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穿越百事通:明朝不可不知的历史细节
14772800000010

第10章 明军是这样强大的

不管穿越到哪个朝代,在穿越内容的选择上,永远都有一个既充满诱惑力,却同样有充满高风险的选项——穿越成一个军人,成为战无不胜,横扫沙场的将军。

这个选项的诱惑力,从来都是不分朝代的。无论对于普通的历史爱好者,还是热度极高的军事发烧友,历代王朝的内外战争,从来都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开疆拓土的荣光,铁马金戈的碰撞,横刀立马的威猛,更素来都是吸引眼球的。无论是传统的戏曲评书演义小说,还是今天或正说或戏说的各类影视历史剧,甚至于各类丰富多彩的网络游戏或单机游戏,战争题材也永远都是吸引关注度,乃至拉动票房的不二选择。至于一代代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其壮怀激烈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往事,以及无数次悲壮战斗中迸发出的铁血精神,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壮烈家国情怀,更令现代无数热血青年喟叹感慨,乃至心驰神往。如果穿越可以选择,一定有不少朋友愿意体验一把。

但这个体验,风险度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在穿越的诸多选项中,它可以说是最为高危的一个:首先是安全性差,打仗不是闹着玩的,那是真刀真枪上战场拼命,一不留神就可能没命。倘若打了败仗,就算能侥幸从战场上捡回条命,战后追究责任,照样逃不过一刀。然后是技术含量高,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但打胜仗从来都是不容易的,外部条件上,要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照顾,自身本事也要过硬,不止要有体力武艺和机灵的脑瓜,也不止要鼓士气搏性命耍阴谋诡计,单说带兵就是麻烦事,领着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出去打仗,一路上都是操不完的心,吃喝拉撒样样都要过问,且不论打仗胜败,就算碰不到敌人,把一支军队平安带回来都不容易。最要命的是,就算打了胜仗,却很可能更难混,“树大招风”这个成语,将军们绝对是受害的最高危群体,打了胜仗你就成了众矢之的,一言一行都有人盯着,一举一动也很可能有领导怀疑着,碰上重文轻武甚至“以文制武”的朝代,你很可能就被“制”了,而碰上重视武功的朝代,你战功越大,就越功高震主,一不留神就会让领导给灭了。所以穿越成一个将军,在无限风光的背后,却是无数危机涌动的暗流。从打胜仗到在官场平步青云,最后寻个善终,样样都需要小心谨慎,一不留神就踩入陷阱。可以说,在每个封建时代,做一个成功的将军绝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既要有能耐,也要有心机,更要有正确的性格,这是对一个人智力体能,心术权谋的综合性考验,有一条不合格,就很可能是身败名裂的下场。历代诸多名将蒙冤的悲剧,就是这样酿成。

当将军的技术含量如此高,因此也可以确定,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任何的准备,没有受过任何的磨练,直接一步到位,穿越到古代做了将军。那么凶多吉少是一定的。事实上,历朝历代,也没有一个将军是天生而成的,所谓要想人前显贵,需得人后受罪。每一个名将扬名立万,战无不胜的显贵背后,都是一连串受不完的罪,在历经无数次艰辛的磨练,乃至生死的考验之后,在承受了心灵无数次打击痛苦,最终大彻大悟后,才有了彪炳史册的风光。即使作为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去,要享受做将军的显贵,也必须要受当将军的罪。

那么具体到穿越回明朝,做一个成功的将军,究竟要受哪些罪呢?要了解这个,我们不妨先认识一下,明朝军队,是个啥样的光景。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汉唐是两个公认武功强盛的王朝,比起汉朝横扫匈奴的威武,大唐战无不胜的风光,大明军队,在史料的纪录中,貌似是相对低调的。事实上,低调只是表面现象,低调的明军,是一支威武之师,光荣之师。对比明军的发展历程,这绝不是溢美之词。

