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聪明孩子玩出来
14773100000024

第24章 让宝宝安全行走

兵兵11个月了,爸爸妈妈开始训练他学走路。经过“学迈步”和“学蹲”的训练,兵兵的两条腿更有力,身体的协调能力也更好了。进入12个月后,兵兵能够扶着墙走,当父母在前面拿着玩具逗引他时,他也能脱离支持物独自向前迈两步。

爸爸妈妈为兵兵的进步感到欣喜,但又有些担心。刚学会走路,尚不能走稳的兵兵,竟然想着跑了。后果可想而知,兵兵摔倒在地上,哇哇大哭。

妈妈没有上前抱兵兵,她用鼓励的口吻说:“兵兵最坚强了,摔倒了也不哭。兵兵还能自己站起来,妈妈看着你哦!”

兵兵哭了一会儿,见妈妈还不来抱他,就拱动着小屁股想要自己站起来。但他努力了几次,都不行。

妈妈走到兵兵身前不远处,向着他说:“兵兵爬到妈妈这里来,妈妈帮你站起来。”

兵兵爬到妈妈身边,妈妈伸出一只手抓住他的一只手,半拉半扶地帮他站起来。

从那以后,兵兵摔倒了就往前爬。妈妈会在前面等着他,或者给他放一把小椅子、小推车等物品,兵兵爬过去攀住妈妈或者这些物品站起来。妈妈的做法,增加了兵兵克服困难的勇气,磨炼了他的意志。

爬行这个中间环节锻炼了兵兵的耐力,同时,下肢肌肉和足弓肌肉也得到休息,腿和脚负担不重,可以避免“X”形腿、“O”形腿和扁平足的发生。这种“走——爬——站”的过程,让兵兵循序渐进地掌握走路技巧。

不久,妈妈又发现一个问题:兵兵有时会踮起脚尖走。这是怎么了?难道是兵兵扭伤了?还是他的脚有问题?

妈妈非常着急,带兵兵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后说:“婴儿在初学走路时,运动协调能力还没有发展成熟,婴儿由于心急要快走,就会用脚尖走。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婴儿踮脚尖走路的频率,来判断是否为异常现象。若婴儿有时用踮脚尖的方式走路,有时恢复正常状态,则无须担忧。一般来说,孩子大约在三岁之后运动协调能力才发展成熟,在此之前走路不稳无须过度担心。”

“很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最容易扭伤,加上这时宝宝还不能清楚用言语表意,父母要细致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仔细观察宝宝走路是否一拐一拐的;或是躺在床上踢一踢,看是否能踢得好。除此之外,也可压一压宝宝腿部各部位,看看宝宝是否会因为疼痛而皱眉或哭闹。”

从那以后,妈妈总是让兵兵慢点走。兵兵快走时,她用就手指在后面轻轻拉他的衣服。兵兵慢下来时,兵兵不再踮脚尖走路了。妈妈长出一口气。

兵兵满周岁时,已经能够自己连着走十几步。在同龄小宝宝中,他属于走得比较好的。

同龄的妞妞就比兵兵走得晚。妞妞妈很着急。兵兵妈陪着她去问了医生。医生说:“大部分宝宝在12~14月大时学会走路,据调查显示,约50%宝宝在11.5个月可以放手走,而90%可以在14个月大独自行走,而100%都可以在18个月大独自行走。但若已过18个月大,还无法独自走路,就应尽速去向专家医师咨询,确认有无疾病存在,或者有阻碍因素需予以调整。”

医生还给出了几条宝宝学走路晚的原因给妞妞妈作参考。

1.宝宝生长不良,慢于同龄婴儿,以致肌肉骨骼不足。

2.宝宝体重过重,超过同龄婴儿,腿部力量不足以支撑身体,直立艰难。

3.父母太娇惯宝宝,经常抱抚,舍不得把他放在地上活动。

4.宝宝十分着迷各种手部动作,以致减少走的机会。

5.宝宝常被放置在学步车之内,以致没有走的机会。

6.父母没有激发出宝宝的行走兴趣。

7.宝宝对攀扶曾有不好的体验,以致畏惧不肯学。

8.宝宝学走路时正在冬季,穿的衣物过多过厚,影响他迈步。

妞妞妈觉得自己平时太溺爱妞妞了,总是心疼她累,不肯让他下地。妞妞长期被妈妈抱在怀里,性格胆小、内向,因害怕摔倒而不肯迈步。找到原因,妞妞妈决定“对症下药”,修正自己的育儿习惯。

宝宝学会走路,代表着他即将告别婴儿期。这时,世界为他打开了一扇门,他可以独立去探寻这神秘的世界。同时,又一个新的问题摆在父母面前——宝宝的安全问题。

首先是家具的摆设。父母应将刀子、铁钉、玻璃制品等危险性物品放置高处或移走,并且要留意家具中是否有尖锐的角。如果有,就要换走或者包扎处理好,以防让宝宝受伤。

其次是阳台。宝宝一旦学会行走,“到处乱走”是必然的。父母要把阳台栏杆加高,不要在阳台上放小凳子,防止宝宝攀爬。栏杆间隙要细小,防止宝宝从缝隙里钻出去。每年我国都有小孩从阳台上掉下去摔死、摔伤的事例。父母一定要吸取血的教训,孩子安全第一!

从宝宝开始走路的那一天起,父母的心里就装下了太多的牵挂,“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宝宝的每一步成长,凝聚着父母多少心血!爱孩子,也爱我们的父母吧!

宝宝12个月时,父母要训练他自主大小便的能力,尽早停用尿不湿。宝宝用尿不湿不能超过两岁,不然就会省去小麻烦,招来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