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巧妙地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
14765400000012

第12章 努力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厌学、逃学,已成为令一些家长十分头疼的难题。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学习,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要想使孩子自觉主动的学习,就要引导孩子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孩子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从而自觉主动地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如此等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出现质的飞跃。

1.引导孩子自己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孩子作自己学习的主人,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是使孩子学习好的根本方法。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能够自动自发地学习,不断地超越自我,那么,孩子的学习便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如果父母是一个有心人,可以让孩子在夏天观察一下蝉儿怎样蜕壳;蝉儿是怎样蜕壳的,学习就是怎样完成的。它们的共同点是,不断将束缚自我的“旧东西”去掉,从而获得新生。就像“知了蜕壳”,外力的过度强化是不理想的,甚至将导致“夭折”的结果。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谁也无法替代,老师或者父母的“包办”只能扼杀孩子的求知欲,使孩子成为一个“学习机器”,或昔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这是一种悲剧。

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孩子的自我意识,孩子只有不断意识到自己的进步与发展,才能超越自我,创造自我,走向成功。

父母应怎样帮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呢?那就是努力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的目的。

告诉孩子,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学习是每一个孩子都应当完成的任务。

告诉孩子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老师只是承担着协助和支持的作用。

父母所提出的任何一个要求,都必须是具体的,直到孩子明确知道怎么做,也就是说,父母所说的话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总是提一些空洞的要求,如“好好学习”、“学习靠自觉”等等,孩子听多了,就会产生腻烦心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孩子有时会产生“为父母学习、为别人学习”的念头,这是因为孩子没有进入动脑学习的境界,说专业一点儿,叫“没有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或者说“没有找到感觉”,所以,要真正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家长至少应该在学习指导中做好以下几件事情:

让孩子给父母讲题,做孩子的学生。如果孩子能讲出思考分析过程,就表明孩子已经用脑学习了,还可以鼓励孩子写出解题理由来。

引导孩子依照书本上的例题编题。这是对所学知识的有意识地进行综合利用,也可以说是对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孩子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所做过的题目、积累的方法进行组合,就会形成学习上的创造活动。

引导孩子有效复习。复习是站在新角度审视以往所学过的知识,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实现深入浅出。

引导孩子用想象力理解知识或者做题目。想象力是思维的翅膀,没有想象力的思维就象没有马达的机器。所谓想象力,实际上就是将知识形象化,在大脑中形成各种各样的图。

2.让孩子懂得:学习是为了他自己

有位母亲,工作非常辛苦,回家还要料理家务,十分劳累,看见儿子每天做完作业后都玩得不亦乐乎,就对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空下来帮我干点家务。看着你母亲一天忙到晚,也不知道关心。”儿子马上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怎么不关心父母啦,你没看见我已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蛮好了。”母亲只好说:“那还有许多空余时间,总可以帮帮我忙吧!”儿子十分委屈地说:“我帮了这么多忙你还不满意啊?要知道做一个小时作业要花多少精力啊。”

显然这个儿子的学习动机完全是为了家人,为了母亲,所以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就是对母亲的最大回报。

孩子每天上学,家庭学校两点一线,早就习以为常了,心想:别人都这样,那么我当然也这样,过去如此,那么现在也如此。很少去想自己每天苦苦求学究竟是为什么。

学习毕竟是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要付出许多精力和时间,还要受到学校纪律的约束,真正喜欢读书的孩子应该为数不多吧。

那么是什么动力使学生还是去学校求学呢?除了“学生都要学习”的惯性驱动之外,外界的压力应该是最主要的因素了,这压力有时来自父母,抱着一定要为父母争气的想法,只能努力读书;这压力有时来自老师,害怕老师的批评或指责,才勉强坐在教室里苦读,还要去完成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有时压力又来自周围的环境。譬如,如果考不上大学,会在所有的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会遭受别人的轻视。总之,很多学生学习得既被动又无奈,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牵制。要鼓励孩子树立“为自己而学”的信念,才能使孩子化被动为主动学习。下面是一位父亲讲述他儿子的求学经历。

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外国语大学,我一直引以为豪。但在过去,我儿子读高一的时候还懒懒散散,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成绩一直在班级中下游,老师和我都非常着急,思想工作做了不少,大道理他也全懂,就是提不起学习热情。我很失望,逢人便说:“我在单位里当支部书记,经常给别人做思想工作,为什么就说服不了自己的儿子呢?他每天上学,书包还要我来整理,没有我的照料,恐怕他会把自己也弄丢。”正在我一筹莫展之际,转机到来了。我国外留学回来探亲的外甥来看我,那外甥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给我们描绘了许许多多的国外风情,也讲述了许多自己多年拼搏而小有成就的经历。在一旁的儿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儿子对我表示,高中毕业以后,也要去国外留学!我就说:“你怎么去啊?”儿子说:“你给我筹钱啊。”我因势利导:“有钱就可以了吗?你英语过关了吗?到了那儿别说上课什么也听不懂,恐怕出门问个厕所也做不到!”留洋的外甥也在一旁说:“英语过关是起码的要求,否则你怎么生活呢?我们在国外全靠自己谋求生存,没人能真正帮助你。我们读书都很勤奋,要在国外站稳脚跟,就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