明军开国的起点是非常高的,甚至说对比之前其他历代封建王朝,明军在大明开国战争中所遭遇到的对手,是极其强大的。他所战胜的,是在中世纪曾横扫欧亚的世界最强骑兵——元朝蒙古骑兵。而且它还完成了两个奇迹:第一,他是中国历史上继西汉之后,又一支以农民起义军的身份脱胎而来,最终完成改朝换代大业的军队。第二,他完成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件空前的壮举,第一次以由南向北的形式北伐成功,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大业。这两件事,更是绝对的高难度动作。

完成这样一个高难度动作的明军,也并非先天就这样强大,相反也是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默默积累实力,最终在元末农民战争中破茧而出,啸傲四海。元末天下大乱,四方起义四起,按照评书里的说法,就是“十八路反元”,这其中最重要的反元起义军,就是南方“红巾军”,明朝皇帝朱元璋,最早也是红巾军的一员,他一开始投奔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虽然郭子兴很赏识他,并把养女马氏(明朝开国第一任皇后马皇后)嫁给了他,但他始终得不到信任,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元朝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二十五岁的朱元璋以红巾军将领的身份,回到家乡安徽凤阳募兵。这次募兵一共招募来七百多名青壮。看似人数不多,但在历史上却有重要意义——如果朱元璋回乡募兵的日期,在历史上有精确到哪一天的纪录的话,那么这一天绝对可以算作大明王朝的“建军节”,后来那支打下大明王朝江山的那支雄狮,正是以这支七百人的小部队为基础成长起来。而后来诸多横扫天下的大明名将,诸如徐达,常遇春等名垂青史的军事家,都是出自这支队伍。甚至这支队伍里的许多小兵,诸如郭英等人,在明朝开国战争中也节节立功,飞黄腾达。可以说,如果我们穿越到元末明初当兵,恰好正“穿越”进这支部队,那么最终的“发迹率”,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然而“发迹率”大,风险性也格外大,当时的朱元璋并不受红巾军信任,相反处处受气,带兵打仗更是要啥不给啥,粮草军械都要自己想办法。他招来的兵,也大多都是没打过仗的新手,就算徐达,常遇春这些后来横扫沙场的名将,在当时也都可以算是军事菜鸟。这七百人人,说不好听了就是乌合之众,拉出去打仗,胜败不好说,伤亡惨重却是肯定的。后来朱元璋带着这支军队打了几仗,地位也节节攀升,但也继续在红巾军内部受挤兑。不得已转战定远,这支七百人的队伍中,他挑选了二十四名亲信随行,这二十四人,就构成了大明开国将领的雏形阵容:徐达,常遇春,宋朝用,郭英等后来的名将都在其中。至于其他人,后来在史料中都销声匿迹,也就是说,如果穿越进入这七百人,想要最终建功立业,就必须在朱元璋转战定远时被选中,成为二十四名亲信之一。之后朱元璋带着这二十四人招兵买马,在老领导郭子兴过世时,他已经有了数万军马,坐拥和州,定远等地盘,并趁元王朝麻痹大意的机会攻克了南京。大明王朝后来争雄天下的本钱,就这样打下来了。

朱元璋从早期拉队伍开始,一直奉行的策略,就是谋士朱升所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个策略说白了,就是不争出风头,耐住性子发展力量,尤其是军事实力。早期明军的力量,也是在这个过程里暗暗壮大。然而力量壮大,却不等于军力强大。特别是占领南京之后,朱元璋在军队建设上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军队的纪律松弛,虽然朱元璋施行严刑峻法,对于各种军纪败坏的行为严惩不贷,但是败坏纪律乃至招来民怨的事还是时有发生。后来的《明实录》里记载,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有次与大臣们回忆早年往事时,说过这样一个事情,一次他骑马巡逻,突然看到一个孩子在野地里哭,一问才知道,孩子的父亲被抓进军营当劳工,母亲也被劫掠进去,只留下孩子一个人。朱元璋当场大怒,愤而下令彻查,结果查明孩子的父母确在军营,并在朱元璋的关照下得以一家团聚。然而令朱元璋更加震惊的是,这个孩子一家的遭遇,在朱元璋军中绝非个例,相反比比皆是,之后连续十天的彻查,查明因军队劫掠而导致夫妻离散的家庭,竟然有数百家之多,虽然在朱元璋的严令下,这些家庭得以团圆并给与优厚的抚恤,但是明军当时的纪律状况,却可见一斑。《明实录》说,即使二十多年后,朱元璋在回忆这事的时候也感叹,如果明朝军队一直都是这种风纪,大明怎么可能取得天下啊。

