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104

第104章 清幽茶香伴婚事——茶

我国作为产茶和饮茶大国,有着历史悠久的茶文化,茶也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饮品,同时其也与婚俗文化相交融,形成了很多独特的婚俗习惯。

在古代,一般情况下除了首饰之外,男方还会送给女方一些其他的礼物,干鲜果品、牲畜美酒都可以随意选择,但是,茶叶却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人们又称行聘礼为“茶礼”,女子接受聘礼为“吃茶”,“吃茶”成了定婚的代名词,放小定又叫“下小茶”。等到放大定,便又称作“下大茶”了。茶用于定情信物,跟它的天然属性有关系。明代许次纾在《茶流考本》中说:“茶不移本,植必生子。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置子之意也。”先民们受限于对茶树的认识,以为茶树只能从种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所以就赋予其坚定的寓意,预示了女子一旦接受聘礼就应该像茶树一样坚定不移。同时,茶树也是常绿树,以茶行聘,不仅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移,而且意喻爱情的永世常青。

茶在婚俗中的发展

在唐代,人们将茶作为高贵礼物伴随女子出嫁。宋代的“吃茶”订婚以后,“吃茶”又成为男女求爱的别称,茶和婚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并逐渐发展成为婚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在南宋时,杭州富贵人家就已经“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作为行聘之礼。到了明代,以茶定婚之婚俗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陈耀文《天中记》也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又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茶与婚约

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流行着以茶为聘礼的习俗,俗称为“茶礼”。父母得知儿女有了自己心仪的对象之后,就请媒人说媒。媒人提亲要走三趟,过三关,十分辛苦。第一趟,要带上一包烟草、一包茶叶、一瓶酒。第二趟,要带上二十碗酒、两把烟叶、一块绿布,还要有两只烧茶用的罐子。第三趟,要带一尺绿布、一块土布、一箩大约40斤的谷子。这些聘礼不仅仅是婚姻当事人诚意的体现,更能体现出送聘礼者劳动能力和技巧。现在的婚俗中,很多聘礼已经不再送了,但是茶却是不可缺少的。男女青年选择好自己心仪的对象,就由男方家长带着一包茶去女家求婚。如果女家收下茶,就表示接受了这门亲事。如果拒绝收下礼物,就代表无意这桩亲事。可见,茶对婚约的重要性。

茶与婚礼

自古以来,我国福建等地就流传着“喝宝塔茶”的习俗。婚礼当日,男方派遣一个能歌善舞的迎亲伯,带着礼品和四位抬着花轿的轿夫一起前往女家娶亲。女家看到花轿到来,马上鸣炮三响,开门迎接。新娘阿嫂用红漆樟木八角茶盘端出五碗“清明茶”,这茶碗必须要叠成宝塔形状(共3层,上下两层各一个碗,中层3个碗),之后唱歌问迎亲人问题。迎亲伯以歌对答之后,用嘴咬住“宝塔”顶上的一碗茶,双手抢下中层的三碗茶,分给抬轿子的四名轿夫,自己一口气喝完最上端的一碗茶,取“清水泡茶甜如蜜”的吉祥寓意。如果迎亲伯没有本事卸下宝塔茶,只能灰溜溜地接受女家众人的奚落和笑话。

在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地区,自古以来还流行着新人拜堂入洞房前饮用交杯茶的习俗。交杯茶具用小茶盅,茶水为煎熬的红色浓汁,要求水温不烫也不凉。由新郎家的女性亲属用四方茶盘盛两盅,双手献给新郎新娘,新郎新娘都用右手端茶,手腕互相挽绕,一饮而尽,不能洒漏汤水。交杯茶象征夫妇恩爱,家庭美满。

延伸阅读

青海地区的“走茶包”婚俗

青海地区,自古以来流行着“走茶包”的风俗。当地凡是提亲说媒的,媒人必定要带上红纸包的茶叶包儿,到女方家求亲,叫做“提话茶包”。如果女方认为媒人介绍的情况可以考虑,则由媒人送去正式的茶叶包若干份,每份两包,分别送给女方的主要亲属,如舅舅、伯父、叔叔等。这叫“二回茶包”。经女方同意,则送去“三回茶包”,用红纸包成两大包,并用红丝线连在一起,外贴喜字,其中还包有桂圆、核桃、红枣等,又称“桃果茶包”。这就意味着这门婚事将有一个美满圆合的结果。待男女双方择定订婚吉日,男方家除了送其他聘礼之外,必定带上两个茶叶包;次日,则由双方媒人代表女家向男方回礼,除一方羊肉外,也必有茶叶两包,称作“回酒”。在这里,茶叶又成了男女成婚的喜庆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