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四季养生经
14777900000027

第27章 冬季情志调养养生经

冬季抑郁症,职场人的“年底恐慌症”和“送礼焦虑症”,高考生的心理症都是冬季接近年关时常见的情绪症,除此之外,冬季孤独感和焦虑都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冬季注重情志调养非常重要。

冬季是抑郁症最严重的季节

冬季抑郁症又称季节更换性忧郁症,是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虽然过去就有这种病,但由于发病率较低,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近年来,这种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最终确定病名为冬季抑郁症。

冬季来临时,天寒地冻,草木凋零。此时,有些人会变得郁郁寡欢,百无聊赖,精力也明显衰退;一旦冰雪融化、大地回春,他们的这些症状又会自行消失,情绪和精力也恢复了正常。这种现象,专家们称之为冬季抑郁症。

冬季抑郁症的发病无明显的遗传因素。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体生物钟不能适应冬季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造成情绪与精神状态紊乱。

1.冬季抑郁症有何表现

冬季抑郁症患者每到冬季,精神上就有股无形的压力,整天陷于不可言表的悲伤之中,忧郁沉闷,注意力不能集中,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冷冷清清、没有生气。他们特别喜欢睡觉,但多梦、睡眠质量差,因此,即使每天睡十几个小时还会感到睡眠不足,醒后仍显得十分疲惫、无精打采。这些人的食欲往往较差,或总喜欢吃淀粉和碳水化合物食品。他们喜欢将自己关在屋里,体重增加较快。严重的冬季抑郁症患者甚至可能丧失工作能力。

2.10种远离冬季抑郁症的好方法

和好友谈谈心。一杯清茶,二三知己,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谈心,或许是冬季里最惬意的事情。与朋友倾心而谈,对恢复心理健康的效果远远胜于找心理医生。因为倾诉是最好的安慰剂,能使你不再孤独忧郁。

注意冬季取暖。适当地提高室内温度湿度,可以有效地改善冬季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既可以驱除孤独感,也可以防止因血管收缩造成的脑部缺氧。

多多饮水。饮水可以使机体及时排除体内的毒素,防止毒素对大脑的侵害。

来一块巧克力。糖是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对人体的血糖含量起最直接的作用。血糖浓度的升高能调节脑垂体激素,提高大脑的兴奋度,使人远离抑郁。

跳支舞。音乐与舞蹈对抑郁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是心理医师的首荐,但需注意的应选用节奏明快,富于变化的乐曲。

食物疗法。有许多食物是治疗抑郁的好帮手,如水果中的香蕉和橙,蔬菜中的黄瓜、西红柿等。另外,咖啡和可可也是极好的心理良药,它们能增强脑细胞的活性,改善抑郁心理。

享受阳光。冬季的日照减少,阳光的强度也大大减弱,所以,千万不能错过那些难得的好天,让自己走在阳光下,远离烦恼。

通过色彩治疗抑郁症。如在墙上悬挂色彩缤纷的画。选用暖色调的墙纸,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和小配件,在家中种植常绿植物等,通过色彩转换来改善因色调引起的抑郁情绪,打乱习惯的冬季色调模式,形成季节错位,从而改善情绪。

闻香去抑郁。调节心理是香熏的一大功能。而治疗抑郁宜选用暖香型的香氛,如水果香或花香,不宜使用木香和动物香。可用香熏法或涂抹法。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激活人体内的免疫因子,改善脑细胞的活性,还可以加强新陈代谢功能,排出体内多余的代谢产物和毒素,促进各器官之间的协调和活性,所以运动后往往会一身轻松,当然也可以让你的内心同样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冬季情绪不良的缓解方法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气候对人类心理、生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这与气温不定、花木凋零、使一些人心中产生凄凉、苦闷、垂暮之感有关,因此在冬季,为身体保暖的同时,也勿忘为情绪保暖。

冬季阳光照射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出现了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据近年来国外研究发现,人大脑里腺体松果体对阳光十分敏感,当太阳光强烈时,松果体受到阳光的抑制,分泌出的激素少。反之,当阳光强度降低时,松果体兴奋,分泌出的激素就多。而这种激素有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的"本领"。当它分泌多时,人体内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在血中的浓度降低,这两种能唤起细胞兴奋的激素减少,使得细胞兴奋性降低,变得不活跃,人就会处于抑制状态,情绪低沉,总感觉疲惫。