而且那时的朱元璋,看似是一方枭雄,面临的局面,却是极其严峻的。朱元璋占领南京后的中国,其实是四角鼎力。北方是以中央政府自居,占有中原以及蒙古草原和西域的元王朝。南方除了占有淮西以及南京的朱元璋外,更有占有湖北荆襄平原的“汉王朝”陈友谅,以及表面向元朝称臣,其实却占据苏南地区割据自立的枭雄张士诚。在这四家里,朱元璋不但是力量最弱的,而且还是处境最危险的,他的地盘其实是夹在三家中间。论军队实力,他比不上陈友谅,论经济实力,他比不上张士诚。而且更严峻的形势是,就算打败了张士诚和陈友谅,如果想统一天下,就必须要战胜元王朝,也就是要打败当时天下自强的骑兵——蒙古骑兵。可当时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在朱元璋之前,红巾军起义也曾一度席卷南中国,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然而当进入北方平原,与强悍的蒙古骑兵交手后,由南方农民组成的红巾军却大多败下阵来,当时的元王朝,虽然后世史家常津津乐道他们的“腐败无能”“皇帝昏庸”,但军事方面,彼时担负平定农民军大任,执掌元王朝军事大权的扩敦帖木儿(汉族名王保保)等人,可以说是不世出的名将,他们麾下的元军,也一改早期腐败无能的形象,战斗力直线恢复。凶险的局面外加强悍的对手,使朱元璋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也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比如严明纪律,比如每攻克一处城池,都格外注意招降敌人中具有骑兵训练经验的将官并委以重任,甚至不惜重金,通过各种渠道在北方购买战马,然而大明军队真正摆脱“流寇”形象,实现脱胎换骨,成功升格为“国家军队”,却是以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为转折,因为那一年朱元璋遇到了一个人,并展开了一番决定大明军队命运的谈话——刘伯温。

那一年,也是刘伯温第一次受朱元璋邀请,到朱元璋麾下效力,在谈话中,朱元璋面对这位早已声名在外的浙东大儒,提出了一个困惑自己已久的问题:为什么天下义军这么多,却屡起屡灭,始终难以成事。刘伯温却给出了朱元璋一个令人震惊的回答:因为农民起义有“九恶”,所谓的九恶,就是历代农民起义都不曾避免的九条错误,一恶“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败坏天理人伦”;二恶“攻伐无度,形同流寇”;三恶“时降时反,相互猜疑”;四恶“粮饷不能自足,临阵不知兵法”;五恶“掠人妻女财产,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六恶“为将者心胸狭隘”;七恶“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八恶“胜时聚集,败时作鸟兽散”;九恶“此义军与彼义军之间,相互猜疑,互相攻伐”。史载朱元璋边听边“闻之勃然色变”。而刘基却毫无惧色,继而总结发言:“九恶不除,虽称义军,实则草寇流贼。”

