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隔代教育须注意的100个细节
14763600000056

第56章 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我们总爱用天真无邪来形容孩子,认为孩子没有什么心理活动。其实不然,孩子也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我们如果忽视了他的心理需求,不仅会使他疏远我们,还会让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我们要像读一本好书一样,去深入地阅读孩子的心灵,读懂他的心,这样,我们才能与他有一种融洽的关系,从而让他在长辈的理解与支持中快乐地成长。

我们经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总会做出一些让人不可理解的行为呢?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行为并非不可理解,我们只需要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他所做的事情,一切就会很好理解了。

案例再现

爸爸妈妈离异后,10岁的寒寒便跟着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只是照顾寒寒的生活起居,很少在精神上关怀他。

寒寒跟着奶奶生活后不久便迷上了上网,每天放学后,都要去网吧上一会儿网。奶奶觉得他不务正业,经常批评他。

一天,寒寒在网吧上网上到很晚才回家,为此,他受到了奶奶的严厉指责。寒寒十分沮丧,留下了一封遗书,上吊自杀了。

寒寒在遗书中写道:在生活中,没有人跟我玩,更没有人理解我,我十分痛苦,但是在网络中却可以和朋友畅快地交谈。奶奶的责备却让我觉得很无助,于是我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感悟反思

奶奶如果能从精神上多关心寒寒,多了解一下他的苦衷,知道他每天都在想什么,并且引导他及时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成人有成人的世界,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做事标准,但是我们却往往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情,粗暴地对待他,以至于他宁愿关起自己的心门,也不愿给我们诉说他的事情。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教育他、批评他是为了他好,可是他不仅不理解我们,反而会向我们发火,故意顶撞我们。这时候,我们如果不去思考他这种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原因,而继续指责他,就会让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甚至让亲情蒙上一层阴影。那么,我们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就会越来越远。

方法引导

我们经常这样认为,每天陪伴孩子就会了解他。殊不知,孩子的心灵就像一本书,如果我们只是大概地去浏览一番,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他在想什么,孩子的心灵是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才能读懂的。

第一,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有的时候会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比如,有的孩子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之所以会“人来疯”,是因为他想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注;有的孩子看到遗弃儿童的新闻后,会不厌其烦地问祖父母会如何对待被遗弃的儿童,他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担心自己也被遗弃。由此可见,孩子是有想法的,他也是有心理需求的,如果我们想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就要了解一下他的心理需求。

心理学上认为,孩子通常会有以下四种心理需要:其一是被亲人的爱护和关怀的需求;其二是被接受、被尊重、被肯定重要性和价值的需求;其三是被别人赞赏的需求;其四是在家庭中具有独立的地位,享有独立的人格的需求。因此,当孩子有这些心理需求时,我们要尽力满足他,而不是拒绝他,甚至是打击他。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孩子在想什么。

第二,不用成人世故的心态践踏孩子的梦想。

台湾作家林清玄小的时候很爱幻想,他对父亲说,将来长大了,他不想种田,也不愿意上班,他要每天待在家里,不用辛苦工作也会有人把钱寄到家里,然后他就要用这些钱周游世界,去看看传说中的金字塔。

父亲听了儿子的梦想,就劝儿子不要做白日梦,因为根本不可能有人把钱寄给他,他永远也不会看到金字塔。可是,父亲的想法是错误的。

大学毕业后,林清玄成为了一名散文家,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就会往家里给他寄钱,他用寄来的钱去埃及旅行,还看了传说中的金字塔。

林清玄的父亲如果了解儿子的想法,也许就不会指责儿子是白日做梦了。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有一些荒诞不经的想法时,我们有时只是单纯嘲笑,一味指责,不去了解孩子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我们又怎能知道他的想法不能实现呢?

我们不能用成人世故和功利的心态,去践踏孩子的梦想,当孩子有一些看似荒诞的奇思妙想时,我们要多问问他为什么这样想,他的想法合理时,我们要给予他理解和支持,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和他多一些默契。

第三,多拿出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一些祖辈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可能很长,但是和他相处的质量却不一定高。有的祖父母认为,陪伴孩子就是送他上学、放学,陪他一起吃饭,陪他去购买生活用品等等。其实这种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低质量的陪伴,我们只是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并不能走入孩子的内心,也不会知道他在想什么。

因此,我们平时要多陪伴孩子,多和他一起外出游玩散心;多陪他看看书;多陪他一起畅所欲言,一起开怀大笑;多听听他讲讲那些伤心的事情,然后和他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这样陪伴孩子,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走入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