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菜根谭的提醒
14775500000057

第57章 警觉而淳朴,精明而浑厚

原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戒疏于虑也;宁受人之欺,毋逆人之诈,此警伤于察地。二语并存,精明而浑厚矣。

译文: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句话是用来劝戒在与人交往时警觉性不够好的人,“宁可忍受他人的欺骗,也不愿在事先拆穿人家的骗局”这句话是用来劝戒那些警觉性过于高的人。假如一个人在和人相处时能牢记上面两句话,那才算得上警觉性高又不失淳朴宽厚的为人之道。

诚信是做人的基础,但是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们会因为自己的诚信受人欺骗。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处理好诚信与保持警觉的关系呢?[A127]

你希望别人与你为善,首先要对别人热忱坦率。对于没有足够了解的人还需有所防备,但“防人”并不是疑神疑鬼,而是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要轻易地相信盲从,遇到事情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就轻易地相信他人。

世上不可能人人都没有害人之心,有一部分人贪图个人利益而去侵犯别人的利益、去伤害对自己不利的人。所以,那些毫无害人之心的人将会被那些贪图利益的人算计。所以,那些没有一丝害人之心的人,就必须有另一个心眼——防人之心。但是,防别人之时,切莫害别人。因为当你害人之时,别人也会防你。这时,你就可能会遭到报应。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害人之心,并且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防人之心。

日常生活中有的人总是毕恭毕敬的模样,一般而言,这样的人在与人交际时,大都低声下气,并且,始终运用赞美的语气。因此,初识之际,对方往往感觉不好意思;但是,交往日久,就会察觉到这种人随时阿谀的态度,而产生厌恶。

他们外表的恭敬,并非内在的反映。这种人常常过分使用不自然的敬语,常是敌意、轻视、具有警戒心的表示。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双方关系好时是用不着过多恭敬语的。

公平地说,毕恭毕敬的柔弱者,大多并非是什么恶人邪徒。之所以强调对他们的防范,是因为在他们柔弱的表像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之时,混迹其中的黑心者很容易偷袭得手。

不怕黑李逵,就怕笑刘备。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笑面虎最难对付。当我们与外表柔弱之人相处时,应该力戒松懈,时刻提高警惕,小心测试他内心的意图,而绝不能掉以轻心。对外表毕恭毕敬的人更应如此,没准,此人正是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唐德宗建中初年,时任御史中丞卢杞到郭府探视晚年卧病在床的老将军。以往其他官员前来探视,郭子仪会见时,并不叫伺奉他的姬妾回避,但这次听说卢杞要来,老将军却令伺妾统统离开。[A128]

事后,有人问他为何这样做,郭子仪解释道:“卢杞相貌丑陋,而且心底险诈,伺奉我的妇人见了他难免笑其丑貌。以后卢杞大权在握,就会因为这次受到的羞辱找茬报复。那样的话,我们老郭家搞不好会有灭族之祸呢!”

郭子仪说这番话的第二年便病逝了。果然不出他生前所料,卢杞凭着他的口才好,善于揣测和迎合上边的心思,搔到领导痒处,并对领导指示从不违背,坚决照办,深得昏君德宗的赏识,从而迅速蹿红,当上宰相。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刑部尚书等职),就是因为得罪了这个奸相,而被卢杞借用叛将李希烈之手杀害的。不难想象,面对卢杞这样的得宠小人,如果不是郭子仪当年精细小心,备加提防,郭氏一族恐怕后来还真难逃此劫呢。

但防人不可过了头,应警觉性高又不失淳朴宽厚。曾国藩说:“精明也要十分,只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所以为愚也。”做人要为人淳朴宽厚,宽厚者得人心。

《论语·宪问》篇中有一句话:“子曰:‘不逆诈,不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知道别人欺骗自己但并不给人难堪,也不随便猜测怀疑别人,而是以诚待人,信任他人,有这样的胸襟气度,就是一个贤达之人了。

儒家一贯主张的中庸之道,是说为人为事都要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及都会于人于事不利。因此,淡泊名利、忠厚老实是最基本的生活准则,但也不能太过。过于忠厚老实,在生活中就会不善于周旋应付,显得单调乏味,别人也不愿与之多有接触,即使是勉强交往,感情也不易加深,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办事往往不顺利。

生活中也必须要一点圆活灵通,通权达变。不仅仅是不断发生的新情况需要随机应变地去应付解决,就是常规的办事,也往往能在富有人情味的圆滑中顺利地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