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2岁前,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14776900000100

第100章 习惯“这事和我没关系。”——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家教摄像头

彬彬和丰丰同岁,都上小学三年级,他们是很要好的朋友。

星期天,彬彬和丰丰约好一起到公园里放风筝。两个人一起把风筝放到了空中,当他们玩得正起兴的时候,突然刮起了一阵旋风,风筝一连翻了好几个筋斗,最后落下来挂在了公园的路灯杆上。看着挂在路灯杆上的风筝,丰丰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他说:“彬彬,风筝被挂住了,这可怎么办呢?”彬彬灵机一动,说:“用砖头把它砸下来吧。”丰丰说:“不行,万一把路灯的灯罩砸坏了怎么办?”彬彬说:“不砸风筝怎么能下来!”丰丰说:“那咱们试试看吧。”于是,丰丰和彬彬各拿起一块砖头掷了出去,一下、两下,只听“啪”地一声,灯罩被砸坏了,风筝依旧在路灯杆上面挂着。他们不知道怎么办了,急得转来转去。

公园里值班的工作人员看到了挂在路灯杆上的风筝,拿了一根长竹竿过来帮他们,却发现灯罩坏了,于是问道:“这灯罩是不是你们砸坏的?”彬彬赶紧摆了摆手,说:“不是我砸的,这事和我没关系。”丰丰一听不乐意了,他说:“灯罩是咱们俩用砖头砸坏的,怎么能说和你没关系呢?”工作人员明白了,说:“按照规定,你们必须赔偿,叫你们的家长到公园的值班室来一趟吧。”无奈之下,彬彬和丰丰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妈妈,两位妈妈共同为他们俩损坏的路灯交了赔偿金。

专家如是说

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是孩子独立、理性、成熟的具体表现。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以及做了会有什么后果。孩子的责任感,要通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事情来培养。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孩子才会慢慢地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这有利于他长大后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1920年,有一位11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将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索赔12.50美元。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由此可见,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替孩子承担一切。孩子只有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才能逐步地发展为家庭、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负责。

好习惯培养

1.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防患未然在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做出一种错误的行为之前,父母一定要让他明白这样做的后果。比如,孩子早晨睡懒觉,不想起床,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上课迟到了老师就会批评他。这样,孩子得知了自己睡懒觉的后果,他就会掂量该不该睡懒觉,慢慢就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反之,如果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不管不问,在某种程度上就会纵容孩子这种坏习惯的形成。

2.不要“代子受过”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很多父母处于赶快息事宁人的想法,都会对孩子的错误大包大揽,替孩子给别人道歉,为孩子“擦屁股”。而身为当事人的孩子却面无愧色,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殊不知,父母“代子受过”,不仅不能让孩子改正错误,反而会纵容他犯下更多的错误。因此,父母一定不要把孩子的错误当成自己的错误,“代子受过”,而是应当教会孩子勇于承认、面对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过失收拾残局、负责到底。

3.用正确、适当的方法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培养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一定要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比如,当孩子损坏了父母的物品时,父母可以心平气和地跟他商量:“这个月给你买新玩具(或者零食)的钱就没有了,拿来赔偿你造成的损失吧。”“你打算怎么赔偿呢?从你的零花钱(或者压岁钱)中扣除吧。”又如,当孩子用玩具打人时,父母可以没收孩子的玩具;当孩子在危险的地方骑车时,父母可以没收孩子的车子;当孩子对别人态度粗鲁时,要求孩子必须向对方道歉,等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让孩子逐渐养成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