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14766700000001

第1章 总序

本书是我对过去十余年乡村田野调研的一个初步小结。自1989年7月至2001年8月,我曾在中共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从事政治与法律方面的调研工作,由于农业省情与个人志趣,便将调查研究的主要精力放在农村问题上,向省里的决策者提交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本书稿收录了这十来年间的部分报告,其中多篇曾直接被决策者所采纳。与我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不一样,这部分报告体现出较强的对策性和资料性,行文风格与语言也自具特色。在调查与研究中,我尽管提醒自己注意全面了解实情、特别是了解普通农民的实况与要求,为农民利益而呼吁,但在写作中却更带有政府主位的视角,即为政府“出谋划策”。就此而言,它或许更应被视为来自“体制内”的一种声音。

这些调查报告并不是“应景之作”或“注释之作”,而是相对自主、客观的调查的写实。这些调查并没有被私利或情绪所主导,而是尽力做到真实、准确,它们反映了一个农业省乡村在20年间发生阶段性变化的实况,反映了这些年间乡村建设的“运作”机制与历程。为此,我将它命名为《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这里的文章是以面上调查为主、以点上的案例和典型调查为辅,希望它们可以互为补充。我作为农民的儿子,吃“农村粮”长大,对农村生活曾有长期的切身体察与感受,但对农村问题认识的理性升华主要还是来自这些调查。正是这些调查滋养了我、长成了我。在十余年间,我走访了许许多多的村庄,接触到为数甚多的干部,访谈过成百上千的农民。对他们的现实境况,我虽有深深的理解,但同时却又万般无奈,为此而常常陷入遗憾与痛苦之中。不言而喻,我那关于农村的点点知识和理解主要来自于他们,我对他们始终怀有深深的敬意。出版本书如能对乡村建设及农民境遇的改善发挥某种作用,便算是对他们的回报了。

早在1999年6月前,我就对本书稿作了初步的编辑整理,将它分成《乡镇组织》《村级组织》《农村经济》和《乡村稳定》等四编。现在,我将此后完成的几篇相关报告添列了进去,又增加了九则富含资料性的文字(即附录1至附录9),并借在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研究的便利,增加了一个“导论”与“结论”,以此将全书各篇统理起来。在此,对香港浸会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的各位同仁以及李连江博士、熊景明女士表示谢意。

我还要感谢原中共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同仁们。在那里,我以最活跃的青春年华工作了13个年头。我先后有幸随从曹泽华、黎明中、刘上洋、徐毅等先生做调查和研究,学到了调查内外的诸多知识。邱新有、唐晓腾曾是我多次调研的合作者,在相互坦诚的讨论中我受益良多,其中有些报告是我们合作的成果。邱新有还曾帮助校订了本书稿。对此,我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最后,应当感谢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办公室将本项研究立为“九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为笔者的部分调查以及本书稿的编辑与整理提供了条件。

作者

2002年7月21日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知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