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籽粒丰满,在民间不仅是丰产和多子的象征,更蕴含着一种吉祥的文化内涵。因此,在中华婚俗文化中,人们常用石榴表达对新婚夫妇的祝福。
石榴又名丹茗、血珠、天浆等,初夏时节,石榴花竞相盛开,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无比娇艳和热烈。由于石榴满腹果实的自然属性,其自古以来就被当作美好的象征,又由于其满腹果实,人们常常取其寓意表达对新婚夫妇多子多福的祝福。
古人曾经说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关于石榴的祝福寓意,《北史魏收传》中还记载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的侄子高延宗迎娶皇后李氏娘家侄女为妻。此时,高延宗的父亲高澄已经逝世了,所以高洋就以新郎家长的身份前去新郎家。婚礼宴席上,新娘的母亲宋氏端了一个放着两只大石榴的果盘跪到皇帝案前。高洋拿起石榴仔细端详,不明白宋氏的意思,就向皇太子的老师魏收请教。魏收笑着回答:“石榴丰硕多子,而且包埋房中。殿下新婚,王妃的母亲献上石榴,正是期待她像石榴一样,多子多孙,金枝繁盛。”大家一致认为魏收的解释很精妙,高洋听到了也非常开心,随后大家一同把酒言欢,气氛欢腾而热烈。从此以后,民间逐渐形成了以石榴相赠祝福多子多福的习俗。
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人赋予“留”之意,“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早已成为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石榴全身是宝,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其花、叶、果实、果壳、根皮均可入药。不仅如此,石榴还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石榴花开于初夏,绿叶掩映之下,燃起一片火红,灿若朝霞,绚烂至极。潘岳在咏石榴的赋中写道:“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滋味浸液,馨香流溢。”
石榴最初产于波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之时经丝绸之路将其从安石国(今天的伊朗)带回国。民间还流传着一个与此相关的动人故事:张骞到达西域安石国之后,门前有一棵怒放着鲜花的树。他见了很喜爱,之后得知是石榴树。后遇天旱,花叶枯萎。张骞不时经常细心照料使其重获新生。张骞回中原时,安石国国王的礼物他都不要,只请求带回那棵石榴树,国王欣然答应。不幸的是,张骞在归途中遭匈奴人拦截,遗失了石榴树。张骞到了长安,汉武帝出城迎接。此时,一位着红裙绿衣的女子,泪眼婆娑地向张骞奔来。汉武帝很吃惊,不知出了何事。张骞仔细一看,也很震惊,这正是在安石国时被自己哄出门的那位称张骞为恩人,并且要与他一同回中原的姑娘。当时张骞认为她是安时国的使女想随自己逃往中原,于是将其劝出门外。张骞问道:“你不在安石国,为什么前来追赶我们?”姑娘垂泪答:“我只求回报浇灌之恩,中途遭劫,使得我未能一路相随。”说完旋即化为一棵花盛叶茂的石榴树。张骞恍然大悟,向汉武帝禀报了在安石国浇灌石榴树的事。汉武帝十分高兴,命令花工将其移植到御花园中,从此中原大地就有了石榴树。
在女家陪嫁的被面床单上以及箱子什物上经常会看到以石榴为主体的装饰和图案。新娘子的裙子,也多用石榴花纹图延伸连接而成,称之为“石榴裙”。民间婚嫁之时,新房内和家具上会放置几个露出红色果实的石榴,取新婚吉祥、婚后子孙满堂之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