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医学专家谈健康
14771900000012

第12章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防治肝炎,首先要具有现代的预防观念,且不能让这种观念流于表面,而应种植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英〕莱昂内尔·

科尔顿

肝炎为现代医学三大顽症之一,其传播途径较广,尤其是乙型和丙型肝炎可经血、口等传染,母婴之间的感染现象也屡见不鲜。目前治疗病毒性肝炎还没有特异性药物,所以肝炎的预防远胜于治疗,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预防工作。

然而,预防肝炎,谈何容易!这是因为肝炎病毒无孔不入,叫人防不胜防。人们稍不注意就可能感染上肝炎病毒。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在感染了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症状反应。所以预防肝炎,任重而道远!

预防病毒性肝炎,特别是预防乙型与丙型肝炎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要让每一位公民都学习掌握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除此之外,患者或正常健康人群应该对肝病的传染及机体的危害、家庭负担和社会的影响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搞好肝炎的预防工作。

1.肝炎传染很可怕

人们一提起肝炎病毒,就显得很可怕。它侵入人体,严重地损害人的身心健康,形成肝炎或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及心肾合并症。

社会活动频繁,或与有肝病的人过多接触交往,经常出入于餐馆、浴池、医疗等公共场所,就较容易感染上肝炎病毒。肝炎患者常常感觉倦怠乏力、厌油厌食、肝区不适或疼痛、腹胀、消瘦等。病情稳定时有些患者思想压力很大,若病情发展严重则不能进行正常工作或社会活动,甚至影响个人的升学、就业等。

肝炎与艾滋病、癌症并列为现代医学三大顽症,人们对肝炎很恐惧,是因为这种病毒叫人防不胜防,无孔不入。患者的唾液、汗液、泪液、血液、奶水、精液、粪、尿及妇女的月经等代谢产物均可成为传染途径,频繁接触或蚊虫叮咬,母婴传染,输血或偶然使用了肝炎病人的日常物品,都有可能感染上肝炎病毒。这些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时受到感染的,尤其是有些人感染后,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任何症状反应。由于肝炎病毒在体内是一个慢性免疫性肝脏损害,久而久之,会对肝脏细胞造成损害;容易延误病情,形成慢性隐匿型肝炎,甚至形成早期肝硬化。如有所觉察,已为时较晚。在这个过程中,他又成为传染源,将肝炎病毒传染给别人,如此循环往复使受到传染的病人越来越多。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一发现肝炎患者,无论有没有肝炎症状,很有必要到医院去检查,如果乙肝五项指标检查正常,及早采取措施,肌注乙肝疫苗预防,若发现病情,肝脏功能、肝炎病毒指标异常,要抓紧治疗,以免耽误诊治,遗恨终身。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较为多见。

人们一般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嗜肝性病毒,并不侵犯其他器官组织,可是近几年来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在肝外很多器官组织中能够检测到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乙型肝炎的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并以免疫复合物的形式沉积于肝外组织,在临床上可以引起很多疾病,根据其侵害器官组织情况可发生下列疾病:

[1]乙型肝炎病毒可侵犯肾、胰、胆、心等器官,引起肾病、肾小球肾炎、急性胰腺炎、胆管炎、胆囊炎、粒细胞缺乏症及心肌损害等。还有人认为HBV有在艾滋病病因学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可能性。

[2]可侵犯关节,能够引起关节痛和关节炎。

[3]可侵犯皮肤,引起血清病样综合征和丘疹性皮炎。

[4]可侵犯血液而出现血液改变和骨髓异常。

[5]可侵犯动脉血管而发生结节性动脉炎。还可引起混合性冷凝球蛋白血症。

[6]可侵犯神经系统而并发上升性麻痹。

近几年的新发现说明,乙型肝炎病毒不单是一种嗜肝性病毒,而是一种嗜泛性病毒。新的发现提醒人们在诊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同时,要注意有无其他组织的损害。在诊治其他疾病时,也要考虑到是否有与肝炎病毒感染有关的合并症,尽早使用国际医学组织推荐的全球性新发现的肝病药物,以防误诊漏诊,以免贻误治疗。

2.肝炎的分型

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慢性肝功能损害,均可称为肝炎。它有两种分型方法,即病因分型与临床诊断分型。掌握肝炎的分型对肝病的治疗起着积极有利的作用。

肝炎包括众多类型,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有些疾病无论从病理组织学,还是临床表现来看都与上述类型相似,但习惯上称别的诊断名词,如酒精性肝病、继发性肝损害等,仍属肝炎范畴。

病因分型

我国是肝炎大国,仅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有近2亿人,其他类型肝炎无从计数。人们常说的肝炎,主要是指病毒性肝炎,而其他类型肝炎,常在肝炎二字之前冠以某某病因,如药物性肝炎等。临床医师必须书写清楚,向病人讲明,否则,一例“药物性肝炎”患者在诊断书上仅写肝炎,会引起病人、家属及同事的恐慌。

不论何种原因的肝炎,其病理组织学及发病过程是相似的,即肝组织内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细胞的再生、肝内纤维组织的增生等基本病理变化。假如致病因子长期未能清除,持续作用于肝组织,则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演化为肝硬化。

能引起肝炎的病因众多,简述如下:

