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碥石集(第四集)
14771100000022

第22章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医临床诊治思考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特殊哮喘类型,因而又称之为“咳嗽型哮喘”,亦有“隐匿型哮喘”之名。由于该病临床表现症状是以咳嗽为特点,常伴有咽痒致咳,因而常有误诊、误治,医生的认识也不一致。此病病程长短不一,有一两个月的,也有持续一两年,甚至更长者不等,易反复发病,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甚至影响工作与休息。为此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与思考,现从中医学角度稍事讨论,以求与同道共同深入研究。

关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误区

一、称“咳嗽变异性哮喘”但并无哮喘

该病系主要以咳嗽为主症,同时还可能见到干咳、少痰、咽痒、呈剧烈咳嗽,多有夜重昼轻等表现,遇冷空气、异味刺激而突发或加重,甚至发生呛咳或称“痉挛性咳嗽”,但并无哮喘发生;由于具有过敏因素及各种原因而引发支气管气道高反应,偶有发生哮喘的可能,是与哮喘机理有相同之点,因而才被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或“咳嗽型哮喘”,以区别于其他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二、以咳嗽为主但又非感染性支气管炎

该病虽以咳嗽为主要特点,但与一般所说之急、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并非一致。由于感冒后也会有支气管炎发生,但此病也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相继而发病咳嗽,往往抗炎治疗一两个月不愈;由于有的患者系继发于病毒或支原体感染以后,因此临床上经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混淆,有相当多医务人员误认为是支气管炎,而又多以抗感染治疗。其实它并不属于一般所说的支气管炎,而是一种咯痰不多,咳嗽较急、阵咳,气道高反应性疾病。

三、经常与咽喉性咳嗽混淆

由于该病还有另外咽喉方面的临床表现,即多伴有咽中痒,痒即引发阵咳,外界冷风、空调风以及异味刺激即诱发咳嗽,常伴有过敏性鼻炎。但我们临床观察,这类咳嗽病人并无咽痛、咽部充血以及扁桃体红肿,而是一种咽喉及气道部位的不可压抑的、很不舒服的痒感,一痒便会使咳嗽突发,无痰或少痰,咽喉有不适感。因而经常被诊断为“咽喉性咳嗽”,其实这也是一种表面的认识,或言误区。

四、小儿多见但成年人有增加趋势

有些资料认为该病多见于儿童,此说也广为医学界所接受。但从对大量患者的诊治观察中认识会有所改变,一些诱因,即感染、外因刺激等因素,并非小儿仅有,成年人亦可因上呼道感染、病毒、支原体感染以及大气污染等其他原因而致气道高反应,从而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可以被认为成年人的发病似有增加趋势,病程会更长一些者也非仅有。我们临床过程中年纪最大者60余岁,但大部分属于中青年患者。病程大都在1~2个月,也有一年、二年的,病程最长者有八年的,反复发作。

五、西医诊断综合资料

现参考国内外有关诊断资料归纳为以下几点内容:

临床症状:阵发性剧烈咳嗽等持续4周以上,常呈发作性痉挛性干咳,不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

咳嗽多在夜间或晨起发作较重,可因吸入冷空气(油烟、刺激性挥发性物质)或运动诱发。

病人既往有过敏性疾病史或家族性过敏史或有上呼吸道感染因素。

双肺听诊未闻及哮鸣音,肺部X线检查无异常变化。

抗菌素、镇咳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

口服或气雾吸入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抗过敏类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

肺功能检查:大多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如发现小气道阻塞,则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或最大呼气流量昼夜波动率24小时峰流速(PEF)≥20%。

实验室检查血嗜酸性细胞增高,直接计数常≥0. 4×109/L,血清IgE增高,过敏原实验与检测常有一种或多种抗原呈阳性反应。

关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症、

病因、证候及检测一、对该病症状分析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咳嗽。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观察,其咳嗽非常独特,多与慢支、肺部其他疾患咳嗽有不同的表现,如咳嗽大都干咳、少痰,而咯痰不易咯出,咳嗽之时大都属于呛咳、阵咳、咳时急剧,令人咳时难以停下来,呈痉挛型咳嗽,多于夜间入睡时发生或晨起明显;白天咳嗽多因受冷空气或空调、异味刺激而引起加剧。还有一项最明显的是普遍具有咽喉部及气道的痒感或不舒畅之感,咽痒也很快诱发难以抑制的咳嗽,不分场合地点,有时讲话时、运动时,亦会发生咳嗽,来势迅速,严重时往往影响工作和休息。

