下为一次,可连续打5~10次。

(6)摩涌泉

常摩涌泉穴,具有调肝、健脾、安眠、强身的作用。

具体做法是用左手拇指按摩右足涌泉穴;用右手按摩左足。按摩时,可反复摩搓3O~50次,以足心感觉发热为度。此法适宜在临睡前或醒后进行。

按摩时要切记:保健按摩不可随便做,必须在找准穴位的前提下,才能按摩。如果自己对穴位拿捏不准,就要找专业的按摩师来做。但要强调一点,就是中医认为,虚症不按摩。原因是如果真是虚症,你按摩后的第二天,病症会加重,疼痛感也会更强。这就相当于是虚症。按摩是一种很好的治病方法,它实际上是中医里最基础也是最高妙的一种方法,但是找按摩师很重要,一定要找那些懂经脉的按摩师。按摩时不能伤着骨头,就是要从肉的层面去把它放松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