就这么一句“学习是为了自己”,深深地烙在儿子的心中。从此以后,儿子完全变了,常常说我学习是为了自己,我要学一口流利的英语,我要出国深造,我要考上一流的外国语大学。学习目的很明确,学习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自己的发展,还有什么比这更有动力呢?

其实“学习是为了自己”这一观念,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为了自己”似乎太自私,没有“为社会服务”来得大气,学校老师不便说,家长也不好明说。所以学习的目的就在一片高不可攀的豪言壮语中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学习的热情也终于无法调动起来。其实两者也并不矛盾,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说得大气一些是为了全人类。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个人的贡献往往为了自己也为大家,两者之间并不对立。产生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首先自己名利双收,同时也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啊。

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激发学习热情并长久保持,可以理直气壮地照直说:“学习,不是为了别人,学习,是为了自己,为自己而努力奋斗吧!”

如果孩子还不能领会,可以再直观一些,给他们讲一些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生动的故事,带他们去拜访拜访成功人士,甚至可以带他们去名牌大学走走。那高楼深院中的学术氛围很容易打动人心,要告诉自己的孩子,这儿是迈向成功的阶梯,而走向这个阶梯只有靠自己。

3.鼓励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

为孩子们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是对孩子积极主动性的最大打击。家长这种自以为是的行为,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权利。这恰恰是孩子成长的最宝贵的因素。

在对李勇的严格教育上,爸爸李杰没有使孩子牺牲许多玩耍的时间,而是使他每天只花一、两个小时时间学习就能达到效果,这一切全得益于李杰培养他使形成了做事敏捷的习惯。孩子学会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儿,可以先从读书学习开始。

譬如,王晓期待已久地卡通电视节目要播放了,她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守在电视旁,突然问“砰”的一声,妈妈把电视机关上,并大嚷“功课还没做就看电视”。

王晓的抗议无效,只好老大不愿意地做功课,结果可想而知,母亲大发雷霆:“你看,你做什么?字写得这么难看,数学题十道有九道错,抄课文也是错漏百出,我看你真是心不在焉。”

王晓反驳道:“是吗?我不知道!”

事情闹到这种地步,母女都有责任,一方面王晓没看成电视,做功课心在不焉,胡乱交差,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另外母亲没能设身处地为孩子考虑,则是导致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

如果父母换种做法,或许结果会好得多。譬如在孩子开学前,父母就与孩子一起讨论,每天放学后到底是先看卡通再做作业,还是做完作业再看卡通。

如果孩子认为作业不多,卡通片时间也不长(在一小时以内),要先看再做作业,父母不妨就答应他,在通常情况下先看卡通再做功课。但如果功课多了,就要先做功课;看卡通的时间超过一小时就得放下卡通节目做作业。商量好之后订个时间表,并让孩子自己遵照执行,家长只需要不时提醒就可以。

孩子依据个人喜好订立的时间表,在时间安排上比较灵活、宽松,那么他自然会比较主动地按时间表做,当他管不住自己的时候,遇到家长提醒,也不会有逆反心理,做起功课来自然效果也就会好得多。

除了做功课,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和大人一起制订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多种时间表,让他从内心深处得到最大的满足,从而能够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只有处于内在精神满足的平衡状态下,一个人才能够发挥出最大最持久的潜能。

人对内在精神满足的追求才是成功持久的动力。当然和孩子讲这些很抽象,孩子不容易明白。但对孩子负责的家长,则应该在孩子理解、可以做到的范围内,尽量通过使孩子内心得到满足来鼓励他努力,而不是通过强行制止的措施或严厉的责骂。

制订了时间表,还应要求孩子主动执行,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

张伯伦的母亲替张伯伦订下一个她认为完美的作息时间表:早晨6点起床,中午放学后回家,吃完午饭,先做1小时功课,再去上学;等下午回家后,先补1小时历史,再看母亲替他预录的卡通节目,然后有半小时自由活动的时间,晚饭后他可以休息一会儿如到附近公园散步,之后再回家温习功课,然后上床睡觉。

