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婚俗文化
14768700000088

第88章 忠贞不渝的爱情典范——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也是受人崇拜的婚神,经过人们的加工,拟人化的织女与牵牛的传说在人间广为流传,大约在东汉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

古时的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崇拜源于对星宿的崇拜,牛郎星即牛宿,是二十八宿之一,为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二宿。织女星又叫天孙,在银河西,和银河东的牵牛星遥遥相对。在我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夏小正》中就有关于织女星的记载:“初昏,织女正东乡。”《诗经小雅

大东》记载:“

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彼牵牛,不可以服箱。”可见,织女牵牛星已经被人们拟人化了。到了汉代,出现了有关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东汉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用简短的诗歌描绘了牛郎织女之间的悲剧爱情。宋代的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引述了南朝梁人殷芸《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历史典籍都描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经过文艺化的润色,最终发展成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与“嫦娥奔月”、“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成为我国历史上歌颂男女真挚爱情的四大传说。故事大意是: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她聪明美丽、勤劳善良,负责在天上编织美丽的云彩。牛郎是人世间的牧童,他自幼受兄嫂虐待,但是却忠厚老实。织女看中了牛郎的勤奋与踏实,便私自下凡和他成了亲。从此他们相亲相爱,还生下了一子一女。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把织女押解回天庭受审,牛郎将两个孩子放在箩筐里面前去追赶,王母娘娘拔出头上的簪子,在空中划出了一条天河,两人从此只能隔河相望,相对哭泣。一对恩爱的夫妻被拆散了。玉帝知道了他们的事情,动了恻隐之心,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夜间相会一次。每到这天,喜鹊会成群结队的飞过去,为他们搭起鹊桥,让二人相会。现在,夏日的夜晚,抬起头来还能在天空中看到茫茫银河,在银河的两边,还有牛郎星和织女星,在牛郎星的两边还有两颗闪闪发亮的小星星,据说那就是他们的孩子。

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是从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家庭模式。牛郎织女各自代表了社会中不同的阶层,存在于他们之间、阻碍他们相亲相爱的王母娘娘正是古代婚姻观念中“门第观念”、“父母之命”的形象化身。人们对牛郎和织女爱情的同情和惋惜,既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也有力地鞭挞了封建统治下男女不能自己决定婚姻命运的现象。

传说故事之中牛郎织女勇敢追求爱情,突破等级制度限制相爱,同强大的封建等级势力不懈斗争的精神,使得他们成为了我国婚俗文化当中受众人崇拜的婚神之一。

延伸阅读

中国的“情人节”——七夕

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逐渐变成了民间的一个节日,被称为“七巧节”,又名“乞巧节”。南朝梁人宗的《荆楚岁时记》明确指出了:“七月七日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又云:“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可见,民间素来就有七夕乞巧的习俗,所谓“乞巧”,就是祈求像织女一样拥有一双巧手,会做很多巧事。

由于牛郎和织女之间矢志不渝的爱情故事,人们把牛郎和织女看作是爱情忠贞、婚姻美满的天神,七夕又被成为“女儿节”、“情人节”,在过去,人们还为织女修建庙宇,其中以江苏太仓的最为著名,七夕当晚,男女们会齐聚在庙前,祈求美满的婚姻和甜蜜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