依据冬季的气候特点,比如:天亮得晚黑得早、风大、人们的表情比其他三个季节都严肃等都是导致抑郁的暗示。因此,一到冬天,抑郁症患者就呈现季节性增长趋势。

容易患冬季抑郁症的人主要有坐班族,坐班族常年在室内工作,特别是体质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劳动者。除了坐班族之外,性格内向、敏感、心理承受能力弱的人,以及生活和饮食不规律的人都容易患冬季抑郁症。

但冬季抑郁症病并不是不可防治的,事实上,我们有办法可以防治冬季抑郁症:

1.加强日照和光照,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每天照射一定量的太阳光或明亮的人工光线,可以减少冬季抑郁症。当阴雨天或早晚无阳光时,尽量打开家中或办公室中的全部照明装置,使屋内光明敞亮。人在这种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活动,可调动情绪,增强兴奋性、减轻或消除抑郁感。

2.当冬季出现阴天、雪天之时,应增加糖类摄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减轻忧郁,但糖尿病患者除外。再有,可以适当服用复合维生素b类、谷维素等可调节精神情绪。此外,咖啡、浓茶等有一定的提神作用,能减轻或消除忧郁现象。另外,注意加强营养,改善饮食结构,适当多吃一些高热量、有健脑作用的食品以及蔬菜水果,如肉类、蛋类、豆类、香蕉、柑橘、巧克力都是很好的“情绪补充品”。

3.在工作之余,到室外空气清新、场地宽敞的地方散步、跑步、打球等,都能调动情绪、缓解抑郁状态。

4.穿着选择一些明亮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经常听一些轻快愉悦的音乐,多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

5.调整作息,按时睡觉,提高睡眠质量。

不妨试试不良情绪转移法

精神转移法是指运用各种精神调节的手段,使人们的注意力从这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从而达到精神转移的调节方法。

精神转移法是消除不良情绪时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人一旦有了不良情绪,往往会非理智地处理问题,对某件事或某个人耿耿于怀,造成纠缠不清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精神转移法,使不良情绪暂时从不愉快的环境中转移出来,可以缓解和淡化来自不良事件的持续刺激,恢复理智和冷静,能有效地阻止不良情绪的蔓延,避免身心受损害,并有利于在恢复良好情绪的状态下理智地处理所出现的问题。精神转移法分为被动转移法和主动转移法。

1.被动转移法

发生不良情绪时,经别人劝说后离开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直接场所,暂时避免与该事端及其相关的人员、环境、物品等的接触,以达到精神转移的效果,这种方法称被动转移法。譬如发生了工伤或亲人受到了伤害,失恋或发生了激烈争吵等事件时,在这类情况下,悲伤、愤怒、苦恼等都是于事无补,而且有可能会使事端进一步扩大、不良情绪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产生不良情绪反应的有关人员劝离发生事件的现场,避免环境、物品对他们继续产生不良刺激,譬如劝阻工伤事故受害者的亲属离开事故现场、失恋者暂时避免重游与恋人相聚的旧地;暂时避免争吵及双方的接触等,这些都是缓解矛盾,理顺情绪,并有助于问题顺利解决的转移方法。

2.主动转移法

这种方法是主动设法使自己的情感和注意力从引起情绪剧烈变化的事件中转移出来,投入到新的更有意义的工作中去。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产生强烈情感刺激的事件,通常都是与自身利益密切有关,仅靠消极的躲避是不够的,只有主动地转移情感,寻找新的精神依托,才能慢慢地淡化不良情感的刺激。一般情况下,主动转移的方式是通过相互替代来实现的。如工作中出了不愉快的事,可用生活中的乐趣来缓解;而生活中的不幸;可用工作中的成就和事业的成功来弥补。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知心朋友的畅谈、与同行探讨工作、与棋友下棋娱乐、外出旅游和阅读有益的书籍等各种方式来达到改善或调节情绪的作用。只有获取了新的乐趣或新的收益,那么,过去的苦闷和失落感就会很快被新的希望和感受所替代。