(1)病毒性肝炎

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肝炎类型,但实际上肝炎病毒又分为两大系列:第一系列是嗜肝性肝炎病毒,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及TT型等肝炎病毒,其中甲型、戊型肝炎过去称为“传染性肝炎”,乙型、丙型、丁型则称为“血清型肝炎”,目前这一诊断名称已很少应用。第二系列是非嗜肝性肝炎病毒,较前者相对少见,它们原是一些以侵犯胃肠道、呼吸道等为主的病毒,由于某些原因使病毒转而攻击肝脏组织,造成肝功能的破坏,在有原发器官损害表现的同时,出现肝炎的症状、体征,多数患者病情轻微,少数患者病情较重,甚至发生重症肝炎。常见的病毒有:EB病毒、巨细胞病毒(MCHC)、柯萨奇病毒(COX)、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十余种类型的病毒,但由于病毒分离、鉴定程序繁琐,临床诊断比较困难。

(2)药物性肝炎

这是由于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或其代谢产物所引起的肝组织损害,其中不乏伴有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的因素,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型肝炎、淤胆型肝炎甚至肝硬化等。常见的药物有解热镇痛药、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抗真菌药)、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及中草药等,患者常有对某类药物的过敏史。药物性肝炎也包括某些毒性物质造成的肝功能破坏。

(3)自身免疫性肝炎

可以是单纯的肝脏免疫性肝炎,但多为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的一部分,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及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等。

(4)酒精性肝病

长期酗酒者极易发生酒精性肝病,它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等。

(5)继发性肝损害

全身性疾病常继发肝脏的损害,如急慢性心功能衰竭、肺心病、尿毒症、白血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糖尿病、甲亢、甲低及妊娠等。

临床表现及分型

作为医生,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仔细地查体非常重要,患者也要向医生如实的讲述病史,一些细节问题如职业、饮酒史,是否有输血、血浆或血制品(如白蛋白、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史,服用药物情况,既往身体情况等,有时在患者的病因诊断方面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应指出的是,不同原因的肝炎,患者常可能有相似的病状和体征;而同一种病因,患者却可能会出现千差万别的临床表现。临床医师常把肝炎分为如下类型:

(1)急性肝炎

患者起病迅速,有发热、头痛、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甚至皮肤搔痒、黄疸,大便颜色变浅,尿色加深,查体肝脾肿大、触痛,肝功能异常,相关病毒学指标阳性。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1~3个月后康复。

无黄疸型肝炎较黄疸型临床表现轻,少数病人病程较长,甚至超过3个月,但一般不会超过6个月。部分病人虽然肝功能化验已全部正常,但病人仍有肝区隐痛、恶心等症状,称为“肝炎后综合征”。

(2)慢性肝炎

肝炎患者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有或无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如下类型:

[1]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患者无任何自我症状,肝功化验正常,但病毒学指标阳性。这部分患者是最庞大的慢性肝炎患者群,多数患者无需治疗,但必须听从医生指导,并每半年或每年查验有关项目,部分患者终生无疾,但其余患者却有可能发生其他类型的肝炎。

[2]慢性迁延性肝炎(CPH):患者反复出现相对较轻的症状,如乏力、纳差、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肝区隐痛不适、低热、消瘦,查体肝脾轻度肿大、触痛、质地韧,肝功化验轻度异常,病理组织学示慢性迁延性肝炎组织学改变。

[3]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症状较慢性迁延性肝炎明显,并可以出现鼻衄、皮下出血、肝掌、蜘蛛痣,肝脾肿大,质地中等硬度,肝功能持续异常,病理组织学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

(3)重症肝炎

[1]急性重症肝炎:亦称暴发性肝炎、致死性肝炎、急性肝坏死或急性黄色肝萎缩等。起病后10天内,患者黄疸迅速加深(超过171μmol/L或每日平均上升17.1μmol/L),极度乏力(患者连手都不愿动、无力眨眼等),有严重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并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嗜睡、烦躁性格改变、行为失常,甚至出现昏迷、抽搐等肝性脑病表现,并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口腔、皮肤散发异味(称为肝臭),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肝功能显著异常等。患者预后不佳,即使患者存活,也常演变成坏死后性肝硬化。

[2]亚急性重症肝炎:亦称亚急性肝坏死。患者起病10天后出现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缓,病程在3个月以内,存活者大多发展为坏死后性肝硬化。

[3]慢性重症肝炎:患者原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出现与亚急性重症肝炎的表现,但出血倾向、腹水、感染及反复肝昏迷等比上述两型更为严重,死亡率最高。

[4]淤胆型肝炎起病情况类似急性肝炎,虽然黄疸较重甚至达到重型肝炎的胆红素水平,但患者自我症状较轻,感觉良好;但小便颜色似浓茶色或洗肉水色(尿颜色与尿液酸碱度有关),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白陶土色;转氨酶升高水平远不及谷氨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显著;血中胆红素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B超、CT显示无肝内、外胆管梗阻性病变。

[5]肝硬化

肝硬化是致病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肝组织,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结节状再生,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经过漫长的过程(少则2~3年,多则7~8年,甚至更长)发展成为肝硬化。患者常有程度不等的症状(根据早期、晚期不同),如乏力、纳差、消化不良、腹泻甚至营养不良,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及凝血机制障碍,肝脏萎缩、变硬,脾脏进行性肿大、腹水,钡餐示食管下端胃底静脉曲张,肝功能显著异常,B超、CT等影像学方法在诊断方面是极有价值的措施。

