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59

第59章 花果五谷寄厚望——撒帐

“撒帐”是中国旧时婚礼的一项习俗,寓意新婚夫妇多生子女吉利幸福,这种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

新人行交拜礼后,坐到床上,主持撒帐者以金钱、喜果等物向他们身上撒掷,这即是撒帐。

撒帐习俗的起源和发展

据史书记载,撒帐习俗起源于汉代。《戊辰杂抄》云:“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裙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这是将撒帐的意义解释为多得子的说法。

《知新录》中也认为撒帐习俗起源于汉代,但其认为撒帐习俗是一种禳邪辟煞行为:“(汉)房之女,适翼奉之子。房以其三煞在门,犯之,损尊长,奉以麻豆谷米禳之,则三煞可避。后世撒帐之俗起于此。”到底文中提到的三煞,没有具体的说明,但是其所撒的麻豆谷米,和现代的习俗有些出入。从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撒豆谷》中的记载来看,三煞是青羊、乌鸦、青牛,撒豆谷就是要喂青羊、天鸡、神牛,免得它们伤害新婚夫妇,驱散邪气,以祈求新婚安全、吉利。

唐代撒帐不仅用干果还用金钱,唐代金山公主下嫁就专门铸造了一种上刻“长命富贵”等字样的钱币。这种钱币形状如梅花,中心有正五边形孔,每边都有花瓣,每个花瓣上铸一字,几个字连起来就是长命首富贵。钱币直径一寸,重六铢,并且装饰上彩条用来抛洒,后来这种风俗也逐渐的流传到了民间。

到了宋代,撒豆谷已成为了流行于民间和上流贵族社会的一种风俗。宋代的吴自牧在《梦梁录》的《嫁娶篇》中说道:“迎至男家门首,时辰将正,乐官妓女及茶酒等人,互念诗词拦门,求利市钱红。克择官执花斟,盛放五谷、豆、钱、彩果,望门而撒,小儿争拾之,谓之‘撒豆谷’,以压青阳煞耳。方请新人下车。”孟元老也曾经在《东京梦华录》的《嫁娶篇》中记录了北宋时东京流行的撒豆谷风俗,他说:“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豆谷’,俗云压青羊等杀神也。”可见,宋代撒豆之俗已经成风。其目的也是用麻豆来压青羊(即青阳)之煞。除此以外,这种风俗在宋朝也有了新的变化,一些地方出现了撒护姑粉的习俗。宋代庄季裕在《鸡肋篇》中说:“南方之俗,尤异于中原故习。如近日车驾在越,尝有一政家娶妇,本吴人也,用其乡法,以灰和蛤粉,用红纸作数百包,令妇自登舆,手不辍掷于道中,名曰‘护姑粉’。”虽然撒豆谷和护姑粉的形式不同,但是其作用都是用来趋吉避凶的,用来镇煞三邪,保证新娘的安全。

后世撒帐,多寓意乞子,或用米谷,或用花果,也有掺杂花办和铜钱者,五花八门,丰富多彩。

撒帐的过程

撒帐的过程虽然会随着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异,但是一般来说都是在新婚夫妇进入到洞房内以后开始进行的。新婚夫妇进入新房之后,男左女右,相对而坐,新郎的右衣襟要压在新娘的左衣襟上面,暗示男性的地位高于女性。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坐帐”、“坐床”。

安置完新人坐的位置以后,就会有喜娘或者宾相将盛着红枣、桂圆、花生、荔枝、栗子的盘子端过来,一把一把的撒到床上,有时还会撒向洞房内的各个角落,一边撒一边要说吉祥话祝福新婚夫妇。

撒帐风俗至今仍在各地盛行。虽然,撒帐所用物晶、撒帐的时间、所撒物品的方向及由谁来撒等方面皆有变异,但其中所包含的“求子与求贵子”宗旨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

延伸阅读

甘肃民间的特色撒帐习俗

在甘肃一些地区,撒帐是由婆婆和公公两个人一起来撒。当新娘坐床后,婆婆用衣服前襟或小箕盛着红枣,栗子和桂圆等,不停地往新娘身上撤去,寓意儿媳早生贵子、高中状元。此时,公公则往炕上撤香烟,寓意香火不断。在江南水乡一带,则盛行由唱婚俗歌的歌手来撒帐的习俗。歌手手捧一淘箩花生,核桃、桂圆、枣子和芝麻糖块等,一边唱撒帐歌,一边将这些喜果撒向洞房四周和前来贺喜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