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经济简史
14768000000033

第33章 唐宋以来的印刷术

隋朝时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到了唐朝,雕版印刷已十分流行,印刷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宋朝时印刷业更是发达,印刷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毕的发展与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

雕版印刷术

中国古代长期使用印章和石刻。印章在战国时期就已通行,石刻则是印章的扩大。公元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石碑上的字阴文正写,在碑面铺上湿润的纸,轻轻拍打,将纸捶进字口,待纸干后,刷墨于纸上,便得到了黑地白字的正写文字的复制品。印章和拓碑为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上的启示。

雕版印刷的方法:把木材锯成一块块木板,把要印的字写在薄纸上,反贴在木板上,再根据每个字的笔画,用刀一笔一笔雕刻成阳文,使每个字的笔画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后,就可以印书了。印书的时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着,用纸复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净的刷子在纸背上轻轻刷一下,把纸拿下来,一页书就印好了。一页一页印好以后,装订成册,一本书也就制成了。这种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称它为“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晚唐时期,雕版印刷得到大范围推广。五代时期,官府出面大规模刻印书籍,对雕版印刷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宋代,雕版印刷更加发达,技术已经十分完善。明清时期,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并行,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雕版印刷术发明后,逐步传到国外。

唐代,雕刻印本传到日本。公元12世纪,雕版印刷术传到埃及。欧洲直到14世纪末,才开始有雕版印刷品,而其印刷的方法、程序和中国相同,说明欧洲的印刷术很可能是在中国的影响下产生的。

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的平民毕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基本原理与近代的铅字排印方法相同,其方法是:用胶泥刻字,一粒胶泥刻一字,这就是泥活字;再经火烧变硬,先预备好一块铁板,铁板上面放着松香、蜡、纸灰等,铁板四周围置一个铁框,在铁框里排放泥活字,排满一铁框就是一版;然后放在火上烘烤,松香、蜡、纸灰遇热熔化,冷却后便将一版泥活字粘固在一起,接着用一块平板将泥活字压平;为了提高效率,用两块铁板,一板印刷,另一板排字,第一板印完,第二板又已排好,印刷速度相当快;最后一道工序是收回泥活字,每印完一版,将铁板放在火上加热,松香和蜡熔化后即可取下泥活字,以备再用。采用活字印刷术,泥活字可重复使用,少数冷僻字可临时写刻,烧硬即用。

毕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对世界印刷术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朝鲜在公元12世纪铸成了铜活字,15世纪初又铸成铁活字。约14世纪时,日本又从朝鲜间接传入活字印刷术。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又经由新疆传到波斯和埃及,再传入欧洲。公元1450年左右,德国的谷腾堡受中国活字印刷影响,用铅、锡、锑的合金制成了欧洲拼音字母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印刷术为欧洲的科学从中世纪漫长黑夜之后突飞猛进地发展,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质条件。

延伸阅读

雕版印刷最早的刻本

根据明朝时邵经邦《弘简录》一书的记载: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收集封建社会中妇女典型人物的故事,编写了一本叫《女则》的书。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了,宫中有人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看到之后,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来。贞观十年是公元636年,《女则》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这一年,也可能稍后一些。这是中国文献资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从这个资料来分析。可能当时民间已经开始用雕版印刷来印行书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则》印出来。雕版印刷发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则》出版的年代更早。到了九世纪的时候,中国用雕版印刷来印书已经相当普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