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108

第108章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当时先进的中华文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与贸易往来,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繁荣顶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治局势,调整生产关系,恢复发展经济,为明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明成祖时期,明朝的经济军事实力发展到鼎盛时期。明朝的科学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尤其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领先世界。这些为明代扩展海外贸易打下良好的基础。

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下旨,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7月11日,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400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出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到达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郑和船队回国。

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第二种叫“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船队,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

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郑和作为明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都代表明朝皇帝拜会当地国王或酋长,同他们互赠礼品,向他们表示通商友好的诚意。郑和还同各国商民交换货物,平等贸易,购回当地的特产象牙、宝石、珍珠、珊瑚、香料等。

郑和七下西洋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外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外交使上历史性的突破。同时也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延伸阅读

郑和与鱼、苦瓜

费信曾随郑和四下西洋,在郑和使团中担任通事教。在他著的《星胜览》里记载,郑和当时下西洋时带了许多蔬菜、菜种,以及鱼肉之类到了南洋。因为生鱼离水仍能生存很久,所以带去不少乌鱼(即生鱼)作为船夫的伙食。这种鱼适宜在亚热带繁殖,很快就传布到南洋各地,数百年来,南洋一带到处都有生鱼上市,产量还很高。后由华侨传播到美洲各地都,并成为华侨常吃的鱼类之一。外国人也很喜欢吃这种鱼,称它为“唐人鱼”。

《星胜览》中还有一段说:“其有一等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其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油,香甜可口。”这种一等瓜就是由郑和带回中国的今天我们常吃的苦瓜。此外,郑和还带回很多名贵物产,如燕窝、鱼翅,爪哇特有的水果榴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