张伯伦母亲本以为有了这样一张作息时间表,定会对张伯伦有极大帮助,谁知才实行没有几天她就发现,张伯伦的功课愈做愈慢,有时候甚至打瞌睡;她还发觉张伯伦的功课还没有完成,他的好同学布迪便已打来电话,问他看过某个电视节目没有;每晚的散步时间也让张伯伦累得有点过了头,根本不能再在晚上集中精力学习了。

好在张伯伦的母亲及时发现了这一时间表存在的问题,于是她果断地做了改动,让张伯伦午饭后有点午睡时间,下午看完孩子节目后再开始做功课,到了晚上的散步时间,也视孩子的需要增多或减少。

时间表变得具有弹性了,至于张伯伦的学习兴趣因此也比从前高涨了许多。

在为孩子制订时间表时,一定要注意长、短期计划相结合。

长期计划是指在一个较长时问内应当达到的目标,它的第一步,是注重孩子内在的思想感情,而不是只关心他们表露在外面的不满与反抗。

至于短期计划虽然只是每天的具体作息表,却也应当注重“模糊概念”,如避免具体规定每天几点几分该起床、睡觉,几点几分该吃饭、看电视、做作业,应当规定在几点前休息,几点几分起床,作业一定在看电视前完成,看电视的时间在多少时间内等等。

总之,只有制订有弹性,符合孩子性格的时间表,才有助于帮孩子培养成有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而不是相反的状况。

4.努力使孩子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孩子自己想学,愿意主动付出努力,才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主动学习的习惯是需要不断培养的,尤其需要得到父母的帮助和引导。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读文献是重头戏。发展快一点的学科,如生物,研究生课程常常没有教科书,只有文献,甚至像听科学报告一样,十几位老师轮流转,每个老师讲他那一方向的科研,留一堆令人头痛的文献。美国教育体制似乎并不在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在乎给学生一个分析信息的方法。有的老师还要故意给学生指定“牛屎”文章请学生分析,让学生上大当,让学生明白,即使是科学,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和撒谎的地方。在美国,一个好的研究生不光要做好项目,还要会看文章、能拿主意、懂得究竟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并能放眼未来。而一个研究生如果只是被动地读导师指定的文献,他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由此可见,所谓的主动学习其实就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而是独立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在国内的中学教育中,尽管标准答案一直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但高考重视的,依然是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考核的重点依然是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比较近几年高考状元的心得体会,就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早几年的状元偏重于死读书,而2000年后的状元,思维普遍都比较活跃。所以,要想让你的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培养他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果说被动学习是把知识往孩子的脑袋里灌,那么主动学习就可以算是做学问,通过阅读、研究、分析、比较,让自己掌握的知识更系统、更充分、更扎实。这就像是给自己心中的知识树浇水施肥,看着它逐渐茂盛起来。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能在自己心里扎根,另一个只能留下暂时的记忆。从效果上来看,主动学习的效果更好;从效率上来说,主动学习的效率更高;从难易程度上来看,条件反射式的题海战术和强化训练,等于是用做十道题的时间,来找出一道不会做的题目,并且在发现不足之后,孩子的脑力体力都近于衰竭,即使当时能死记硬背记下题目做法,只要稍加变化,结果还是不会。而主动学习,则是把全部时间用来弥补自己的弱点和漏洞,当然能更容易取得好成绩。

在美国的中学,大多数作业都没有需要“背诵”的时候,更没有“标准答案”。你获得什么等级的评分,全看你搜集材料的功夫,以及有没有独特又言之有据的观点——你不必担心“对”还是“错”。

如历史课,老师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研究报告:“选一个20世纪对美国有贡献的人物,而这个人不在历史书中,但我们应该把他(她)记载入书中”。这样的题目给学生们很大的余地,想写谁就能写谁。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然后在图书馆、因特网查找资料。看似简单的一个题目,要花好些时间与精力才能做好。小小的报告就好比一篇论文,可以包括自己的看法与许多图片等等。每次写完“论文”,学生都会有种成就感,因为这是自己费好些工夫才完成的。

具体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虽然学校不能给孩子安排很多独立探索的机会,但家长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针对自己孩子的弱点,给他设计一些需要独立完成的项目。这不光能帮助他更好地掌握课内知识,更有助于他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1)家庭所有成员都努力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想让孩子更主动地学习,父母首先要做出榜样,可以学外语,可以学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学其他的谋生技能。当家里有了学习的气氛,孩子也会受到不知不觉的影响,大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让孩子主动处理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生活可以交给他自己去处理。父母在旁边观察,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遇到问题自己解决。父母的引导能帮孩子改掉自己的坏习惯,这对于主动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首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平静地讨论,让孩子为自己的学习制订计划,父母只要监督就可以了。几天后,大家一起讨论计划的执行情况和改进方案,这能让孩子觉得,学习是自己的事。

