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碥石集(第四集)
14771100000016

第16章 肝炎、肝硬化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提纲)

中医学术特点

(1)历史唯物的看,中医学是实践 医理 哲理的发展过程。

(2)主导思想是整体动态平衡观。

(3)认识方法是宏观的、整体的、动态的、气化的。

(4)表达方式是辨证的、医哲的、模式的。

(5)理论基础是气化学说;生理病理是脏象论;病因发病是邪正观;诊断治疗特色是辨病辨证相结合;论理工具是阴阳五行学说。

肝 炎 概 说

(1)我国是肝炎大国(尤其是乙肝)。

(2)肝炎与肝硬化及癌变有密切的因果关系。

(3)病原学、发病学、病理机制、诊断方法、预后转归等方面,现代医学取得重大进展。但在治疗方面,尚缺乏确效的方法和药物。

(4)临床表现规律,隶属于中医学黄疸、胁痛、症积(肝脾肿大)、膨胀等病证范畴。且在治疗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和好的苗头,应当继承和发扬。

病 症 分 析

(1)黄疸:前期以湿热、热毒为主,后期以寒湿瘀血、气血虚损为主。

(2)胁痛:新病因于湿热、气滞;久病则瘀血阴虚。

(3)症积:久病多瘀,壮人无积。

(4)膨胀:肝瘀脾肾气血虚。

归总:本病症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多虚实挟杂。正虚分气血阴阳,邪实不外湿热、热毒、气滞、瘀血。病程早期邪实为重则祛邪,中期因实致虚、虚实挟杂、当以攻补兼施;晚期因虚致实应以扶正祛邪。

辨 证 论 治

1. 当前基本可归纳两类

(1)单方、复方辨病用药,力求抑制HBV和调整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脏,防止纤维化,思路可取。多以清热解毒,滋阴凉血,扶正固本为主,但忽视体内效应与体外实验之差异,缺乏整体辨证观,重蹈中药西化之覆辙。

(2)遵照中医理论辨证施治、国家有关学术专业组,已提出试行辨证统一的规范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肝肾阴虚证型,予清利湿热,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等治疗,或结合针灸、外敷、注射等中医综合疗法,以通过祛邪扶正途径,志在改善病情,缓解症状,阻断病变,清除病毒并获相应效果,颇具特色。

2. 证治经验

(1)肝潜期——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和肝理脾、清营和血鼓动阳气——肝毒灵。

(2)肝温期——急性黄疸肝炎,半年之内。疏肝利胆,清利湿热——肝瘟汤,清开灵。

(3)肝痹期——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慢迁肝,疏肝和血,清热解毒——肝瘅汤。

(4)肝积期——慢活肝、早期肝硬化腹水软坚活血,疏肝健脾——肝积汤。

(5)膨胀期——肝硬化腹水软坚活血,运脾行水——膨胀汤配合利尿逐水泻下逐水,腹水自还疗法。

(6)癌变期——虚痰瘀毒互结扶正祛邪——十全大补汤—仙方活命饮或阳和汤。

临 床 体 会

(1)四维方法治肝病:药物、外治、食疗、精神。

(2)重视舌诊、验证脉诊。

(3)胁痛分清气血虚实。

(4)肝脾肿大,衰其大半而止。

(5)影响疗效因素:咽部感染的防治,切忌饮酒、辛辣;春夏注意柔肝、秋冬用药伍以芳香化湿。

(6)治疗病人注意善后巩固,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