多听好音乐,驱赶情绪阴霾

音乐疗法对缓解病人的情绪、降低压力和消除焦虑有着不小的作用。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赫姆霍茨,以及后来的一些科学家曾对声音对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进行过深入而详尽的研究。他们发现一根听神经纤维只接收和传导相应的一种频率的音响。音乐的生理作用首先是通过音响对人的听觉器官和听神经的作用开始的,进而才影响到全身的肌肉、血脉及其它器官的活动。有人研究认为声音可以使肌肉增加力量。快速的和愉快的音乐可以消除肌肉的疲劳。还有人发现,在音调完全和谐或音乐的强度猛然更换时以及一曲乐调将终结时,脉搏和呼吸速度变快。又有人研究认为忧伤的音乐使脉率变缓,欢快的音乐则使脉率变快。

由于音乐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特别是情绪活动。因此,人们就能够用音乐来改善和调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

“音乐治疗”这一术语是在四十年代才正式出现的。五十年代在美国首次有“音乐治疗家”的文凭。现代的音乐治疗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活动疗法,即通过具体的音乐活动来求得治疗的效果。这不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而且作为一种科学来对待。音乐治疗是针对病理的治疗而不是病态的治疗。它注重的是人的整体而不是某一部分。通过对人的整体乃至生活环境的调整,使其取得协调一致,从而消除心理的与身体的病态。音乐对于人来说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声音,而且是一种有一定意义的声音的组合,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工具。因此在音乐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音乐治疗者的努力,而且也要病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双方的合作才能取得治疗效果。

既然音乐疗法对人的情绪有影响,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来调解自己的情绪。

首先,根据自己的职业来选择音乐。在人声鼎沸的股票、证券公司中从业的人员,最好选择没有歌词的轻音乐;在震耳欲聋的工地上工作的人,最好倾听雄壮的古典交响乐曲;坐在办公室或店堂里工作的人,最好倾听轻松的流行乐曲。

其次,情绪不同的时候,选择的音乐也不一样。情绪低落时,多选择明快的乐曲来听;当你的情绪被激怒或充满敌意时,多选择轻松的乐曲来听。

职场人要避免的“年底恐慌症”

忙碌了一年,终于盼到快要放几天假休息了。可是一想到元旦、春节里的大笔花销和各种同事、上司的应酬,年底又是让人忧愁。各种“人情债”缠身弄得人整日烦躁不安、心神不宁。

年关将至,许多白领的心理负担却越来越重,以至于患上了“年关心理恐慌症”。许多白领因对自己一年工作成绩不满而苦恼,或因年终奖拿多少、要不要跳槽等问题患上情绪病,整日焦虑。然而,虽然年底压力加大在所难免,但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常心对心理健康尤为重要。

心理专家表示,对平时收入不菲的白领阶层来说,节假日的各种应酬以及消费压力已成为不小的负担。看望朋友、父母、领导要花钱,出去游玩要花钱,孩子也要花钱,这些往往会造成“人情债”缠身,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过年里,同学朋友聚会,往往离不开工作收入、职位升迁、子女上学等话题,而一些白领又很注重面子,会因对比产生自卑和失落感。对此,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平稳,不要盲目攀比,给自己增加压力。其次,对实际开支超过预算的“人情债”,需要量力而行,千万不要因为支出太大,给自己增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心理专家分析,职场新人本身就存在着自卑、恐惧、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负担,年终大红包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是最让他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同时也是他们的一个心理死结。需要提醒职场新人,单纯以经济结果为目的的职业生涯往往有陷于盲目的危险,仅仅以拿到大红包年奖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会干扰你的从业判断。为此,职场新人,与其着急焦虑,不如静下心来,合理有序应对企业考核。同时,作为企业和领导也应该尽量给他们一个宽松的考核环境,不能给他们施加太大的压力。

高级白领常常碰到一些抉择的路口,向左还是向右,都会影响今后的路,因此如何选择也就成了一门学问,但一旦做出决定,就要勇敢地负责,并且坚定地走下去,否则一味地自责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影响正常的工作。