上述分型主要应用于病毒性肝炎,其他原因的肝炎也可参考应用。

3.肝炎的传播途径

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一是通过食物与水传染,一是通过血液、接吻、性行为传染。

肝炎的饮食传染

甲型肝炎主要通过食物和饮水经口传播。

甲型肝炎的发病情况与卫生状况密切相关,在环境整洁的发达国家,发病率正在急剧下降。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感染仍在蔓延,特别是在东南亚、非洲、中南欧等许多国家和地区,情况更为严重。所以,到海外旅游和出差的日本人中,有很多人因此而感染了甲肝。

进入上述地区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饮用生水、进食生的海鲜,决不能到卫生条件不好的饭店及旅馆食宿,否则感染甲肝病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为人丙种球蛋白制剂对病毒感染具有很确切的预防作用,到甲肝高发地区之前,先进行预防性注射能起到不错的效果,但预防作用只能维持3个月左右。最近,普遍用于预防的甲肝疫苗,效果很确切。

甲型肝炎有时会引起暴发性流行,以前曾被称为流行性肝炎。现在,随着国内卫生状况的好转,发病率逐渐下降。但对于目前存在的小规模的群体发病,也不能掉以轻心。

一次感染甲肝病毒,就能产生中和抗体,该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再次感染时不会发病。如果不发展为重型肝炎的话,甲肝能够彻底治愈,没有慢性化的倾向。由甲型肝炎发展为重型肝炎的几率非常低,还不到1%。

甲型肝炎的群体发病多见于幼儿园、小学校等,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另外,在海外旅行时感染甲型肝炎的大部分患者都是抗体阴性的年轻人,老年人少见。

甲型肝炎的好发季节为冬春之交,可能与这一时期进食生海鲜的机会比较多有关。

血液、接吻、性行为传染

与甲型肝炎不同,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以往因输血而感染乙型肝炎是非常多见的,占输血后肝炎的大多数。

但自从1973年对输血源进行严格的检测及净化以来,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输血后肝炎已基本看不到了。

虽然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输血后肝炎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接受输血的人群中,肝炎患者仍频繁出现。自从1989年开始正规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后,输血后肝炎发病率骤减。

乙肝病毒侵入人的肝脏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复制后的病毒出肝入血,经过血液循环,再次回到肝脏并进入细胞内。这样,受感染的细胞不断增加。而乙肝病毒在血液循环中的大量存在,也决定了它能够通过血液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唾液和精液中也含有乙肝病毒,也是乙肝传播的重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只同乙肝病毒阳性者接吻也有感染的可能。性交时可能通过黏膜的接触而感染病毒。不仅是异性间的接触,在美国的男性同性恋中,乙型肝炎像艾滋病一样盛行。所以,在输血后感染已经极少见的今天,急性乙肝甚至被认为是性病的一种。另外,使用别人牙刷或剃须刀时,也有通过唾液或血液而被感染的危险。因皮肤破损而感染病毒的情况也是不容忽视的。

像上面所说的,除了输血以外,乙肝病毒还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传播。在日本,乙肝病毒阳性者大约有300万人,因此,感染病毒的机会是很多的。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感染而明显发病,隐性感染的情况是很多见的,它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肝脏功能的改变也不明显。

乙型肝炎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母婴垂直传播,也就是病毒阳性的母亲通过怀孕、分娩以及产后接触使胎儿或新生儿受到感染,这种情况是十分常见的。所以,目前认为大部分乙肝病毒阳性者是通过垂直传播而受到感染的。目前,各种切断母婴传播的措施,使乙肝病毒的携带率明显下降了。

4.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需要依据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肝胆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鉴别其他疾病后方能作出。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包括病史、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肝功能试验、病原学及血清免疫学检查,尤其是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结果。必要时应作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以帮助进行诊断。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分临床诊断、病原学诊断及病理组织学诊断三个方面。

临床诊断

目前仍然是根据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诊断标准。具体内容如下。

(1)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并排除其他疾患。

a。流行病学资料:密切接触史指与确诊病毒性肝炎患者(特别是急性期)同吃、同住、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血液制品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免疫接种、针刺治疗等。

b。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

c。体征:指肝肿大并有压痛、肝区叩击痛,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

d。化验:主要指血清ALT活力增高。

e。病原学检测阳性:凡化验阳性并且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三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并排除其他疾病者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ALT增高,或仅有症状、体征,或仅有流行病学史及b、c、d三项中之一项,均为疑似病例。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做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为阳性,且除外其他疾病者可以确诊。

[2]急性黄疸型肝炎

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17.1μmol/L,或尿胆腺素阳性,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以往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而且目前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可以诊断为慢性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肝炎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或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根据症状、体征、化验综合分析亦可作出相应诊断。为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临床可分为以下三种:

[1]轻度(相当于原CPH或轻型CAH)

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者。

[2]中度(相当于原中型CAH)

病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者。

[3]重度

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便溏等。可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而排除其他原因且无门脉高压症者。实验室检查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减低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凡白蛋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60%~40%三项检测中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为慢性肝炎重度。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按Ⅴ度分,肝性脑病Ⅱ度以上),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而排除其他原因者,同时患者常有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肝功能明显异常(特别是血清胆红素大于171μmol/L),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性格改变、意识障碍、精神异常),以便作出早期诊断。因此,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极度乏力,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即应考虑本病,即或黄疸很轻,甚至尚未出现黄疸,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亦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后10日以上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具备以下指征之一者。

a。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症状。

b。黄疸迅速上升(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1μmol/L,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升高或酶胆分离、A/G倒置,丙种球蛋白升高)。

c。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重度腹胀或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及明显出血现象者,应注意是否是本型的早期)。

