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49

第49章 婚礼当日重头戏——拜堂

拜堂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烘托喜庆热闹的新婚气氛,其形式和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些内在的文化意义使其从产生之初就生命力顽强。

拜天地仪式一般是新娘进门之后随即举行,因而除了夜婚风俗之外,大都于上午拜堂。在平常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传统婚礼场面一般都包含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句耳熟能详的台词,也从侧面反映了拜堂在婚礼仪式中的重要性。

拜天地

“拜堂”俗称“拜天地”。在我国古代传统观念中,“天”是最高主宰,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公和地母结合繁育而成,男女婚姻的缔结有着上天安排繁育后代的使命。所以,拜天地作为一种民俗习惯,反应了一种民族意识和文化。

我国中原地区还流行着这样一个关于拜天地来源的民间故事:女娲在造人之初只制造出了一个俊俏的男子,他因为寂寞对天祈求,希望能找到一个了解他的知心人。月老听了他的祷告,就给他送去了一个美貌的女子。当二人互相倾吐心声,决定厮守一生时,月老又领着土地公出现,他告诫二人,婚后生活还要依靠天地的帮助,成婚之前要对天地行叩拜礼。此后,婚礼中拜天地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人类通过对神灵的膜拜表达了自己对未来婚后生活的期许。但是拜堂的内容不仅局限于拜天地,还要拜祖宗神位。过去,有家庙的人家,新娘要到家庙中叩拜列祖列宗。这样做的原因是新娘由外姓人进入到本家族之中,必须要获得列祖列宗的承认。而这种拜天地的习俗就是古代“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种婚姻观念的具体体现。

拜高堂

拜堂的另一项内容就是拜父母。唐代开始,见公婆的仪式逐渐被安排在了婚礼举行的当天。后来经过发展,见父母的仪式逐渐与拜天地和夫妻对拜合并成了统一的“拜堂”仪式。这个仪式不仅表示了新婚夫妇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更充满了在未来生活中对二老的恭敬和孝顺。

夫妻对拜

夫妻对拜是拜堂之中的最后一项。这种风俗表达了新婚夫妇对未来婚姻生活恩爱甜蜜、和睦温暖的祝愿。这种礼俗早在晋代的文献中就有记载,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必备的环节。当时的徐州刺史王浑娶了颜家的女儿为妾,即将交拜的时候,观看婚礼的人劝告他:“您尊为一州的将领,她是普通民家的女子,没有必要答拜。”王浑听从了此人的意见,没有交拜。后来这个原因就导致了颜氏在王家的饱受歧视和凌辱。可见,夫妻交拜的习俗在旧时婚俗观念当中占据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在旧式婚礼中,新郎和新娘不能拥有完全相同的地位。为了体现男尊女卑,很多地方的风俗都是女子先拜男子,男子再回拜。

古代拜堂自唐代开始,又增加参加婚礼的亲朋和宾客的内容,不仅仅拜天地和父母,还要对来访的新朋好友和邻里街坊加以叩拜。不过,这在中国民俗中不是普遍现象。上古时,新妇拜堂仅拜舅姑(即公婆)和男家尊长。此外,还有拜族内尊长的分大小的习俗,以表示在家族内长幼有别、大小有序,这是封建社会对妇人种种伦理制约的缩影。

还有一些地方,除了拜天地祖宗外,还兴“拜花烛”。拜花烛的礼俗是:在厅堂之中,点燃两只大红蜡烛,放到供桌上面,由新郎新娘各拜。

周公所订“六礼”之中虽然不见拜堂这一项,但是由于它内在的丰富文化含义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在传统婚俗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延伸阅读

趣味拜堂习俗

浙江有些地方,自古以来的婚俗,就是在夫妻交拜之后,还要请一位长寿健康的老人,手拿桃木杖,在新娘的凤冠上面轻轻敲击三下,预祝新婚夫妇将来多子多孙,夫妻和睦,家庭兴旺。这位老人还要自言自语地说:“像我,像我。”这套仪式之后,夫妻二人才能进入洞房。一般来说,新郎把新娘接到家就立刻拜天地,但是云南的布依族却是在接新娘回家的第二天“拜堂”,赣南客家也是这种拜堂风俗。中原地区,新人拜天地时,一般都是在院子中间放上一张方桌,桌子上面放一只斗或升,里面装满粮食,用红纸封糊好口,上面插着秤、剪、棱,四角放四个鸡蛋。人们称此桌子为“天地桌”。新娘新郎要对着这个桌子行拜礼。