(4)当孩子遇到挫折和障碍,帮孩子一起克服

孩子遇到挫折,第一个反应就是“我笨”、“我不行”,必须改变这种看法。耍让孩子懂得,主动学习首先就是主动克服困难,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父母不能完全代劳,而应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动性,让他觉得是凭自己力量做到的。

(5)每天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时间计时

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时问后,父母可以给孩子的学习时间做记录,几天后和孩子讨论,目前的学习方式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拿出记录表,让孩子自己制定改进方案,并监督实施。这样可以让孩子最大地发挥主动性。

(6)让孩子定期汇报主动学习的收获

每周末,可以让孩子讲述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收获。这样,可以用取得的收获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强化主动学习的习惯。

5.让孩子自主设计一份“行动计划表”

长期向着一个目标前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确定了目标之后,家长怎样引导孩子向着确定的目标努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引导方式。

大多数孩子在制定了学习目标后,却不知道如何去具体实现学习目标。因此,帮助或指导孩子制定具体的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行动方案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凡是教子成功的父母都十分注意这一点。

考入世界著名高等学府英国剑桥大学的女孩孟雪莹的父亲把帮助孩子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叫做“目标引导行动”。这里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孩子制订实现目标的,具体学习计划。要注意的是,计划一定是孩子自己订,家长仅仅是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等等,而不是越俎代庖。正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孟雪莹经过几次改动终于自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相当详细和符合她的实际的行动计划。

这种经过自己思考自己设计出来的“行动计划表”,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是主动的。这对孩子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和家长代替孩子来为其制定“行动计划表”不可同日而语。别人做出来的“行动计划表”,即使很有针对性,但是真正能够实行的少,因为孩子不一定能够接受它。实际上制订计划也是培养孩子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制定自己的计划的过程中,孩子才会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能力水平,才能全面考虑目标实现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才能使自己的全盘统筹和宏观、微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如果学会了经常为自己订立行动计划,那么孩子就一定会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事实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

盂雪莹高中毕业后考入北大,当她走入北大以后,她还是很注意用制订计划的方式追求要达到的目标。她考察了学校每天的课程安排和休息时间,然后按照自己心目中要达到哪些目标,来制定时间计划表。这种方式可能已经成为她的一件法宝,因为有了计划心中的大目标就被分割成一个一个地小目标,这样目标就在自己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明确,自己制定的计划表也会像一位智者一样引领着和督促着自己一步一步往前走。

帮助孩子确立目标和制订计划都必须是合乎实际的,脱离孩子的具体情况要求他去追求完美或者追求一个根本不可能的目标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那些在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和孩子自己愿意照着做的计划才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能够真正调动孩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的。

6.引导孩子由“苦学”变成“会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先生用这三句词,来形容那些古今成就了大事业、大学问者所经历过的三重境界。对于学习来说,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苦学、好学和会学的三种学习状态。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这种学习状态可以称为“苦学”;对学习如饥似渴,常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这种学习状态可以称为“好学”;认识到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于是不断探求正确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效率高、学得轻松,思维也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这种状态可以称为“会学”。

我们都想达到“会学”的状态,然而专家指出,目前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中,苦学者居多,好学者为少数,会学者更少。这种情况其实是很自然的。因为,学习的这三种状态正如王国维先生指出的三种人生境界一样,是一个连续延绵的过程。如果不能“望尽天涯路”,就不会有衣带渐宽的“终不悔”,没有做到“人憔悴”又怎能在蓦然回首之际,发现那“灯火阑珊之处”?同样地,先有了苦学才有好学,进而会学,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正是这个道理。

苦学,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是任何一种学习状态的基础。苦学磨炼的是人的气质,人必须有毅力、肯吃苦、有坚定的意志力,才能顺利通过这一关。在这个阶段是没有任何技巧可言的。所有的学习方法、策略和窍门都是建立在勤奋之上。

好学,是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自我状态。为什么有些同学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而不觉得苦呢?这是因为他们在苦学中已经渐渐掌握了学习的神韵,所谓“苦尽才能甘来”,只有那些勇于克服困难、成功战胜困难的人,才能真正品尝到学习的甜美。因为具备了理想和勇气的人已经开始喜欢上学习,并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了。这时他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很多富有实效的学习技巧以及各种心理调节手段,它们将帮助同学们以健康、积极的态度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学习中做到从容不迫。

会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经过苦学与好学的摸爬滚打,那些善于总结经验者、勤于探求方法者必将会大有收获,进而进入到自如的状态。这时由于掌握了好的方法,具备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会不断提高。

基于上述苦学、好学、会学的关系,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早日从苦学的阶段进入会学阶段,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