随着人们对工作、生活期望值的提高,其定位发生了变化,要求开始上升,所以有的人出现了“年关心理恐慌症”的症状。专因此年关要放轻松,还其本色,就是该休息、联络感情。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要多跟自己的朋友、亲人或者心理医生倾诉,把压力说出来,或者找适当的“载体”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千万不要对自己过份苛求。

春节时别为送礼愁出病

临近年关,送礼往往成为很多职场白领最头痛的一件事,有些人甚至患上“送礼焦虑症”,严重危害了身心健康。其实,只要我们明确送礼的目的,分析送礼的目标,调准送礼的时机,送礼就不再是难题。

临近岁末,职场白领却还在为一件大事左右为难,那就是给老板、客户送礼。深谙人际关系重要性的他们当然了解,处理好与老板的关系和自己日后的职场升迁紧密相连,而和客户打好交道才能保证自己的业绩水平。但是,原本意好的送礼一旦弄巧成拙,反倒吃力不讨好,轻则看老板、客户的脸色,重则断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送还是不送?送轻还是送重?送到家还是送到人?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平时在老板、客户面前谨小慎微的职场白领心力交瘁,甚至出现失眠、烦躁的不良精神状态。于是,在这个本该放松身心的新春佳节,“送礼焦虑症”却在职场白领之间突然爆发。

“送礼焦虑综合症”的典型症状表现为紧张、不安、情绪低落、失眠多梦,严重的甚至还可能产生注意力难集中、易激动、食欲不振等症状。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患上送礼焦虑综合症。这类人平时较少与周围人交际,想借过年送礼来联络感情的动机也特别强,越是寄予高期望,越是特别重视,越容易患得患失,从而引发焦虑。此外,那些特别在意别人评价的人也比较容易患上此类焦虑症。他们往往太重视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送少了怕别人看不上,送多了怕别人负担太重,又经常要揣测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类人的焦虑往往是由于自己的不自信引发的。

要摆脱“送礼焦虑症”的困扰其实并不难,如能摆脱人情世故的束缚,跳出送礼的怪圈,明确送礼的目的,分析好送礼的目标,踩准送礼的时机,真心关心他人,相信每个人都会摆脱“送礼焦虑症”的困扰。

第一步:明确送礼目的

送礼无外乎两种目的,其一是联络感情,其二是有求于人。如果是前一种目的,你大可不必太紧张,在形式上也不必一定要拘泥于实物送礼。春节到了给领导拜个年,吃顿饭,或者邀领导一起去K歌,自驾车出去玩几天,都能达到很好的联络感情的效果。这个时候,如果送领导很贵重的礼物,反会弄巧成拙,吃力不讨好。当然,如果是有求于人,那就另当别论了。

需要注意的是,当今社会,讨好上司并不是给领导送礼的主要原因了。讨好和加深感情是两码事,现在的送礼早就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阿谀奉承的印象。向上级送礼其实是一种加强感情沟通的手段,与送礼人本身的正直人品并不冲突。知道了这一点,也许能帮助你摆正送礼心态,更好地和上司打交道。

第二步:分析送礼目标

面对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送礼方式送不同的礼,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谁都懂,但是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比如说有些领导不喜烟酒,那就不能送烟送酒吧;有些领导比较实在,那送一些高档奢侈品就不合适。所以,身为职场白领,平时就应该多留心观察领导的性格如何,有些什么喜好。对体育健身有兴趣的领导,可以送他一张健身卡;对品牌化妆品比较有兴趣的领导,可以送她一套高档化妆品;对古典音乐有兴趣的领导,可以送他两张音乐会的贵宾区门票。

总之,不怕没礼好送,只是你还没有想到。送礼之前对目标做一个精确的定位分析,送出的礼物才能做到既不显山露水,又能够打动人心。

第三步:踩准送礼时机

节日是经营社会关系的最好时机,自然也成了送礼的高潮期。但是要记住的是,节日并不是送礼的唯一时机,聪明的员工会关注上司任何一个生活中的变化,抓住一切可以送礼的机会“向佛表心”。比如领导的父母或爱人生日,比如领导最近刚刚乔迁,或者领导及其重要亲人大病初愈,这些都是很好的“送礼时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切莫为送礼而送礼,向领导展现自己对其的关切之情才是最重要的。