当然有时也会有的干咳、咽干、口燥;有时个别病程较长的患者也会并发感染,而有痰但其量也不会太多,颜色一般白色,但少数也可能有时有痰,或白痰,或黄痰,有的个别病人还会多少有些气憋感。个别病人可能回转成哮喘,其舌苔多薄白,脉多弦。

二、病因,诱因,病机分析

该病病因可能还有体质因素,如个体差异、过敏体质,有的伴有过敏性鼻炎、内源、外源性过敏病史,即有较易诱发气道高反应可能者。有些病人还会有一些其他原因,如因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或气候变化、冷空气刺激,夏季空调刺激而发急剧咳嗽,伴咽痒。

有些病人系继发于病毒感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之后,往往感染虽愈但咳嗽不止,根据其症状分析,即审证求因,从中医来看大多属于风邪、寒邪、燥邪。

其病机也是风邪、风寒、风燥为患,咳嗽突然,善行数变,咳时来之匆匆,咳后也可骤止,但反复阵咳及咽中痒感,痒似虫行,又无法抑制,以及过敏因素等,如此更反映了该病的风邪特点,至于寒邪、燥邪大都伴于风邪出现,因而认为其病证似以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为其主证;笔者虽认为该病病因多以风邪为患,但亦有燥邪、寒、热、血瘀者。燥者咳嗽以干咳少痰或无痰为主;患者受冷风刺激诱发,且往往有很少量的白痰,虽也有部分属风寒之因,有的患者尚伴有黄痰,粘稠不易咯出,又当注意热象,病程过久,常又有气逆血瘀之象。因而病机的分析还应认真对待。

三、证候内容要辨证而定

我们于临床分析认为:该病主要是由“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急挛咳”为其主证。系因症见咳嗽,突发,挛急,呛咳,咽中痒即发,遇冷空气刺激加重,反复迁延难愈,夜重昼轻,故而认为以风邪犯肺为主见证的大约有65%以上。至于有些患者偶见咽干,咽燥,痒不甚者当以兼见燥证;若见咳嗽,少量白痰,有恶风寒者,遇冷加剧当注意属风寒之证;个别病人有属该病之咳嗽,若伴发外感则可能咳嗽更剧,同时会有黄痰,气粗者当属风热为患。

由于该病病程长短不一,有的一两个月,有的则近六七年,因而还须注意该病的血瘀证候。燥、寒、瘀及阴虚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四、检测指标的验证

该病诊断若从临床症状学的详细观察及了解其病史、治疗经过,对诊断辨证大有帮助。但一些理化检查也很重要,我们在X线检查中,除有些伴发有支气管、肺部病变外,一般X线无明显变化,血气分析提示大都在正常范围,肺功能亦多正常但最大呼气流量昼夜波动率24小时峰流速(PEF)≥20%,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可呈阳性,提示了气道高反应者为多见;血常规检查嗜酸细胞计数可能有所增高,皮肤过敏原及血中过敏原检测不少患者呈单项或多项阳性,IgE检测有些患者也呈提高,如若病程日久有血瘀证象也可以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为了诊断和评价其疗效,这方面内容也是必要的。这几项检测项目常常为该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关于该病的治疗问题

一、抗菌素以及祛痰药效果不理想

一些患者,不少是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但肺部感染愈后仍然咳嗽,或者以为是得了急性支气管炎,或误认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甚至一些医生也都独钟于抗生素、祛痰药、镇咳药的应用,有的甚至较长时间或连续应用口服、静脉给予抗菌素进行治疗,然而却疗效甚微;有的应用祛痰、止咳药等各种止咳糖浆,中成药或西药,均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大概就是诊断未明之故。其实以咳嗽为主要症状应用抗生素及祛痰药治疗效果不明显也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参考根据之一。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医学专著中也有关于“应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药不效”的记载。

