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每日读
14772300000102

第102章 不近恶事,不立善名

原文:标节义者,必以节义受谤;榜道学者,常因道学招尤。故君子不近恶事,亦不立善名,只要和气浑然,才是居身之宝。

译文:一个标榜节义的人,到头来必为节义而受人毁谤;一个标榜道学的人,经常因道学而招人抨击。因此一个正人君子,平日既不接近坏人坏事,也不标新立异建树名声,只是保持淳朴、和蔼的气象,才是立身处世的法宝。

闲言碎语,广州人称为“八卦新闻”。广州的女性不大喜欢对他人的生活说三道四,因为她们热衷于自我的独立以及家庭或感情生活的不受干扰。她们对于“八卦新闻”是不会在意的,最多一笑置之。她们需要一种自足的状态,希望把日子过得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她们是“现实”的。

高明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感情生活过多地与人交流,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生活。一般都是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心声。如果听到某人的闲言碎语,不会到处去讲,也无须诚惶诚恐,因为事情可能没有传言中的那样糟糕。

有个朋友给我讲述了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

有好友告诉我,领导的太太对他不满意,令他深感惶恐不安,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我说:“反省一下,如果是自己错了,那就改;如果没有错,那就不要理它,要紧是办好自己的事。”

结果,好友担心的事情终究没有发生,领导对他还是像过去那样器重。

也许你有同样的感受,做人做事,那怕是穿一件新衣服,说一句什么话,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到别人会怎样看,会不会不高兴,总想办法,尽量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担心顺了姑心失了嫂意,怕别人失望,被别人笑话,甚至责骂。对于偶尔未能尽如人意,或听到背后有人非议自己,就耿耿于怀而不可终日。

其实,一个人将生活的焦点和生命的重心放在看别人的眼光、脸色和喜恶上,千方百计去克制自己,迎合别人,是非常愚蠢的,且不说千人千性,众口难调,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使能,也只能扭曲自己,最终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生活乐趣和生命价值。

说实在的,无端被人责难、被人误解、被人诬陷,有时比遭到明火执仗的刀砍斧刴还要难受,特别是当内心的委屈、忿懑、悲伤无人诉说,有口难辩时,更是苦不堪言。有的人就是这样因为“人言可畏”像阮玲玉一样走上了自我毁灭,一了百了的不归之路。

话又说回来:“坐下来说人,站起来被人说。”评价人和被人评价都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现象,哪个背后没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谣言止于智者。”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如何说你,你大可不必太在意、太认真,更不要去理睬,舌头长在别人嘴里,说什么是他们的自由,该怎样做是你的权利,人是一种崇尚实力的动物,在这竞争强烈,弱肉强食的世界,关键是自己要有实力;没有本事,谁会理你,你又能怎样去理别人?试想,如果自己穷困潦倒,迫着你沿街乞讨,你还会在乎别人对你的看法吗?恐怕那些平日对你口水喷喷的人连点残羮余饭都不会施舍于你。反过来,当你像李嘉诚、比尔·盖茨一样强大,你会在乎人家在你背后的评头品足吗?即使让他们骂个口水连天又能奈何得了你什么?

所以,人最要紧的不是在争取别人怎么看你,而是要考虑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怎么走才能走得更好。千万不要按别人的思维来对待自己,对待社会,什么鸣冤叫屈、埋怨自己、怨天尤人,敌对别人,仇视社会,只能上了别人的当,中了别人的圈套,那些存心搬弄是非的人,其目的就是要让你没有好日子过。

古人说:“毁誉褒贬,一往世情”,也就是说,一个饱经风霜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看透人情世故的人,不管人情冷暖或世态炎凉如何反复变化,不管别人如何非议责骂甚至横加非难,都难得懒得睁开眼晴去过问其中的是非曲折,更不说浪费珍贵的口水去作无谓的解释,对一切毁谤赞誉都会无动于衷,不为所动,我行我素,饿了吃,困了睡,该干嘛干嘛,想干嘛干嘛。

当然,要做到我就是我,不为旁人的闲言碎语所左右,并非易事,必须要有自己的生活志向和生存理念,也就是说要有志气和骨气。陶渊明诗云:“心偏地自偏。”一个人有了高远之志或对生活的自个信念,还会在意身边鸡毛蒜皮的琐事,在意长舌泼妇般的流言蜚语?还会对别人的批评指责而怀恨于心?还值得为一些小恩小怨去寻仇报复?更不可能因为别人的话而影响了你的生活。

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心情好了,生活一定美满,成功。如果整天要按别人的意志去生活,要看人家的喜恶行事,成了别人的精神奴隶,还能有什么好心情,生活更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记得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在为别人而活,这样活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人处世,凡事总想讨到别人的欢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