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万象
14765100000090

第90章 地球造气之谜

19世纪,康德·拉普拉斯的地球起源学说占绝对统治地位,即认为太阳和所有行星都起源于气体尘埃星云。星云逐渐凝缩,旋转速度加快,中心出现了气体团块——未来的太阳。根据拉普拉斯的看法,从气体团块分离出来了一些气体环形物,它们就是来自行星的胚胎。主张拉普拉斯假说的人认为,地球最初是赤热的,后来在许多亿年间逐渐冷却下来。

20世纪初,人们普遍放弃了这一假说,代之以其他假说。其中包括当时比较著名的英国人詹斯的假说:有一颗恒星从太阳身旁飞过,使一块赤热的气体团块离开了太阳。

不过,赤热的气体团块按理总应该分散开吧,可它们是怎么变成液体,而后又凝缩成固体的呢?

太阳物质的70%是氢,27%是氦,仅仅3%左右是氧、氮、二氧化碳和其他物质。形成太阳的气体星云的化学成分也大致如此。这就是说,构成地球的物质也理应如此。然而地球物质只占星云物质的0.2%~0.3%,那么其余气体到哪儿去了呢?当太阳形成恒星之后,在光热辐射及太阳风作用下,气体物质和冰物质逐渐跑掉,只剩下了很少的构成今日地球的土物质。

施密特认为,地球是由固体物质聚集而成的。那时候刚刚形成的地球根本没有那么热,相反,它是一个比较凉的固体,后来由于地球内部发生放射性衰变而释放热才渐渐变暖的。

那么构成地球的固体物质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不是就像施密特最初认为的那样,是由太阳引力场捕获来的呢?还是像现代专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恒星和行星都是由星云构成的呢?

前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这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该所科学家所持的观点,原则上与施密特相同,即地球(同样包括水星、金星、火星)是由气体星云冷却时凝聚成的固体微粒聚集而成的。就此类行星而言,微粒的1/3由铁组成,2/3由硅酸盐和各种氧化物组成。离太阳较远的大行星,除去以上物质外,还有水、冷凝甲烷和氨的化合物。木星和土星在形成巨大的行星之后,通过自身的引力场还捕获了一些气体。在这些行星上至今还存在很多这类气体。

聚集成的固态颗粒的大小不等,有很多小的也有极少数大的。行星的胚胎比后来由它们构成的“成年”行星要大得多。有大量微粒被吸附在胚胎上,甚至有一些大块物体也落在上面。它们使行星逐渐变热。

据科学家们估计,当时成长中的地球表面温度近400℃。如果仅仅是一些小天体,落在地球上,它们的全部能量实际上都消散了,不过有时一些较大的天体也落在上面,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譬如说,如果有直径达50公里的陨星钻入地球深处100公里,那么它就会在地球内部释放出能量,由于这类天体不断落入地球,地球也就变热了。

铁一类较重的物质不断落入地心,逐渐形成了核。这是在地球形成的末期开始的。较重的物质下落时会释放出能量。不过这种能源是逐渐衰减的,由放射性衰变来补充热也是一种逐渐衰减的能源。目前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热能只有过去的1/3~1/4.久而久之,地球的结构最终会固定下来,它的变化将越来越少,大地构造活动减弱,造山运动变得缓慢。

46亿岁的地球已是一个“中年人了”。尽管它已不像从前那样毛毛躁躁,但有时还会发生地震和火山喷发。它要是再年长成熟一些,可能会更稳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