放在当时的环境下,这番宏论,等于打了朱元璋一巴掌,但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挨了巴掌后不但不怒,反而如获至宝,不但对刘伯温大加重用,而且依照刘伯温的九恶,开始了针对性的改革。这“九恶”中,涉及到军队的最重要问题,朱元璋也有了自己的办法,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朱元璋设大都督府,并正式确立军规二十二条,同年在南京设刑台,公斩二十二名犯事军官,从而震慑全军。这个改革最重要的效果是,之前的明军虽然阵容庞大,但制度松散,管理疏散,可以说是草台班子,这之后的明军,却有了自上而下完备的军事制度,和条令森严的军规。之前朱元璋抓军纪,风声紧的时候军队纪律就好,风声松了军队纪律就坏,这以后一切有了规章制度,不管风声松紧,一切都按制度来。军事制度立刻焕然。这之前的明军,好像一个内力深厚,却经脉不通的习武者,虽然不断的集聚力量,但始终不能把力量爆发出来,反而经常闹得内力失调,在这以后,明军算是彻底打通了任督二脉。我们仅从明军的表现上,就可以看出这前后的脱胎换骨。至正二十年(1360年)之前,数目庞大的明军,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钱粮,后来朱元璋痛定思痛,开始厉行屯田制,不但军队自己要种地,还要帮助地方兴修水利。结果地方生产发展,百姓富庶,原本向老百姓征收用于军用的“寨粮”,朱元璋也大手一挥不收了,从此深得民心,战斗力方面,明军也直线进步。至正二十年(1360年)之前,面对最直接的对手陈友谅,朱元璋处于绝对劣势,然而这以后,朱元璋却开始逐渐取得胜利。甚至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决战时,陈友谅先以六十万大军,围攻朱元璋的边防要塞洪都,明军在朱元璋侄子朱文正的统帅下严防死守,以劣势兵力死守八十五天,硬是没让陈友谅前进一步。洪都之战,不但创下了中国古代战争史城池防御战的经典范例,更为朱元璋的反扑赢得时间,七月,朱元璋以二十万大军反扑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决战,面对三倍于己的敌军,明军巧妙运用火攻战术,在顶住陈友谅疯狂攻击后,成功焚毁陈友谅旗舰,一举反败为胜。将陈友谅的汉政权——这个当时南中国最强大的割据政权彻底击败。两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打出了明军的赫赫威名。次年朱元璋调转枪口,开始进攻另一大割据势力——张士诚的“吴”政权,如果说打陈友谅,明军经历的是防御战的考验,那么打张士诚,明军却又承受了攻坚战的洗礼。在元末各路枭雄中,张士诚是最擅长打防御战的,他最成功的战例就是早年起兵时,以几万劣势兵力死守高邮城,顶住了元王朝由丞相脱脱统帅的百万大军,死守四十天后居然一举反败为胜。而这一次,朱元璋也在张士诚的铜墙铁壁面前碰的头破血流,在扫清张士诚外围,形成对张士诚首府平江的包围后,张士诚的严防死守发挥了效用,明军在平江城外围铸起了三层木塔楼,将其重重围困,并以塔楼向内发射弓弩火枪,却久攻不下,在战争后期,明军甚至动用了新式武器——襄阳炮。这是一种铜铸的重型火炮,按照《明史》的纪录,它不但杀伤力强大,而且射程惊人,平江之战中,他的炮弹不但重创平江坚城,甚至更有炮弹落进了张士诚的王宫里。这场攻坚战,也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较早的炮兵骑兵步兵协同作战的范例。经过八个月的攻坚后,明军终于攻克平江城,灭掉了张士诚政权,而这场战争除了政治意义外,军事意义也格外重大——战胜了当时中国最擅长防御战的张士诚,从此之后,在那个时代里,没有任何一条防线可以阻挡明军。

如果把争霸战争,比作现代拳王争霸战的话,那么之前明军与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鏖战,好比争霸赛中的预选赛,为的就是获得挑战“拳王”——元王朝的资格。比起平定张士诚和陈友谅来,挑战元王朝对于明军来说,却是一个看似容易,其实难上加难的任务,从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还没有一支起义军能够北伐成功,甚至再往前数,自从北宋灭亡后,以长江为界,更没有一支南方政权可以北伐成功。乃至再往前数,在之前的整个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位开国皇帝,可以用从南向北的方式统一中国。明朝北伐元朝,不仅仅是改朝换代,更是在挑战历史的定律。

