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构建青春“性”防线
14782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檀传宝

林甲针同志为中小学生写作的两本预防性侵害读本即将付梓。作为第一读者,我愿意与读者们分享以下两点思考。

首先,预防性侵害是当前社会建设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2013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的意见》。之所以需要中央四部委联合发文,当然一方面是因为近年全国范围内针对青少年的恶性性侵害事件频出,据《新京报》(2014-03-03)报道:2013年全年被媒体曝光的案件高达125起,平均3天就曝光一起,受害人群呈现逐渐低龄化趋势,尤其以8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预防性侵害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少年儿童的防性侵工作是一项社会建设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方方面面,涉及教育、管理、应对处理各个环节,需要全方位做好工作。而预防青少年遭受性侵害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最重要的措施当然是让防性侵教育真正“走进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学会保护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林甲针同志的书稿是应运而生的。而其立足儿童生活实际,生动活泼介绍预防性侵害“金点子”的叙事特征,也必将使得这本书稿能够鹤立鸡群,区别于一般追风读物。

其次,预防性侵害的教育需要采取多学科视角和综合学习的方式。

在我看来,预防性侵害教育实际上是广义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以为性教育是一个综合学习的领域。一些性教育之所以成效不彰,原因之一是将性教育等同于性生理、性心理教育等。由于性行为还涉及文化、道德、法律等多个社会性维度,只做生理、心理知识的教学,其结果必然是让性教育失之偏狭,甚至有时还显得貌似进步,实则格调不高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此外,性教育也和一般教育一样面临着坚守底线和高扬理想之间的张力如何处理的问题。由于偏狭的课程设计常常不太考虑理想、积极人生的层面,性教育似乎仅仅等同于预防那些突破底线的伤害。林甲针同志的作品虽然立足于心理辅导,尤其是团体辅导,但是他的写作也有效考虑到了心理以外的社会、法律、道德因素,性侵害的底线预防也与积极心理建设目标有密切的结合。这一追求特别难能可贵。有心的读者不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综合学习上比他做得更好。

檀传宝,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学术委员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