[3]慢性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但有慢性肝炎、肝硬变病史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史,有相应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或虽无上述病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检或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表现者。

为便于判定疗效及预后估计,根据临床表现,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又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符合急性肝衰竭的基本条件,如严重的周身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血清胆红素≥1≥171.1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经病理证实。

中期:有Ⅱ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

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

(4)瘀胆型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瘙痒,大便发白。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表现为梗阻性黄疸如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胆固醇均有明显增高。梗阻性黄疸持续3星期以上,并除其他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瘀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瘀胆型肝炎。

病原学诊断

(1)病原学分型

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至少有5型,即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戊型肝炎病毒(HEV)。

(2)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

[1]甲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可确诊为HAV近期感染。在慢性乙型肝炎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检测抗-HAVIgM阳性时,判断HAV重叠感染应慎重,须排除类风湿因子(RF)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假阳性。

[2]乙型肝炎

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症HBV感染:

血清HBsAg阳性。

血清HBV-DNA阳性,或HBV-DNA聚合酶阳性。

血清抗-HBcIgM阳性。

肝内HBcAg或HBsAg阳性,或HBV-DNA阳性。

急性乙型肝炎诊断:需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鉴别,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

HBsAg滴度由高到低,消失后抗-HBs阳转。

急性期抗-HBcIgM滴度高,抗-HBcIgG阳转或低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并有一种以上现症HBV感染标志阳性。

慢性HBsAg携带者诊断: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肝功能正常,HBsAg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3]丙型肝炎

急性丙型肝炎诊断: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或肝内HCV-RVA阳性;或抗-HCVIgM阳性,但无其他型肝炎病毒的急性感染标志。

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CV阳性,或血清或肝内HCV-RNA阳性。

[4]丁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HDV)为缺陷病毒,依赖HBsAg才能复制,可表现为HDV、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急性HDV-HBV同时感染:急性肝炎患者,除急性HBV感染标志阳性外,血清抗-HDIgM阳性,抗-HDIgG低滴度阳性;或血清或肝内HDAg、HDV-RNA阳性。

HDV-HBV重叠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或慢性HBsAg携带者,血清HDV-RNA或HDAg阳性,或抗-HDIgM和抗-HDIgG高滴度阳性,肝内HDV-RNA或HDAg阳性。

慢性丁型肝炎诊断:临床符合慢性肝炎,血清抗-HDIgG持续高滴度,HDV-RNA持续阳性,肝内HDV-RNA或HDAg阳性。

[5]戊型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EV阳性或滴度由低到高,或抗-HEV阳性>1:20或斑点杂交法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清或粪便HEV-RNA阳性。因检测抗-HEVIgM的试剂和方法尚未标准化,尚需继续研究,但检测抗-HEVIgM可作为诊断参考。

病理组织学诊断

急性肝炎以炎症、变性、坏死为主,纤维化不明显;慢性肝炎除炎症、坏死外,有不同程度纤维化,甚至发展为肝硬化。建议对急、慢性肝炎均以病因分类为基础。慢性肝炎还对炎症活动程度及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GO-4)分期(SO-4)划分标准,力求具体。这样既有利于统一标准,也有利于动态观察、监测疗效及积累科研资料,深化对各型病毒性肝炎自然规律的认识。

对肝穿刺标本建议作连续切片,除常规HE染色外,作网状纤维染色显示肝内纤维化程度,同时作免疫组染色,有条件的单位根据需要可开展原位杂交及原位PCR,以助确定病毒及病毒复制状态。

(1)急性病毒性肝炎

[1]急性轻型肝炎

主要病变位于小叶内,表现为肝细胞肿胀(水肿),嗜酸性变、脂肪变(主要见于丙型肝炎)、点状、灶状坏死,嗜酸小体,肝窦内单个核细胞浸润,窦壁细胞增生(丙型肝炎常较明显)。有的可见某种程度的小叶内胆汁瘀积,肝毛细胆管内含胆栓,坏死灶及窦内有小团含色素吞嗜细胞聚集。临床见黄疸者,这种改变比较明显,有时可持续较久。汇管区炎症在乙型肝炎时常不显著,而其他各型比较明显,甲型、戊型肝炎时汇管区常见较多的浆细胞浸润,甲肝时常可见到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于肝小叶周边,甚至出现肝细胞脱落,类似碎屑坏死。丙肝汇管区炎症较明显,有时呈滤泡样淋巴细胞聚集,小胆管上皮细胞损伤。

[2]伴桥形坏死的急性肝炎

或称为“较重型的急性肝炎”。组织学改变除见有中央带状坏死外,其余改变同急性轻型肝炎。预后较好,坏死病变可逐渐恢复,很少转为慢性。

(2)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肝炎病理诊断应包括病因,并按照病变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grade,G)。