从遵循古礼到风行士庶之间——拜堂习俗的发展拜堂是新娘被接到新郎家之后最隆重的礼节之一,其不仅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各朝代的发展也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拜堂,这种婚俗风行全国各地,至今仍然流行。旧时人们普遍认为,只有经过拜堂这一仪式,婚姻关系才算正式成立。

据现今史料记载,拜堂正式进入到婚礼程序始于唐朝时,《封氏见闻录》记载当时婚嫁就出现了障车、下婿、却扇、观花烛、安帐、拜堂等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婚姻习俗都渐渐销声匿迹了,但是“拜堂”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其形式还逐步有了完善和发展。

新娘拜堂的仪礼,在宋代已风行于士庶之间了,拜堂一词,也早已赫然出现在时人的笔下。司马光在《温公书仪》卷三中论述新夫妇相拜之礼时就曾经说过:“新人拜堂,始自近世。”孟元老也在《东京梦华录》卷五中就记载了宋人拜堂的习俗:“次日五更,用一卓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缎、巧作、鞋、枕等为献,谓之贺赏。尊长则复换一匹回之,谓之答贺。”由此可知,宋代的拜堂习俗已经逐渐发展成形,并渐渐重要起来。

到了元、明时代,拜堂已经完全成形了,这从此时期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就能看出端倪,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记载:“傧相念了阑门诗赋,请新人出了轿子。养娘和张六嫂两边扶着。慧娘栩迎,进了中堂,先拜了天地,次及公姑亲戚,双双却是两个女人同拜。随从人没一个不掩口而笑。都相见过了,然后姑嫂对拜。”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七回述及宝玉成婚时写道:“傧相喝礼,拜了天地,请出贾母受了四拜,后请贾政夫妇等,登堂行礼毕,送入洞房。还有坐帐等事,俱是按本府旧例,不必细说。”这些虽然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但其肯定来源于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而不是凭空杜撰。从这些大量包含新婚拜堂仪式的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拜堂这种婚俗已经有了较为齐整的形态。

纵观拜堂风俗,尽管拜的方式和范围不同,但是却蕴含着相同的实质。在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学艺术作品之中我们不难发现,拜堂婚俗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拜天地”、“拜父母”、“拜高堂”三项。除此之外,还有些地方流行着“拜镜台”、“拜花烛”的习俗。由于有着众多亲朋好友的参与,使得拜堂成为了一个群体参与的活动,所以事先一定要邀请一位赞礼人主持。拜的次序一般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拜堂后,赞礼人会指引着新人给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逐一作揖致敬,先后次序也有讲究,不能紊乱。拜时,亲朋会拿出事先准备的喜钱赠与新人,如果出现了拜错的现象,会招来满场的笑声。

拜堂的产生和兴起,不仅仅给婚礼增添了很多喜气和热闹的气氛,还给观礼的宾客们提供了一个互动的参与机会,让参加婚礼的所有人都感到婚礼的喜气和热情。

延伸阅读

少数民族的特色拜堂礼

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成婚时并没有拜天地的习俗,他们有着自己的信仰。在满族,因存在着信仰北斗的习俗,新娘来到丈夫家,要在接亲人的引导下,同新郎一同来到设在院中的神桌前,朝着北方参拜,俗称“拜北斗”。因此,满族完婚大礼不称“拜堂”、“拜天地”,而称“拜北斗”。这种拜北斗仪式在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如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中皆存在。鄂温克族崇拜火,因而男女青年举行完婚大礼时拜火则成为一种重要的仪式。新人的婚礼由族中受人尊敬和爱戴的老年男性长者主持。这位长者将洁白的哈达披到新郎新娘的肩上,先让一对新人给氏族长头,再给火神

头,之后给男家父母

头,然后举行婚宴,欢庆新婚。赫哲族崇拜太阳并称太阳为“老爷儿”,因而其完婚大礼也被称为“拜老爷儿”。新郎新娘在男家院子中跪向太阳的方向,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