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56

第56章 婚俗文化的摇篮——洞房

“洞房”即是指新人完婚后所住的新房,洞房的起源既有着美丽的传说,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洞房的起源,这里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远古时期,尧称王不久。有一天他亲临牧区体察民情,远处忽然传来一阵幽香,有一位容貌美丽的女子手执火种飘然而来。她就是鹿仙女,第一眼见到之后,尧王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子。离别之后,尧王对鹿仙女思念不已,于是便带领四个大臣在晋南一个叫“仙洞沟”的地方寻访鹿仙女,忽然看见一只美丽的梅花鹿悠然从姑射仙洞走来,尧王赶紧上前,一条大蟒却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窜出,直逼尧王,尧王措手不及。只见鹿仙女急忙赶过来,用手一指,大蟒顿时颤抖不己,仓惶而逃。鹿仙女对尧王也是一见钟情。他们在姑射仙洞完婚。到了傍晚,结鸾之时,一簇神火突然于洞顶,耀眼夺目,光彩照人。从此,世间也就有了把新娘的房子称作洞房,把新婚之夜称作洞房花烛夜的习俗了。

洞房的历史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洞房”的含义曾经是指幽深而豪华的居室。一直到两汉时期,“洞房”的含义也是如此。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记载: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她好不容易受到武帝临幸,武帝答应她当晚就来,但是天色已晚,却不见踪影。陈皇后只得“悬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受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汉代的洞房仅限于在宫廷闱苑中使用,所指的基本都是王公贵族们富贵豪华的居室。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这时候洞房与“花烛”连用,却仍然不是描写新婚之夜的。

直到唐代开始,洞房才有了男女欢爱之所的意思,此时的洞房也和平民有关系了。沈期在《古歌》中云:“落叶流风向玉台。夜寒秋思洞房开。”《墙头花》中的诗句“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为君裁舞衣,天寒翦刀冷”也提到了洞房。盛唐时佛教流行,洞房还曾经用来指僧人的山房,如王维在《投道一师兰若宿》中云:“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

从盛唐到中唐,洞房渐渐由它的本义引申出新婚卧房这个意思。唐朝诗人宋庆馀在《近试张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刘禹锡《苦雨行》中云:“洞房有花烛,无乃酣且歌。”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经典佳句。

随着时代的变迁,洞房一词慢慢就变为新婚夫妇卧房的专称了。

洞房内的忌讳

新婚时刻的洞房准备是有着一定的禁忌的,比如:洞房内忌摆生花(鲜花),因生花易萎,恐不吉利;忌讳床与桌椅柜橱的尖角相对;忌讳闲杂人踏入,尤其忌讳寡妇、孕妇、属虎者等进入;新娘入洞房后坐在床上,不许言笑,不许乱动,否则不吉,等等。

延伸阅读

洞房窗口糊红纸习俗的传说

相传,当年水母娘娘生了一只九头鸟儿,怪模怪样,奇丑无比,但它那一身羽毛却五彩纷,特别漂亮,就是孔雀、凤凰也难以

美。这只九头鸟十分喜欢

耀自己的美丽,四处寻找比美的对象。有一天,它听说在人间要数洞房里的新娘子最美,就到人间寻找洞房与新娘子比美。它见洞房的门关得紧紧的,进不去,就从窗口把头伸进去。新娘子突然发现从窗口伸进的这个怪物,吓得大声喊叫。人们闻声赶来,一见是九头鸟在捣乱,就用棍棒打。那九头鸟觉得形势不妙,急忙将头从窗口里抽出来,呼的一声飞走了。九头鸟飞得那么快,人们无论如何也打不着它。为了防止九头鸟再来捣乱,有个老人建议在洞房的窗口点上个火把。这个办法果然有效,自从洞房窗口点上火把后,九头鸟害怕火把烧坏自己那漂亮的羽毛,就吓得再也不敢来了。这个办法迅速传开。人们办喜事,都要在洞房的窗口上绑一个火把,并将其点燃。但也有些人家由于不小心,因火把而引起火灾。后来,人们对这个办法作了改进,在洞房的窗口贴上红纸,九头鸟远远望见红红的。还以为是火把在燃烧,也就不敢来了。这一民间风俗就这样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