[1]轻度慢性肝炎(包括原CPH、CLH及轻型CAH)G1-2,S0-2

肝细胞变性,点、灶状坏死,嗜酸小体。

汇管区有肝炎细胞浸润,扩大,可见轻度碎屑坏死。

小叶结构完整。

[2]中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中型CAH)G3,S2-3

汇管区炎症明显,伴中度碎屑坏死。

小叶内炎症重,伴桥形坏死。

纤维间隔形成,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3]重度慢性肝炎(相当于原重型CAH)G4,S3-4

汇管区炎症重或伴重度碎屑坏死。

桥形坏死范围广泛,累及多数小叶。

多数纤维间隔,致小叶结构紊乱,或形成早期肝硬化。

碎屑坏死(Piecemeal necrosis,PN):

轻度:部分汇管区受累,界板破坏范围小。

中度:大部分汇管区受累,界板破坏范围可达50%,小叶周边为明显。

重度:扩大的汇管区周围PN广泛,可深达小叶中带,小叶边界严重参差不齐。可见残留单个肝细胞或肝细胞呈腺泡状结构为纤维包绕。

桥形坏死(Bridging necrosis,BN)有较为广泛的融合性坏死,根据连接部位不同分三类。

汇管区:汇管区(P-P)BN,主要由汇管区炎症及PN发展形成。

汇管区:小叶中央(P-C)BN,沿肝腺泡3区小叶中央与汇管区炎症,坏死互相融合,伴PN,常致小叶结构破坏。

中央:中央(C-C)BN,两个小叶中心带的坏死灶相融合,这类BN较易愈合。慢性肝炎诊断包括病因、病变程度(分级、分期)。

CLH汇管区炎病G0-1,小叶内炎症活动度可自G1-3汇管区与小叶内炎症活动度分级不一致时,以高者为准。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

临床表现为重型肝炎,肝细胞呈大块性坏死(坏死面积占肝实质的65%)或亚大块坏死,或大灶性的肝坏死伴肝细胞的重度水肿。

[2]亚急性重型肝炎

病理学形态表现为肝细胞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坏死面积50%),小叶周边出现团块状肝细胞再生,小胆管增生,并常与增生的肝细胞移行,重度瘀胆,尤其是小叶周边增生的小胆管及小叶间胆管较为显著。

[3]慢性重型肝炎

病变特点表现为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变)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性)或亚大块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5.慢性肝炎患者的家庭辅助治疗

病去如抽丝。慢性肝炎的治疗需要时间和条件,需要细心和耐心。在家庭辅助治疗中,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就可以避免慢性肝炎患者病情的扩散与加重。

慢性迁延性肝炎的治疗

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起病隐袭,病程超过半年以上,病情较轻。主要表现为轻度乏力、劳动后尿黄、腹胀、便秘、关节酸软等。一般无黄疸,肝可稍肿大,部分病人可出现蜘蛛痣,很少见有肝掌。肝功能轻度异常,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或间断升高,但多在中度水平(200~300单位),浊度及絮状试验正常或轻度异常,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也多正常。慢迁肝预后良好,一般可自愈。

(1)休息

强调劳逸结合,当疾病处于稳定状态、肝功能正常时应恢复工作;若处于活动期,肝功能ALT升高时应休息。整个病期应避免重体力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尽可能做到生活、工作有规律,无疲乏感,并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气功、太极拳八段锦等。

(2)饮食

由于病程迁延,病人应根据自己的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经济条件适当选择食品,优先保证蛋白质的摄入,保持体重。青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补充营养,切不可误以为人越胖越好,食品价格越贵越好。

(3)药物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如果HBV标志物长期阳性、ALT反复升高时可根据情况选择药物,原则是宁少勿多。

慢迁肝必须定期(一般1~3个月)到医院复查,接受医生的治疗指导。家庭成员也应该接受检查,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性生活强调使用避孕套,一般不需要家庭隔离。

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治疗

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慢迁肝明显。劳动能力逐渐减退,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腹胀持续且明显,肝区常疼痛,牙龈出血。部分患者兼有关节炎、肾炎、糖尿病、干燥综合征等肝外表现。面色晦暗或虚胖,可见肝掌及蜘蛛痣,肝脏肿大,质地中等或稍硬,有叩击痛。肝功能检查多次持续异常。

(1)休息

基本原则同慢性迁延性肝炎,建议在静止期(ALT正常时)半天工作或调换到相对轻松的工作岗位上。绝对禁止高强度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注意修身养性、动静结合,可选择适当的体育活动,但不可过量运动。活动期(ALT上升)应强调全休和保证一定时间的卧床休息。

(2)营养

由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机体的物质吸收、消化、代谢、排泄影响较大,各种营养失衡发生率较高,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饮食,平衡膳食。

(3)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药物以清除HBV为目的。这些药物能抑制HBV的复制,在用药期间病人血清中病毒标志物(HBsHg、HBeAg、抗-HBc等)水平下降或消失,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只有个别病人获得根治。

抗病毒药物宜早期使用,因为HBV-DNA与肝细胞DNA发生整合则治疗无效。

◇HBV携带者的治疗

慢性HBsAg携带者不按重症肝炎病人处理,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但时间较长的体力劳动与剧烈体育运动不宜参加,但轻度的劳动或运动,若参加后无疲劳感反而对健康有利,如乒乓球、羽毛球或气功等,每天活动的时间及长短最好固定,忌一下子参加3小时运动,一下子连续4~5天不运动。

