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18

第18章 天作之合成佳偶——郎才女貌观

郎才女貌的婚配观,在中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这种观念,是当事人自身条件的相互交换,淡化了封建门第观念,也对早婚陋俗产生了冲击作用。

所谓郎才女貌的婚配观,就是把男女双方的德才品貌作为衡量二人是否适合缔结婚姻的重要尺度和标准。通常的情况是,男方对女子品德容貌方面的要求更高一些,女方对男子才学品质的要求更高一些。从某些方面来看,男方择偶更注重容貌,也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的缩影。这种制度以男子为社会的核心,女人属于从属地位。男子择偶,除了希望对象有花容月貌可以装饰“门面”,还特别看重其是否具有能很好地侍奉公婆、服从丈夫的贤良品德。

三国时期,曹操为儿女选伴侣时就体现了这种观念:曹军攻破袁绍的邺城后,曹操的儿子曹丕闯进袁绍的府邸,看到袁绍的儿媳甄氏美艳绝伦,赞叹不已。曹操闻听后,亲自召见甄氏,他也认为儿子的眼光很不错,甄氏的确美貌异常。于是,曹操做主为儿子迎娶了甄氏。曹丕当了皇帝以后,封甄氏为皇后。曹操为女儿选婿时,就把才能放在首位。他听说司隶校尉丁冲的儿子丁仪名声很好,想把女儿嫁给他。曹丕劝说道:“女人都注重容貌,丁仪的一只眼睛有毛病,恐怕妹妹不喜欢。”于是曹操把女儿令嫁他人。后来曹操有机会与丁仪见面,被丁仪的才学和智慧震撼,他后悔地说道:“丁仪是个才子,即使他两只眼睛都有毛病,是个盲人,也足可以与我女儿相匹配。何况只是一只眼睛有毛病?是我的儿子耽误了我的事!”

对“郎才”的判断标准

古代人对男子“才”的判断,主要是看其在官场中的表现,能否加官进爵、仕途得意、飞黄腾达,或者看其是否武艺高强,因为有时女方择婿也会选择比武招亲的方式。在普通百姓阶层,对男子“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他的生产技能是否过关。被视为有“才”的人或善于农业耕种和生产,或善于木工铁匠等手工技术生产,或善于经营,或略通记账,等等。如果男子有“才”,女方家人就会更为放心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即使不能飞黄腾达,也能避免女子婚后忍饥挨饿。

对“女貌”的评价标准

在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中,对女子容貌的要求远远要高于对男子容貌的要求。《诗经》开篇《关雎》里就曾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描写了古代男子对美貌女子的向往和追求。我国历代文学作品对容貌较好的女子都有描写,如《西京杂记》记载:“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弱如脂。”当然了,各朝代的审美观也有所不同,在唐代留下的大量壁画、绘画等美术作品中出现的飞天仙女、仕女等都是体态丰盈,发育健康,可见唐朝以胖为美。到了宋代以后又都以娇嗔病态为美了。

我国古代男才女貌的婚姻观念,较之门第观念有了一些进步。门当户对的婚姻观要求男女双方的客观家庭背景相匹配,与当事人自身条件无关,而郎才女貌观念则充分考虑到了婚姻当事人的自身条件。门第观从封建等级制度出发,维护了封建强权。郎才女貌的婚姻观则淡化了门第观,也对早婚现象产生了冲击。但是,这种婚姻观念也有着它的局限性,这样的婚姻依然是离开个人的感情基础。郎才女貌观念中的男女条件也是孤立和僵死的,它经常把当事者的主观意愿和贤才美貌割裂了来看。

延伸阅读

李渊凭“才”觅佳偶

唐高祖李渊当年就是凭借自己的武艺,通过比武招亲的方式迎娶了皇后。北周大将

毅有个十分宠爱的女儿。

毅曾经对自己的妻子说:“此女有奇相,何可妄嫁于人。”女儿到了婚配年龄,毅决定为女儿比武招亲。于是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前来求婚的人必须用弓箭射孔雀,如有谁能射中孔雀眼睛,他就把女儿许配给谁。前来求婚的人前后有几十人,都未能射中。李渊前来求婚时,搭弓引箭连续发出两矢,命中了孔雀的双目。

毅十分惊喜,便决定将女儿许配给李渊。后来李渊起兵灭随,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帝,并立毅的女儿为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