然而明军却成功了,除了正确的战术以及政治策略(两路北伐,先山东后大都,以及在北伐中坚持正确的民族平等政策和严明纪律,不滥杀无辜)外,军事层面,明军其实也做足了充分的准备,首先是骑兵,这可以说是明军与元王朝相比差距最大的环节,虽然在专业骑兵素质上,后天练习骑马的明军是有差距的,但是明军士兵也有自己的优势——长期严格纪律所形成的令行禁止的作风,以及刻苦耐劳的精神。而明军在与元朝主力部队对决时,正是把这两条发挥到了最大。明军与元朝主力骑兵的经典决战有两场,一场是太原之战,一场是定西沈儿谷之战,先说太原之战,这场战斗,集结了彼时明军两大将星——北伐元帅徐达与副元帅常遇春,本来明军意图直捣太原,谁知元朝名将王保保将计就计,反而抢在明军增援部队到来前提前驰援太原,以优势兵力列阵太原城外,挡住了徐达的主力。如此一来,兵力劣势的徐达,立刻陷入了危险的境地。然而徐达却将计就计,趁夜发动劫营,以主力决死一搏,突袭元军大营,一场混战后,歼灭元军四万人,俘虏四万人。如果说这一战,明军多少还占了元军麻痹大意的光的话,那么接下来的定西沈儿谷之战,就更说明了明军的强大。当时明军进军甘肃,元将扩敦帖木儿以攻为守,反而主动攻击兰州,意图引明军救援,继而集结优势兵力全歼,明军由徐达统军迎战,率军进抵定西沈儿谷与元军对峙,在兵力不占优势,后勤补给不畅,难以持久的局面下,徐达使出了“疲敌之计”,命军队昼夜擂鼓呐喊不停,摆出大举进攻的架势,却迟迟不发动总攻,期间更多次击退元军反扑,经过数日对峙,元军被拖得筋疲力尽,徐达果断下令反击,趁夜以中央突破战术直扑元军大营,一场厮杀后,八万六千多人被俘,五万匹驼马被缴获,全军覆没的扩敦帖木儿,只带着一家老小仓皇逃离。这场战争的意义,不仅摧毁了元王朝最精锐的主力,使其彻底失去了反扑中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出明军卓越的战斗素质——迅猛的冲锋,令行如一的坚决执行力,以及在艰苦环境下顽强的意志品质。

拥有这一系列优秀品质的明军,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敌人不二的噩梦。而且明军还顺便创造了另一项奇迹——汉唐两个以武力著称的王朝,在早期建立政权后,苦于连年战乱经济疲敝的现实,面对外敌的侵扰,不得不采取妥协求和的方式安定局面,等到实力积累强大后再进行反击。明朝却恰恰相反,明朝开国,同样建立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上,然而对于强大的敌人元王朝,明朝既不求和也不妥协,一边进行对外战争,一边着手恢复国民经济,两头都没有耽误,在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年里,明军相继在西北,漠南,辽东地区多次重创元王朝,特别是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不但以十五万大军,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深入到贝加尔湖地区,重创北元王朝主力,更令“元朝”这个政权实际不复存在——明军在此战中虽没有捉住北元太子,却缴获了元朝印信,这以后,原本以“北元”身份存在的蒙古草原地区,分裂成了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并相继接受了明王朝的册封,虽然与明朝时战时和,但相互之间的册封关系和朝贡关系却一直延续下来,并最终被清王朝继承。这一切的实现,同样首先来自于军事上的成就——是铁血的大明军人打出来的。