HBV携带者最好禁酒。因为,大多数HBsAg携带者的肝脏有轻重不一的病变,酒精必须通过肝脏转化和解毒,从而加重其损害,甚至引发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药物,有的慢性HBV携带者,企图使HBsAg转阴,病急乱投医,长期滥用多种药物,结果非但没有使自己的HBsAg转阴,有时还适得其反,引起药物性肝损害或肝炎。

对已发现的HBsAg携带者,应加强医学监测和指导,每6个月进行一次HBV血清学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的检测。对已婚妇女,在HBsAg阳性期间,应劝告其避免受孕。同时做好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及其婴儿的预防工作。按照计划免疫的要求,对新生儿应进行高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注射;倡导人工喂养,减少因母婴垂直传播引起的HBsAg携带者。

6.肝病的家庭护理

对肝炎病人的护理要谨遵医嘱:在对病人饮食及日常起居的护理之外,心理护理也至关重要。

肝炎病人的心理护理

慢性肝炎患者病程迁延,并发症多,治疗周期长。患者反复住院后,有些亲朋好友因怕传染而疏远了患者,使病人出现心理障碍,产生自卑感、忧虑,甚至悲观厌世,不配合治疗,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同时,由于患者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环境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护理需求。尤其是患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和肝硬化并腹水的患者,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经常抽腹水,时好时坏,病人易对治疗失去信心和耐心。患者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也直接影响病情变化。因此我们在护理肝炎患者时,要常与患者谈心,掌握病人的心理动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心理护理,解除病人的种种顾虑。协助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由完全帮助过渡到生活自理。当患者看到自己又能生活自理时,会对疾病的恢复增强信心。在给患者做心理护理时,要主动向患者介绍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向患者和家属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有关诱发因素,使他们对疾病的发展过程有较充分的认识,正确对待现状。特别要强调的是,肝炎的反复常由某些诱因造成,而这些诱因多是可以控制的。例如:合理用药、饮食营养合理搭配对疾病的恢复是很重要的;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生活规律,能使患者发挥机体潜在能力,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而急躁、焦虑、紧张可使血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引起血压升高、胃肠痉挛;肝硬化的患者吃较硬的食物时,食物摩擦食道会导致食道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心情忧郁、顾虑重重则会诱发神经衰弱、消化功能紊乱,导致腹泻。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适当的娱乐活动,如听音乐、看杂志、打太极拳,但禁看惊险小说和电影。通过正确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摆脱紧张的心理负担,放下精神包袱,减少疾病的复发。

肝炎病人的饮食护理

饮食营养与肝脏的机能状态有密切关系,合理的饮食可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因此加强饮食护理直接关系到肝炎患者的病情转好,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1)肝炎初期的饮食护理

[1]如病人出现恶心、呕吐、厌油、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时,应给予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饮食宜选用富有营养、易消化吸收的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细面条、杏仁茶、玉米粥等。应少量多次用餐,并鼓励患者进食。为了补充各种维生素,要注意蔬菜和水果的供给,注意饮食的色、香、味和食品的多样化。烹调时采用素油可减少厌油,有利于增进食欲。在两餐之间可饮少量开胃的水果汁,如山楂汁、草莓汁、果珍等,以改善胃肠道症状。在肠蠕动减慢、腹胀明显时,少食产气多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服用多酶片和山楂,有助于减轻病状,促进康复。

[2]针对患者的心理活动,反复向患者说明情绪与饮食疾病的关系。请营养师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膳食食谱,与患者家属配合,给予多方面关心,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合理的膳食,以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治疗效果。

(2)肝硬化合并腹水病人的饮食护理

肝硬化病人出现腹水的主要原因是低蛋白血症,即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30g/L,此期应给予高蛋白饮食,即含蛋白质丰富的饮食,如肉类、鱼类、奶类、蛋类、豆类等;根据腹水的严重程度采用低盐或无盐饮食,禁食加碱的馒头,每日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2g,每日饮水量限制在1000ml以内。

(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饮食

患者出血时禁食,出血停止48~72小时后可进食少量(100~200ml)冷流质饮食,如乳类、豆浆、米汤、稀藕粉、肉汁、菜汁、果汁等。每日6~7次,每2~3小时1次,每次200~300ml逐渐过渡到进食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蒸鸡蛋、肉末、豆腐、碎菜叶等,每日5次,每次200ml,进食要缓慢。病情稳定后,可进软食,禁食粗、硬及刺激性食物,防止再出血。

(4)肝昏迷患者饮食

此期间患者禁食蛋白质,可给蜂蜜、果汁等无蛋白饮食,热量由葡萄糖供给。如昏迷不能进食,则采用胃管进食,维持营养。胃管内注入液体,温度更适宜,速度要慢,量不易过多,每次150~200ml,每日5~6次。待患者清醒后逐渐供给少量豆类蛋白质,每日10g,视耐受情况逐渐增至每日50~60g。切忌一次食入过量,引起再次昏迷。

(5)肝肾综合征患者的饮食

在饮食上禁用蛋白质,热量以碳水化合物供给为主,如细面条、米粥。严格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当日液体入量为前一日尿量加500~600ml。慎用含钾食物,如水果、坚果、马铃薯、干豆、肉等。