二、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西医治疗

该病西医病名与哮喘相关,呈咳嗽型哮喘,认为该病同样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它的症状体症并无哮喘、哮鸣音,而是以咳嗽为主的疾病,并经抗菌素、止咳祛痰之类药物治疗效果并不好,但应用脱敏方法,扩张支气管药,如氨茶碱、舒氟炎,支气管扩张气雾剂,类固醇类药有效,这也就使我们不难看出该病虽与哮喘不同,但是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颇为一致。

中医药的治疗概况

一、关于笔者对该病的认识

40余年来在肺系病的临床中,尤其最近30余年对COPD,哮喘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的临床中,对于该病虽见到一些杂志的零星报道,观察到有一批患者以咳嗽为主诉来求医看病,但临床表现与一般急慢性支气管炎之咳、痰、喘不同,而且也与肺部感染引起的咳嗽有别,反复研究,经临床分析及查阅有关资料,逐步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名有了些认识,加之一批批感冒后患者、肺与支气管感染后的患者,虽感冒、感染、发烧得除,但咳嗽,咽痒,呛咳等症状有增无减,往往首选抗生素、止咳、祛痰药收效不明显,甚至延至几个月难愈,有的还可能发展为慢性咳嗽、阵阵咳嗽,甚至呈痉挛性咳嗽,个别患者也可能发展为典型哮喘者,因而引发我们的注意和进一步的思考,逐步探索了该病的病因与治法,并安排课题组织研究生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规律。

二、以风为本的认识

首先笔者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咳嗽其特点为阵咳,突然发作,呛咳,挛急;并表现为咽痒,气道痒感、痒即咳而难以抑制,受风、冷之气及异味刺激诱发等,这些大都体现了中医风邪之突发特性,“风善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风盛则挛急”及“风邪为患可致瘙痒”等特点。因而确定了以疏风为主,并针对因其风邪而致气道失衡,肺气不宣,气道挛急,确有似哮喘的某些表现,如过敏性表现,常伴有突发,喷嚏,鼻塞,咽痒,气道瘙痒感,反应了风动气逆之状,也与风邪相关,因而确定了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的主要治法。这种风象常有外邪之犯,也可因内因肝风而动的挛急失衡之象。

其基本立法则以疏风、散风之药,选用疏风止咳、利咽、止痒之药,又有散风脱敏之意;再者就是解除缓解气道挛急之药物,以及润肺止咳等药为其主方,临床观察确感效果明显,研究生的课题病例分析对照观察同样支持该治法方药的临床效果是满意的。

三、方药及药味加减变化的思考

临床中笔者在探讨研究总结该病治疗中,系根据其主要表现而以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利咽止咳为主方,但由于该病在个体的差异上以及个别病例存在着不同表现,因而又以加减变化、证变治变,如有风邪犯肺,有的则有风热者,常见有咽中痒有少许粘痰不易咯出,或合并含有少量黄痰,而加减中加入清肺疏风化痰药。又有风寒犯肺,见有寒象者,如少痰,见冷风咳嗽加重,咽中痒,常加入疏风散寒辛温之品。

临床还会有阴虚肺燥,如伴有咽干、少痰、干咳,或见肠燥便干者,常又加入养阴润燥之品;由于该病常见有干咳少痰或干咳剧烈,咽痒较剧,异味刺激则咳嗽更剧,又常应用缓急收敛之品或敛肺止咳等药。