而除了骄人的开国战争成就外,明军在军事装备和军事思想方面,也是相当的卓越。首先是火器的使用,明军堪称是从火药发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历史上火器使用率最高的部队。早在朱元璋开国时期,明军就确立了“二分习火器”的传统,也就是一支明军中,火器的使用率要达到百分之二十以上,这个比率放在当时的地球上,可谓绝无仅有,在火器装备方面,明军也格外进步。明朝开国战争时期,明军骑兵之所以能重创元朝骑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明军的精锐骑兵中,相当多装备了当时的雏形火器——洪武手铳。这种能在战马上发射的火枪,成为了当时元朝骑兵的不二噩梦。而从明朝建立以后,尝到火器甜头的明朝,也高度重视武器的革新和战术演变,朱元璋统治末期,明朝平定云南的战役中,就率先由沐晟使用了新型火枪射击战术——线形三段击,具体说来就是火枪手站成三排,第一排开火的时候后两排准备,第二排开火的时候第三排准备,如此循环射击,保证持久火力。火炮的技术也同样发展快,朱元璋平定张士诚的战役中,大规模使用重型火炮襄阳炮攻城,这是人类最早的大规模管形火炮攻城实战。到了明成祖在位时,明朝不但有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全火器装备部队神机营,更有了先以火炮轰击,再以骑兵冲击,最后步兵巩固阵地的新型野战战术,欧洲采用同样的战术,还是到了十八世纪的拿破仑时代。尽管从15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朝在诸多火器制作技术上被西方超越,但是不甘落后的明朝军事技术人员们,在见识了西方火器的优势后立刻奋起直追,后人往往把明朝中后期,西方火器在与明朝战争中的优势津津乐道,但同样不容忽略的是,面对每一种当时世界上新出现的火器,明朝都有极强的改装以及研发超越能力,比如明朝与葡萄牙海战时期,缴获的重型火炮佛郎机,明朝不仅通过研究迅速掌握了制造工艺,并且还开动脑筋,开发出了多个衍生品种,比如可以当火枪使用的小型佛郎机,可以发射散弹的中型佛郎机(大型火枪),可以做炮火用的重型佛郎机。而明末传入的具有爆破力的新型西方加农重炮,也被明朝以“红衣大炮”的方式改装,并在明清战争中发挥了重要效用。海军方面,明朝同样成就骄人,虽然明朝没有像西方殖民者那样拓展殖民地,但郑和宝船的制作工艺,同样领先于当时的世界,明朝后期,西方殖民者侵扰东南沿海,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这些在当时世界海洋上呼风唤雨的欧洲海军强国,都曾是明军的手下败将。尽管郑和下西洋后,大船的制造工艺一度被明朝废止,但是当欧洲战船造访后,明朝也迅速学习并赶超欧洲造船技术,明朝晚期的大福船,以及后来明郑郑成功家族的新型鸟船,都曾是欧洲海军的噩梦。如果翻检一下明朝的兵器库的话,我们更会惊讶的看到,几乎现代战争中所有的武器,在明朝都可以找到雏形,比如说坦克,在明朝就有了火器战车,并且从中期开始,以火器战车加步骑兵的协同作战模式,一直是明朝对抗游牧骑兵的杀器。又比如说机关枪,在明朝,多管火器已经大行其道,诸如五雷神机等火器,具有极强的连发效用。在明朝抗倭援朝战争中,明朝在战场上所用的大型佛郎机火炮,甚至有了十连发的速射功效(明朝叫子母铳),而明朝的火箭发射装置“一窝蜂”,也可以说是火箭炮的雏形,海战所用的火龙出水火箭,也可以说是舰对舰导弹的雏形。明朝军队的辉煌与成就,不止是中国人自己的光荣,更是中国对于世界军事演变的贡献。

所以说,穿越到明朝当军人,对比于其他朝代,不但不逊色,相反也是极其光荣的,鼎盛时期的明军,无论战果还是战斗力,都是一支堪与汉唐比肩的铁血雄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