肝炎病人的一般护理

(1)肝炎病人的休息

合理的休息和适量的活动对肝炎病人的恢复有利,实验证明人体卧位与立位时,肝脏血流量有明显差异,前者比后者多40%以上,适当卧床休息有利于对受损肝细胞的修复。尤其在肝炎急性期肝细胞大量受损时,也就是血中转氨酶较高的情况下要卧床休息。急性期过后要适量活动,因为适量活动可增加胃肠蠕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合理的休息和适量的活动,既可减少体力消耗,又可降低肝脏负荷,增加肝脏血流量,防止肝细胞进一步受损,促进肝细胞恢复。活动量大小和休息时间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以患者感觉不疲劳为宜。

(2)肝硬化病人的护理

肝炎患者治疗不及时,常可发展至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症状,出现腹水的病人同时可发生肠胀气及下肢水肿。若腹水量大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心慌,部分患者可有胸水。大量腹水而致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半卧位,使横膈下降,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淤血。水肿部位(臀部、外阴、下肢)交替使用气垫,勤翻身,局部用温毛巾按摩以防止皮肤破损。每2小时检查受压部位1次。饮食清淡,限制水分和钠盐的摄入,每日饮水量不超过1000ml,每日氯化钠摄入量不超过250mg,限钠可增加利尿效果,减少患者的水钠潴留,有利于腹水的消退。每日测量腹围、称体重和记出入量。

肝炎与消毒隔离措施

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相同,均系粪-口途径传播。主要传染源是患者的粪便,患者用过的物品也可具有传染性。常通过食物、饮水及密切接触而感染。患者出现症状和黄疸前两周的传染性最强。其隔离期为发病前2周至起病后3周。患者用过的物品经开水煮沸5分钟以上可达到消毒目的。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的传播方式相同,主要为肠道外途径传播。乙型肝炎无规定隔离期,只要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尤其e抗原(HBeAg)阳性者就要注意与他人隔离;要防止唾液、血液与其他分泌物污染周围环境;所用茶具、餐具、洗漱用具与健康人分开存放和使用;衣物与家人分开洗,并在阳光下曝晒;患者用过的书报、杂志,也要避免共放一处;肝炎患者尤其是乙型肝炎患者吃剩的饭菜,勿让他人食用,或用1:200“84”液浸泡5分钟后倒掉。

肝炎患者房间的墙壁、家具及运送病人的工具等,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喷雾或擦洗;肝炎患者盛吐泻物的便器、痰盂、痰杯等,用5%漂白粉澄清液浸泡2小时,或用1:100“84”液浸泡10分钟等,均能达到杀灭肤炎病毒的目的。

凡病毒性肝炎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乙肝患者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应先将针筒及针栓脱离,浸泡于1:200的“84”液中5分钟,然后集中焚烧;抽血用过的注射器应先吸进1:20的“84”液浸泡5分钟,然后按以上方法处理。

“84”消毒液(市面有售)是一种高效、速效、广谱、无毒、杀菌和去污力很强的新型含氯消毒剂,它对肝炎病毒有很强的杀灭作用。

使用“84”液的注意事项:

该品为外用洗消液,高浓度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织物有腐蚀和脱色作用;本品易现用现配,勿用50℃以上热水稀释原液;避光避热,室温25℃以下保质期一年;使用“84”液时注意生产日期,如超过生产日期3个月,配药浓度要加倍。

7.肝炎的饮食疗法

执行肝脏主要功能的酶是蛋白质,应主动进食肉、鱼、大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饮食疗法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保肝脏多食蛋白质

若要长期保持肝脏的健康,平常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营养素通常是指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淀粉、糖)三大营养素以及维生素和无机物等。为了身体的健康,平衡摄取这些营养素是最重要的。其中,蛋白质对于肝脏的健康是特别关键的。

饮酒的时候,以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做下酒菜是非常好的,这是因为酒精在肝脏分解时需借助于酶的作用,而酶属于蛋白质。

除了分解酒精的酶外,各种发挥主要肝脏功能的酶也都是蛋白质。肝脏损害的时候,产生新的肝细胞以代替被破坏的肝细胞,肝脏是再生能力很强的脏器,而构成肝细胞的是蛋白质,因此多摄取优质蛋白,有助于肝细胞的再生,对于肝脏病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常说摄取优质蛋白对身体有好处,此时的优质蛋白是指与人体内氨基酸组成非常相似的蛋白质。

牛肉、猪肉、鸡肉等动物性蛋白质或鸡蛋、牛奶等是优质蛋白,但并不是因此只摄取动物性蛋白质就好。

大豆、豆腐等含有的植物性蛋白质与动物性蛋白质一样,具有与人体非常相似的氨基酸组成。另外植物性蛋白质含有动物性蛋白质不具备的高价氨基酸,为了肝脏的健康,最理想的是同时摄取植物性、动物性两种蛋白质。

不仅吃肉、鱼,豆腐等也同时摄取的话,就是摄取了优质蛋白。

脂肪对肝脏绝没有坏处

过去有人认为肝脏发生损害时,绝对不能摄取脂肪,绝对不能进食油性食物,现在认为这是错误的。在肝脏发生损害时胆汁分泌不足,能导致脂肪消化不良,或因肝脏解毒作用减弱发生中毒,脂肪被禁止摄入。而且肝脏内脂肪潴留,容易联想到脂肪肝,可是并不是说进食的食物中脂肪多就一定形成脂肪肝。

当然糖分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如果食用含糖分和脂肪少的低能量的食物,会导致肝炎患者能量不足,好不容易摄取的蛋白质就不能用于肝细胞再生。