由于该病有的是一两个月,也有的病程较长咳嗽已久,常又加些活血行瘀之品。当服药后病情缓解好转,尚应继续服用,以巩固效果,标本兼顾之调补肺肾药,以求扶正固本。

四、临床治疗:用药举例

(1)疏风、散风药:荆芥、防风、葛根、炙麻黄、蝉蜕、僵蚕、地龙、全蝎。

(2)疏风散寒药:炙麻麻、桂枝、细辛、苏叶、白芷。

(3)宣肺止咳药:前胡、紫菀、杏仁、冬花、炙杷叶。

(4)解痉缓急药:地龙、全蝎、五味子、白芍、苏子、米壳。

(5)疏风利咽药:牛蒡子、青果、诃子、桔梗。

(6)养阴润燥药:麦冬、北沙参、炙杷叶、火麻仁、梨皮、玄参。

(7)清肺化痰药:黄芩、鱼腥草、川贝、桑白皮。

(8)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

(9)调补肺肾药:太子参、黄精、山萸、枸杞子、肉苁蓉。

几个方面的认识有待探讨

一、关于病名问题

该病病名在西医医籍中,有“咳嗽型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名称,临床中确实有感于该病虽有咳嗽,但其特点不同于一般咳嗽,表现为阵咳、呛咳、咽痒即咳,晚间咳为重,常伴有鼻痒、鼻塞、干咳少痰,刺激性异味,遇冷空气即发咳嗽,因而明显不同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的咳嗽;也确有咽喉症状但并无咽部明显充血、红肿、扁桃体变化、而以咽部痒感,痒即咳剧,偶有少数病人有咽部不适,因而它不同于咽炎,或称咽喉咳嗽,尤其在中医方面,更需进一步思考,但中医文献中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风咳”之名,该病亦有过敏因素,是否可行尚待研究。但笔者认为可暂定“风咳”之名。

二、关于中医证候学及辨证的研究

对于该病的认识,仍有待进一步分析及深入研究,从中医学中笔者认为目前治疗该病的大部分同道存在着认识的不同,一般都以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药为主,止咳、祛痰药多用,一般也认为哮喘多以痰为中心,并且在辨证方面并非一致。近来杂志对该病有了一些讨论,但仍然不是建立在大量疾病的认识基础上,看得出来有些仍属主观上臆测性较大,因而急需在病因、病机、病势认识上的深化,尤其是在辨证标准、证候规范上下些功夫,并制定中医学对该病的诊断及证治规范及标准。

三、关于注意诊断明确

前边已经讲过该病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医务人员中以止咳、祛痰、抗菌素等药治疗者不在少数,但在仔细分析发病及临床治疗经过,病情、症状,再进行一些气道激发试验或舒张试验,以及一些过敏因素的检查等,并不难诊断,但仍然应当根据对此病的认识上的不足,去加强对该病宣传,积极研究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以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同时也可以减少对抗生素的使用浪费。

§§傅景华

傅景华,男,汉族,1945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编审。社会兼职有:美国檀香山大学中医教授,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中医专家,国家民委民族医院主任医师,北京脑病康复医院副院长,泰乙骨关节病医院名誉院长,中华睛明事业首席中医顾问,中国名医学术研究会常务理事,光明中医学院顾问等。

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学习中医。

1963—1968年在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医疗专业学习。

1968—1978年在内蒙古赤峰市基层医院从事临床医疗工作。

1978—198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获中医硕士学位。

1980年至今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于1994年晋升正高技术职称。

主要从事中医理论研究,中医古籍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及中医专家门诊。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中心副主任,中医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医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全国中医编辑学会秘书长等职务,被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专家门诊部中医专家。

主编、编著及参加主编《中医临床大全》《中医学原理》《中国文献大辞典》《中华养生大辞典》《中国养生文献全书》《中医现代研究丛书》《当代中医丛书》《抗衰老中药学》《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等50余部。主持抢救、整理、出版了大量珍本、善本中医古籍。

发表学术论文“东方文化与中医理论真谛”“物理学之道与中医现代化”“中医过程论导论”“中医学的理论易辙与信念危机”“中医学方法论研究”“黄帝内经目录学研究”“伤寒论厥阴病研究”“温病条辨学术思想研究”“脾胃论治学术思想渊源”“中西合璧的回回医学”“回回医学中的过程论思想”等100余篇。

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信息研究二等奖,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二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世界传统医学优秀成果奖,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奖,中医优秀图书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现参加主编《中国古籍提要·中医药卷》《中医古籍名著编译丛书》,并兼职医院临床等工作。编著的《黄帝内经素问重译注按》已完成,并交出版社,《灵枢经重译注按》即将完成。该书以正本清源为宗旨,以复兴中医为目标,以崭新的观点,对中医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及其临证应用进行全方位的现代表述。

曾赴新加坡、日本等国进行交流讲学,还曾在内蒙古、新疆、四川、湖北、重庆等地讲学,并多次为北京中医单位举办的各种学习班讲学,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作中医报告。

临证专长中医内科,主治各种外感热病、心脑血管病、肝胆病、脾胃病、糖尿病、肾病、风湿类风湿病、肿瘤及各种疑难杂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