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14765700000035

第35章 东北亚能源安全形势

东北亚能源需求状况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日、韩、朝、蒙和俄亚洲部分。在这一地区,中、日、韩三国占据了本地区能源(主要指油气资源)需求的绝大部分,三国的能源总需求占东北亚地区能源需求的98%以上。近年来,随着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高涨,中、日、韩三国的能源(主要指油气资源)需求增长很快。

中国拥有一定的油气储量,在1993年以前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到2000年年底,中国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13亿吨,探明的石油要采储量为63.4亿吨,剩余可采储量为23.7亿吨,仅占世界剩余可采储量的1.8%。2002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2.408亿吨,自己生产1.69亿吨,进口7180万吨,进口量占石油总消耗量的30%强。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2003年,就石油消费和进口总量来说,中国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中国石油消费依靠进口已成定局。2006年5月26日,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召开。与会专家认为,综合考虑中国的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等各方面因素,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消耗将达到5亿吨左右。中国石油发展研究部体制改革处处长朱建军表示,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2020年还不是中国石油消费的高峰年,预计在2040年以前,中国石油消费仍将持续增长。这说明,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不是一个短期问题,不止是十年八年,而是要长达35年。此外,2004年中国累计天然气探明储量为2.23万亿立方米,2005年为2.35万亿立方米,2006年升至2.48万亿立方米。2000年,中国天然气生产量为226亿立方米,至2006年首次达到595亿立方米。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天然气的需求量会迅速增长,到2020年消费量将达1600多亿立方米。其中国内只能生产1000亿~1100亿立方米,缺口为500亿~600亿立方米,对进口的依存度约为34%。

日本和韩国都是油气资源匮乏的国家。目前,日本和韩国分别是世界第三和第六大石油消费国以及世界第一和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自1870年发现第一个油田以来,日本总共探明200多处油气田,剩余石油储量800万吨,剩余天然气储量400亿立方米,1999年石油产量62.5万吨,天然气产量20亿立方米。现在,日本油气产量约相当于全国两天的消费量,占全年消费量的0.3%。因此,日本基本上是一个油气净进口国。韩国同日本一样油气基本上靠进口,其石油自给率只有3%。

2003年,中、日、韩三国的石油进口量达到4.97亿吨,占亚太地区石油进口总量的57.6%和世界石油贸易量22.6亿吨的22%。除此之外,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是亚太地区和世界最重要的液化天然气(LNG)市场,2003年,LNG进口量为1134.8亿立方米,占世界LNG贸易量的67.2%。2004年,中、韩、日三国的石油消耗量达到6.65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7.4%,总体的进口依存度约为74%。据国际能源组织预测,未来国际能源需求的主要增加区域是经济增长明显的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该地区对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将会不断上升。据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石油和天然气地质研究所预测,2010年亚太地区对石油的需求量为16亿~17亿吨,2020年为21.5亿~22.5亿吨,2030年将增加到24.5亿~25.8亿吨,其中中国将是进口量增加最多的国家。此外,东北亚地区将是本世纪天然气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2010年可能超过3000亿立方米。据悉,到2015年亚太地区对俄出口的天然气的潜在需求量将达480亿立方米,2020年将达840亿立方米。显然,随着东北亚区域油气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东北亚主要能源消费大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将更加严峻。如何长期稳定地获得经济增长所需的油气资源成为区域内各个能源需求大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区域稳定的重中之重。

东北亚区域内能源供给状况

与东北亚区域内对资源的大量需求相适应,东北亚区域内具有较强的资源供给能力。俄罗斯是世界油气大国,其能源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2002年2月,俄罗斯石油产量首次超过沙特,重夺世界石油生产桂冠。2003年8月,俄罗斯公布了《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根据这份报告,俄罗斯将力争把出口到亚太地区的石油份额从3%增加到30%,天然气提高到15%;远东地区90%的天然气将出口到亚太国家,其中出口到日本、中国和韩国的份额要超过60%。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2004年年底,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为1.1886万亿桶,其中俄罗斯的石油探明储量达723亿桶,比上年增加了11亿桶,是探明储量增长较为显著的国家;2004年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9.53万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的天然探明储量占世界的26.7%,为48.00万亿立方米,位居世界首位。据俄罗斯联邦工业与能源部新近公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1—5月,俄罗斯天然气产量为2841.4亿立方米,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5%。其中,仅国有的天然气工业公司就开采了2376亿立方米,占俄罗斯总产量的84%。另据俄罗斯电力专家详细测算,俄罗斯西伯利亚的水力和火力发电站都富余发电能力,这一地区约700万~1000万千瓦时的电力没能得到利用。俄罗斯作为能源大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内各能源大国的能源危机,加强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成为区域内各个大国的必然选择。

蒙古迄今为止还未作过全国性的资源评估,但是根据勘探发现,初步估计蒙古全国石油远景可采储量为8.2亿吨,天然气可采储量为14.5亿立方米。随着蒙古勘探开发工作的开展,新的油气资源极有可能被发现,蒙古也极有可能继俄罗斯之后成为东北亚区域内的能源供给国。1991年,蒙古开始鼓励外国石油公司在蒙古合作开采石油。1995年,蒙-美石油公司在戈壁沙漠中发现了第一个商业性石油产区,可采储量达924万吨。现在,蒙古正与中、美、加、俄等多个国家的公司合作勘探、开发蒙古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东北亚区域外能源供给与运输安全状况

由于东北亚区域内各大国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旺盛,区域内能源供不应求,东北亚地区对区域外能源尤其是石油的依赖程度很高。中东地区以盛产石油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成为东北亚各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中东地区在东北亚各国的石油进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东北亚各国进口石油的64.1%。其中,日本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赖度最高,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73.3%;韩国和中国对中东地区石油的依存度也较大,其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各自石油进口总量的69.9%和34.9%。

东北亚地区的石油供给过分依赖中东地区极大地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区域外石油供给的安全。

一方面,中东地区是世界上最为动荡不安的地带,民族矛盾、宗教矛盾、政治矛盾错综复杂地交合在一起,极易爆发地区或者局部冲突。一旦中东地区爆发战争或者局部冲突,引起该地区局势动荡,东北亚各国的能源进口势必受到影响。两伊战争和两次伊拉克战争对石油贸易的影响就是很好的例证。

另一方面,由于中、日、韩三国的石油供应地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所以大部分进口原油需要通过海上运输。目前,中、日、韩三国的原油运输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度均在85%以上。马六甲海峡位于印度洋北部、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是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之间相互往来的海上枢纽,交通位置十分重要。该海峡长约805千米,状似漏斗,北端入口处宽约233千米,向南渐窄,其南端最窄处大约只有不到15千米。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峡之一,是全球原油、石油制品和液化天然气的主要输送通道,其运输能力在现阶段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海峡每年通过大型、巨型轮船输送的物资量约为5亿~6亿吨。根据预测,到2010年通过海峡的物资需求量将增至7亿~8亿吨以上,2020年将达到10亿~12亿吨,这将大大超过海峡的运输能力。因此,一旦在这个繁忙的运输线上发生大规模的恐怖袭击,甚至只是发生一般性事故而导致航道堵塞,都会对东北亚各国石油供应的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马六甲海峡还是世界上海盗活动最多的海域之一。据统计,全球60%的海盗袭击都发生在那里,其运输安全实在令人担忧。如此单一、脆弱、充满风险的运输线使得东北亚各国区域外能源供给形势更加严峻。为了保证能源运输的安全,区域内的两个大国(中国和日本)在马六甲海峡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东北亚区域的能源安全合作产生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