在急性肝炎或胆汁流通不畅等重度黄疸、肝功能出现严重障碍时,才出现脂肪的消化和吸收不良。另外,患胆石症和胆囊炎时过多摄取脂肪,是腹痛形成的原因。除此之外,没有必要限制脂肪。

植物性脂肪比动物性脂肪易消化,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烹饪时用植物油为好。

以食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为根本原则

肝脏病饮食疗法的根本原则是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为了坏死肝细胞的再生,首先应充分摄取蛋白质,这比任何其他物质的补充都重要。

摄取优质蛋白,也就是摄取与人体内的氨基酸组成相近的蛋白质。猪肉、牛肉等动物性蛋白质是优质蛋白,大豆和以大豆为原料做的豆腐等也应一起充分摄取。

急性肝炎从发病到黄疸高峰前的1~2周,因为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患者基本不进食。这期间因为食量减少,不得不尽量摄取高营养的食物,摄取优质蛋白如猪肉、牛肉、牛奶、鱼,易消化糖质如米饭、面包、面条以及水果和绿色蔬菜。此时应尽量休息,主动进食。

黄疸高峰过后,自然而然食欲恢复。持续的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可促进疾病的康复。

作为维生素、无机矿物质供给源的蔬菜和水果也应充分地摄取。患了肝炎,肝脏的维生素代谢较差,就像维生素B,它难以变成在体内发挥作用的脱羟辅酶二磷酸硫胺的形式,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

慢性肝炎与急性肝炎一样,应充分地摄取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食品。

进展迅速的肝硬化,因为有可能发生肝性脑病,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不应限制饮食,应补充足够营养

说到饮食疗法,往往被认为是禁食想吃的食物,想吃的不能吃。可是患肝脏病的时候,原则上没有禁食之说,但患肝脏病时饮食疗法非常重要,饮食疗法的好坏极大影响肝脏病的治疗效果。

肝脏病的饮食疗法基本上是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

急性肝炎时,严重的食欲不振特别多见,有必要在饮食上下工夫。达到黄疸高峰期的前1~2周,食用鱼肉、鸡蛋、脂肪少的鸡肉,易消化的面包、面条、软的米饭及新鲜的水果或蔬菜。黄疸非常高且大便发白的时候,脂肪的摄入量应减少,这是因为胆汁流入肠道不畅,脂肪的消化不能充分地进行。

肝硬化腹水时,必须限制盐分。虽然蛋白质是肝脏病的饮食疗法中不可缺少的,但有肝性脑病危险时,则完全相反,必须限制蛋白质。肝硬化晚期时,会出现扑翼震颤、计算力下降、定向力下降等行为异常和意识障碍。肝硬化的时候,基本上也是高蛋白质的饮食,只是出现上述精神症状时有必要限制蛋白质。

8.治疗肝病的常用药物

治疗肝病的药物有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保肝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这些药物要视患者具体情况去选用。

抗病毒药物

体内病毒复制活跃的患者,应选择抗病毒的药物。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如单磷酸阿糖腺苷、拉米夫定等。

(1)干扰素

干扰素是目前公认的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的药物。常用剂量为每次300万~500万IU。开始10~14天可予每日1次,皮下注射;以后为隔日1次或每周3次,皮下注射。疗程至少6个月,可使40%左右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DNA转阴。不良反应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肌痛、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

(2)核苷酸类似物

核苷酸类似物中的单磷酸阿糖腺苷等对乙型肝炎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因为他们常有严重的神经肌肉毒性的不良反应,患者难以耐受,影响其临床应用。近期推出的拉米夫定等新型核苷酸类似物,由于口服方便,且不良反应较少,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快速有效,引起了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但其长期疗效尚未确定。此外,在长期应用的患者中,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的现象也有待探讨。

免疫调节药物

免疫功能紊乱的患者应选用调节免疫的药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大多低下,致使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存在。如能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恢复,乙型肝炎病毒有可能得以清除,从而使疾病恢复。可选择的药物有免疫核糖核酸、胸腺肽、猪苓多糖、香菇菌多糖、云芝多糖及白红胞介素-Ⅱ等。

保肝药物

肝细胞损伤明显的患者要应用保肝药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复合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K等),以促进消化功能,提高食欲。

中草药及其制剂对改善肝细胞功能及临床症状均有一定作用。常用者有垂盆草、鸡骨草、葫芦素片、水飞蓟(又称益肝灵)、齐墩果酸片、甘草甜素片、黄芩、茵栀黄、肝炎灵(又称山豆根)、苦参素、黄芪、丹参、护肝片等。

改善微循环药物

肝脏微循环障碍的患者要选择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常用的是活血化瘀的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活血通脉胶囊等。在选择药物时,要多请教专业医生,尽量合理用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用药切忌过多、过杂

许多药物都是经过肝脏代谢解毒,用药过多、过杂能增加肝脏的负担,反而不利于肝病的恢复。一般来说,每次用药不应超过2~3种,疗程2~3个月,如无效可换用其他药物。

(2)要注意休息与营养

用药过程中,绝对不能忽视休息、营养等重要的配合治疗方法,因为药物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保证休息和营养的基础上,药物才能发挥作用。

(3)要遵照医嘱停药

应用五味子、联苯双酯、垂盆草以及含有这些制剂的复方药物,常可使转氨酶下降或恢复正常,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病情已痊愈,不能马上停药,还应持续应用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