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54

第54章 美酒佳肴献宾朋——各地喜宴风俗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各种风俗互相渗透交织,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中国的婚俗文化也不是孤立的,中华饮食文化与婚俗文化在喜宴上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喜宴文化。

大多数的喜宴都是由男方家举办的,女方家举行与否则完全取决与自己家的意见,同时,各个地方的喜宴菜式和上菜顺序都各有特色,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喜宴文化。

一般的喜宴分便席和主席,便席是迎亲前宾客的一顿便饭,名为“压饥”。迎娶回来后才设主席款待嘉宾。

北方地区的婚宴文化

在中国北方地区,多把参加婚礼称作“喝喜酒”或者“吃大席”。鲁南地区传统婚宴风行“八果四肴十大碗”,后来又增加了用大盘盛放的整鸡和全鱼,俗称为“大件”。中国北方地区婚宴面食讲究吃饽饽和水饺、面条等。饽饽和水饺皆被称为“子孙饽饽”,寓意早生贵子;面条则寓意情意绵长。在山西民间婚宴菜多为七八个盘子、十个碗,分下酒菜和吃馍菜,隆重者有“九、六、八”,即九大盘、六小碗、八大碗,有荤有素。先上九盘菜喝酒,酒过数巡,再上碗,然后是吃馍菜,最后上馍、奉茶、敬烟。席间,新郎家要向各位宾客逐桌逐人敬酒,以表示感谢。在河北一些地方是男女分席而坐,其办法是在前后院各搭一座席棚,男宾席设在前院,女宾席设在后院。

汉中一带的“开席”风俗

婚宴的特点不仅要丰盛,更要让贺喜的客人吃饱喝足,而且带有喜庆气氛。在汉中一带,婚宴被称为“迎亲宴”,不但菜多酒好,而且要让客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尽情畅饮。在这里,迎亲宴的上菜顺序即很有讲究。客人落座后,要先上四盘味鲜色美的凉菜,同时上四盘干果,一盘瓜子,以此表示四时春色和瓜果丰登,当地民间俗称“开席”。开席的时间较长,为的是让客人能有足够的时间拉拉家常。开席之后即是正席,正席上的第一道菜必定是红肉。制作“红肉”这道菜在肉的种类上没有限制,但其颜色必须为红色,以取大吉大利之意。第二道菜叫全家福,包含着全家团圆与同享幸福之意。第三道菜为大八宝饭或八宝羹,是用糯米、百合、白果,红莲、莲子等原料做成,以取早生贵子、百年好合、白头偕老之意。按照当地风俗,前三道菜忌上炒菜,因“炒”与“吵”同音,民间认为不吉利,主婚后小俩口将经常吵架。过了这三道菜可以随便上,但最后一道菜必须为鱼,以取吉庆有余之意。每上一道菜,唱礼先生除报菜名外,还要说四言八句,以图吉利。如上红肉时,唱礼先生高喊“红肉上席”,所说四言八句为:挂红灯,披红彩,红喜门中红宴开。亲戚朋友贺红喜,满堂喜气红运来。

台湾地区的“新娘茶”习俗

喜宴上不仅仅有主菜、大菜,还要照顾到所有人的口味,给宾客们上几道点心。台湾就有上“新娘茶”的习俗。这茶并不是可以喝的茶,其实这是一道由蜜饯、甜冬瓜条等甜品配制而成的茶点,新人在媒人和家人的陪伴之下请宾客们享用。来贺喜的客人吃完“新娘茶”以后,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放置在茶杯内作为回礼。这道别具特色的“新娘茶”一般都是在喜宴快要结束时端上的。

婚宴菜谱的巧妙编排

婚宴不仅以上菜的多少来显示规格的高低,而且还特别讲究酒席菜谱的编排和菜名蕴含的吉祥祝福寓意。俗谓“双喜、四全、婚扣八”,即讲究菜肴要成双成对,逢四扣八,以包含“待要发,不离八”的民俗意识。民间风俗认为:喜桌越多越能显示主家人缘好,得到邻里的祝福越多,有威望。在河南,婚宴上的酒菜花色,各地都不一样,但是大多都为四荤四素、四炒四烩、八大碗八小碗、八蒸八汤等。另外,有鸡有鱼为全席,无鸡无鱼为半席。

如今人们生活普遍富裕,婚宴桌数和饭菜花样有增无减,奢靡之风盛行,婚宴的规模不断加大,从酒席桌数来看,少则一二十桌,多则七八十桌,甚至上百桌。

延伸阅读

光绪年间浙江一带的婚宴情况

下面是钟

龙先生在《说杭州》中记载的清光绪年间浙江一带婚宴情况。席面分数等,上等是八大八小,有八项大菜、八项小吃、四冷荤、四热荤、四盘正果、两盘抓果、两盘糖包、一道甜菜、一道点心等。中等是六大六小,下等是四大四小,依次递减。所设之宴很有讲究,有“饭”和“席”区别,四菜四热吃八碟而无其他各项,称“饭”。为了节省起见,媒人不在时,往往用饭而不用席,也有专门用席招待媒人,其他宾客只用饭而不用席。如果一席一饭相连,则称为一套。另外,同是一席,也有等差,第一等的为燕窝席,称为燕菜,其次是鱼辰席,最普通的是鱼圆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