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的提醒
14775500000100

第100章 吃亏忍辱,一生受用

原文: 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穷受用。

译文: 发觉被人欺骗不要立刻说出来,受人侮辱也不要立刻生气,一个人有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无穷妙处,对前途事业也一生受用不尽。

生活中离不开忍,忍中具有道德、智能,忍中具有真善美。在忍中不觉得苦,不觉得累。所以,忍是一个人生存的第一能力,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本色!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忍,都要学会忍。

《尚书大传》有:“骂你,你不要悲叹;用唾沫吐你,你不要擦,让它自己干。”教人逆来顺受,忍受耻辱而不与人计较。《新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的弟弟被任为代州刺史,向师德辞行时,师德告戒他,教他凡事要忍耐。他弟弟说:“人家把唾沫吐在我的脸上,我不去计较,只把它擦掉就是了。”师德说:“不能擦掉,擦掉它,那说明你很计较对方的愤怒,应该让它自己干。”[A201]

喜怒不形于色,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忍得一时之气,才做得人上之人”,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正如洪应明的观点,在遇到被人欺骗侮辱时,要审时度势,不动声色,不吃眼前亏,才能保存自己,以谋他日之图。一个人有吃亏忍辱的胸襟,在人生旅途上自然有无穷妙处,对前途事业也一生受用不尽。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毗邻的吴国国君夫差打得一败涂地,他带着随从仓惶逃窜到会稽,派人去向夫差求和时,遭到严辞拒绝。勾践十分沮丧,觉得死到临头了,反正是走投无路,不如跟他们拼命。

他召集了随行的人,沉痛地说出他的打算,说要杀掉妻儿,焚毁财物,干脆跟吴国拼一场。大夫文种连忙阻止他,事情还没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应该积蓄力量尽力挽回。

勾践听了他的话,仔细想了想,收回了成命。文种作为全权大臣,被派往吴国向夫差求和。文种贿赂吴国当权太宰,求他向夫差开口讲情,说服了夫差允许越国求和。

勾践留住了青山,十分宽慰,现在委屈点,不怕以后不东山再起。他竭力装扮出一副诚心臣服的姿态,满足夫差一切苛刻的要求,越国的美女、粮食、布帛、马匹源源不断流向吴国,夫差很得意,对勾践逐渐放松了警惕。

为了彻底取悦于吴国,勾践作出一个巨大的牺牲,决定亲自去朝拜夫差,在他足下称臣。在吴国的几年中,出身王侯的勾践吃尽了苦头,他不但要对任何人笑脸逢迎,而且粗衣粝食,有时候被勒令给夫差服役,夫差出巡时,勾践就当那个鸣锣开道的前导。这对一个志存高远的君主来说,的确是艰巨的意志考验。

勾践韬光隐晦的表现果然麻痹了吴国人,夫差更是对他无比的忠心坚信不疑,竟然把勾践放回去了。勾践归国后,一方面仍然“忠心”服侍吴国,一方面休养生息,精心治理国家。

经过长久的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准备,勾践终于杀了夫差,总算报了当年亡国之仇。

洪应明还有一句话:“雪忿不若忍耻为高。”能忍辱方能成大器,为一时忿怒而使自己无立足之地,是愚蠢的想法。处人处事学会忍辱,学会吃亏,也是培植福报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文革”十年,季羡林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吃安眠药自杀。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A202]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季老后来写道:“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回想起来,我真是欲哭无泪呀!”然而,这种被逼无奈的痛苦锻炼,正显示了季老坚韧不屈的意志和忍辱自强的精神。

从“牛棚”出来后,季老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接触者”。他琢磨着找一件会拖得很长,“但又绝对没有什么结果的工作,以消磨时光”。他想到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梵文写的《罗摩衍那》。他就晚上把梵文译成汉文散文,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为有韵的诗。季老后来开玩笑说,如果没有“文革”,两万多颂、8卷本的《罗摩衍那》是绝对翻译不出来的。

忍辱求全、韬光养晦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这种“忍”并非无所作为的忍,而是要积蓄力量以图大事。忍耐精神是理性的,是一种具有战略眼光的忍耐。无论受到多少人的诟病,这种忍耐精神的巨大力量都不能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