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的提醒
14775500000047

第47章 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原文: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译文: 一个人如果到了晚年而体弱多病,那都是年轻时不注意爱护身体所招来的痛苦;一个人失意以后还会有罪刑缠身,那都是在得志时贪赃枉法所造成的罪孽。因此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中,也要凡事都抱着战战兢兢的认真态度,以免伤害到身体或者得罪人。

世上一切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宇宙中所有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或消亡必有前因,亦必有后果。一个人失意落魄后的灾祸,都是得志之时不知检点而埋下的祸根儿。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处在事业的巅峰,也需要兢兢业业,戒骄慎言,为今后更上一层楼打好基础。[A112]

李世民当了皇帝,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地位变了,长孙皇后的考虑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

长孙皇后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东宫的要求坚决没有答应。她说:“作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她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

为此,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从不把自己看得特别重要。皇上要委她哥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李世民不听,让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做了左武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派人做哥哥的工作,让他上书辞职。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了心。此后的朝政官任中,长孙无忌也经常受到皇后的教导,成为一代忠良。

长孙皇后得意时不把各种好处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满,实在是很好地坚持了适时止欲、适时退让的原则。这样,不但不会使自己招至损害,而且还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进退有据,上下自如。

人生充满危险,若想有所作为,又不被危险毁掉,就应当时时戒备,终生谨慎。

汉代的贾谊以诵诗通经闻名郡中,吴廷尉做河南太守时,听到他的字名就把他召至门下,很是喜欢他。孝文帝初继王位,听说贾谊年纪轻轻通晓诸子百家之书,于是征召他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20多岁,年少英姿。每次文帝诏臣议事,年纪大的臣僚不能回答,贾谊却都能应对。孝文帝很喜欢他,便越级提拨他,一年之内就官至太中大夫。

贾谊以为汉朝此时已天下大治,因而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他还自作主张,草撰了新的仪规法礼,认为汉代的颜色以黄为上,黄即土色,土在五行位第五,故数应用五,还自行设定官名,把由秦传下来的规定全都改了。

虽然孝文帝刚即位,不敢一下子都按贾谊的意见去办,但还是认为贾谊可以担任公卿。大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时等贵族都因此而忌恨贾谊,常常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建议,便让贾谊当长沙王的陪读太傅。

过了一年多,文帝召见贾谊,与贾谊长谈至夜半,“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不能自陈政见。文帝后来又让贾谊当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爱好读书。文帝又封淮南的四个王子皆为列侯,贾谊多次上疏谏议,认为祸患从此开起。他建言说,诸侯有的管辖几个郡,这违背古代的制度,应该削除。文帝没有采纳他的建设。

又过了几年,梁怀王学骑马时坠马而死。贾谊悔恨自己没有尽到老师的责任,哭泣了一年多,也死了,年仅33岁。[A113]

在这个故事中,年少才子贾谊才高八斗,得到皇帝的赏识也理所当然。但是,贾谊毕竟太年轻,成功之时看不到周围的巨大威胁,也不知道少而举高已成众矢之的,不仅不预设保护,反更强求,致使自己力尽而寡助,落得少年悲哀。

人生犹如走路,须牢记“谨慎”两字。任何时候都要有所防备,一步一步地走稳自己的脚步,否则就可能会冒失而铸错或受到伤害。一个谨慎的人会经常远离灾祸,而一个疏忽的人却会经常烦恼缠身。

为人处世,应常常有如履薄冰之感、如临深渊之慎,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会遭小人陷害,也不会铸成大祸。不要轻视小心谨慎的人,他们一生都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