谨防春节心理失调症

春节是放松的时间,可有些人却不注意节日期间的保健而患上“春节心理病。”对于这种心理病,我们要注意防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节日的快乐。

春节来临,万家团聚。每当此时,人们都希望全家人能够喜气洋洋、快快乐乐地放松、休闲几天,同时也尽享天伦之乐。可是总有若干人因不注意节日期间的保健而导致身心疾病。近年来,各种心理疾病的患病人数呈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因此,在节日期间,人们更需防范以下几种“春节心理病”:

1.节日心理失调症

近几年,春节一般都放七天假,人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日子探亲访友、交流沟通、娱乐休闲。不过,对于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况下工作的人群而言,这倒未必是一件令人舒心的事,许多人并不是很适应清闲的生活。尤其是外企、私企的白领工作者,如果他们一旦停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节日心理综合症”或“节日心理失调症”。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在高度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作为一种应急机制,人的大脑中枢会相应建立起一套高度紧张的思维和运作模式,以使人们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模式。如果人们一下子从上述状态中停下来无事可做的话,原来那种适应紧张节奏的心理模式便会突然失去对象物,加上生理和心理的惯性作用,会使人们面对宽松的环境反而感到不适应。于是,有些人便会出现抑郁、焦急、忧伤、失落甚至心悸、失眠等身心健康问题。

对于这种心理失调症,人们应该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尽量松弛自己平时那种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真正给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个假。在春节的长假里,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听听音乐、读本好书……都是很好的休闲方式,可以使人们的应激心理状态从高度紧张的模式中慢慢放松下来。

2.旅游精神综合症

有些人外出旅游时,常常会出现失眠、胸闷、精神紧张等症状;有些人会因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而突然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有时甚至会因当事人失去自控而发生跳车、跳船等自杀事件。心理学上将之称为“旅游精神综合症”。

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有些人外出旅游时不注意自我保护,身心过度疲劳,或所处环境过于恶劣又得不到及时的调整所致。因此,春节出游者应注意外出时的自我保护与调适,比如不要把旅游行程安排得过满,以免使自己过于紧张;注意及时休息,及时补充体能;易失眠者应该在睡前喝些牛奶等健睡品;充分利用旅馆的条件多洗热水澡;长时间乘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时,应每隔一两个小时便在车厢里或甲板上来回走动一段时间,活动活动筋骨、做做深呼吸,以减轻旅途带来的身心疲劳。另外,出游时随身带些镇定药也是非常必要的。对于年老体弱者,最好不要做远距离的长途旅行。

3.暴饮暴食,过于放纵

暴饮、暴食、暴玩等放纵行为,常常促使人们不顾健康、透支体力,甚至造成乐极生悲。例如在节日期间胡吃海塞、过量饮酒、日夜搓麻等,不仅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还会使人因过度疲劳而发生虚脱、昏倒等现象。这样,将会使本应喜庆的节日气氛蒙上阴影,不但影响当事人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全家人的过节心情。因此,人们在春节期间应该努力克服上述放纵心理,在酒桌上尽量做到应酬适度,在饮食中要特别注意荤素搭配,外出游玩时注意适当休息。这样,有利于防止产生“春节心理病”。

1月是高考生心理调整的关键期

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说是普遍存在的,但大部分属于轻度,都可以自行调整解决,或通过亲朋好友的侧面帮助来解决。而一月份则是高考生心理调整的关键期。

经过高三上学期紧锣密鼓的复习,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越来越大。开学之后,很快就要进行一模、二模考试,有的地区实行考前报志愿,紧张的事情会接二连三地出现。

所以,寒假是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心态的一个重要时期。要想办法切实降低孩子的压力,以充满信心的姿态,紧张而有次序地去对待下学期一模、二模以及高考的到来。

1.充分利用春节的节日气氛

春节象征着春天的到来,意味着祥和温馨,人们在春节里相互祝福。这些年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对节日气氛的烘托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一个人在大环境、大背景欢乐的气氛中,自然也会受到它的影响。因此家长要抓住这个喜庆的时机,适当地引导孩子体验节日的欢乐,感受节日的阳光,充分利用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的感染和暗示,使孩子愉快起来。

家长不要在寒假里,特别是春节里死盯着孩子,每天复习10个小时实在是没有必要。特别是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一定让孩子少看点书,既要抓空复习,也要用一部分时间去放松,从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拾起蓬勃的信心。

2.尽量让孩子倾诉苦衷

高三上学期的紧张学习生活会给孩子造成郁闷、焦急、烦躁甚至委屈等心态。孩子在寒假里,特别是在春节期间与家人交谈、与朋友交谈时,要引导孩子尽量把自己的苦衷倾诉出来。轻度的心理问题只要倾诉出来就能好上一半。

平时孩子很少有时间顾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苦的甜的都装着,无暇梳理。寒假里,特别是春节期间,家长与孩子接触机会多,交流机会多,话题也多,能帮助孩子把不良的心绪释放出来,再加上一些适当的引导、鼓励和支持,对调整孩子的心态会起相当重要的作用。

冬季谨防“心理流感”

冬季心理流感,其实就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由于季节变化产生的迷茫、孤独和忧郁之感,易导致注意力分散、打不起精神、工作效率下降。

冬季气温明显降低,日照少,人体由于褪黑激素分泌增加,再加之冬季户外活动减少,情绪就更容易感到低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的高发季节。这种症状也称之为冬季忧郁,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的某一时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中。

进入冬天后人常常觉得没精神、烦躁不安,而且感到压力很大,这就是冬季抑郁的症状,俗称“冬季心理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每个人都可能在生活中某一时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而冬天更容易出现这个症状。

冬季心理流感患者每到冬季就有股无形的压力,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没有生气。他们特别喜欢睡觉,但多梦、睡眠质量差。这些人的自我评价往往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喜欢将自己关在屋里。心理专家指出,这些人其实是“冬季心理流感”,性格敏感的女性尤其容易出现此症状。

冬季心理流感的治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心理调节

专家提醒“冬季心理流感”患者,要重新正确地对自己的情绪归纳原因,不要搞混了外部环境和自身压力的界限。因为冬季抑郁往往是因为人体自身对环境不适应,而不是自己真的让生活变得更糟糕了。

2.多晒太阳多运动

此外,冬天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光照时间短,是情绪抑郁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平时要多进行户外运动,通过体育锻炼能调整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减轻紧张、激怒、焦虑、抑郁等状态,而且适当运动能提高大脑内啡肽的浓度,让人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3.用色彩调节心情

另外,还可用色彩调节心情,从服饰到家中、办公室的环境,在冬季有意识地变换或增加一些鲜艳、温暖的颜色,帮助自己尽量开朗、自信。

4.饮食调节

注意饮食调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B2的豆类、乳类、花生、动物内脏等。若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缺乏,可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

冬季焦虑能引发胃病

焦虑可引起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腹泻等。冬季多发性的焦虑能引发胃病。因此冬季治疗胃病的同时也要治疗焦虑症。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胃肠道功能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的一组胃肠道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诱因很多,心身因素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在精神紧张或焦虑状态下,胃肠道蠕动及消化酶的分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甚至可以出现器质性病变。焦虑可引起反酸、烧心、恶心、呕吐、腹胀、便秘和腹泻等。

近年研究证实,心理因素在胃肠道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精神心理因素可以加重消化道疾病的症状,也可影响胃肠道生理功能。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素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在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同时,调节自己的情绪至关重要。

胃肠黏膜损伤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慢性胃病的前兆。得了胃病单纯服用一些胃药来缓解症状,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与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等一些抗焦虑药一起服用,就会大大减轻胃肠道症状,也利于疾病恢复,并缩短病程。

一些都市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熬夜,不仅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同时还会影响胃肠道功能,因此胃肠道功能紊乱很常见。这时,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就诊,找消化科医生先进行相应的检查,区分出是功能性疾病还是器质性疾病,然后再作一个心理评估,诊断明确后,医生会根据检查和评估结果制订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每个人的身体状态不同,用药种类、剂量、时间都不一样。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胃药与抗焦虑药一同服用才更合理,也能达到理想的疗效。但抗焦虑药一般需要使用两周才能起效,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不可因疗效不明显而自行停药。即使抗焦虑药起效后,病情有所好转,也不能停药,应由医生决定是否继续维持治疗。一般坚持用药一个月以上,疗效更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