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构建青春“性”防线
14782400000014

第14章 谁为伤害负责

“辅导理念”

性侵害引起的大多以心理伤害为主,美国伯吉斯和霍姆斯称这种心理伤害为“性侵创伤综合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急性期,第二阶段重组期。急性期是指受害者在刚被性伤害后到几星期之内这段时间。在急性期受害者会表现出众多负面情感,如自责,将责任指向自己,严重的会有自伤甚至自杀的倾向;或愤怒,将责任指向加害者,严重的会不理智地采取非法手段报复加害者甚至有攻击的“泛化现象”(报复社会)。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危机干预直接影响着后期受害者的康复。

“辅导对象”

高中学生

“辅导目标”

1.认识到受害者是没有错的,无需内疚自责;

2.避免负向归因,学会消除不合理认识;

3.体会到当遭遇伤害后依然要爱自己。

“活动准备”

叶子、排练心理剧《为什么偏偏是我》。

谁为伤害负责

“辅导过程”

一、暖身活动:你拍,我拍,接力拍

1.游戏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围成一个圈,再向同一方向侧身;跟着老师击掌的节奏轻轻拍打前面同学的肩膀;

(2)所有同学向后转,再做相同动作,将刚才感受到的能量还给对方。

2.感受分享。

生1:我们俩很默契,像按摩一样感觉很舒服。

生2:他故意拍得我很痛,我都耸了好几次肩他还是那样,我很生气,后来我加倍还他了。

生3:我觉得老师你的规则有问题,没有事先提醒他们不能故意捉弄对方,否则他们也不敢了。

生4:我也感觉他拍得我好痛,可能是我之前哪里做得不够好吧。

3.教师小结:老师本来预想都像第一位同学所感受到的那样,可没想到会出现这么多情况。也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类似意外的事,但事情发生之后我们该如何回应呢?

设计意图:通过你拍我拍接力拍感觉传递的游戏,模拟当我们遇到规则之外的意外“伤害”,会把感受能量传递给对方或自己,寻找产生“伤害”的责任人,从而出现多种应对方式与效果,引出主题。

二、谁的责任

1.事件回顾一:玉和娇是高一同学,两人是好朋友,一同租住校外。12月25日是娇的生日又是圣诞节,娇请玉晚自修结束后去大吃一顿庆祝。他们找到一家吃客多的路边小摊,娇点了好多好吃的,还有两瓶啤酒,打算好好高兴高兴。一同在旁边吃饭的大部分都是年轻男子。玉比较内向,觉得在这种场合吃有些怪怪的,建议娇带到房间吃。娇打趣道,今天是圣诞节,圣诞老人都在外面跑,你怕什么。

就这样他们边吃边聊,很快就近凌晨了。他们结完账往回走,路上娇拉着玉唱着笑着,他们完全没有注意到身后有几个男子一直跟着。

走到人迹较少的公园旁,那几个男子加快了脚步,三名男子将他们围住,其中一个还拿着一把小刀。他们被这突然的一幕吓呆了,不知所措。几个男子心生淫念,随即将她们强行拖至偏僻处实施了强暴。

设问:不知大家听到这样的事件有什么感受?

生1:太可恨了,那些男子应该被千刀万剐。

生2:女生们要小心啊,深夜别出门。

生3:社会太黑暗了。

2.事件回顾二(以心理剧呈现):为什么偏偏是我?

玉经历了这噩梦般的一幕,身心遭受严重打击,她觉得自己很不干净,不断地洗澡,更不敢去学校。每天待在房间里,她不知多少遍责备自己:“我当时如果大声叫喊就好了”,“我怎么那么晚还在外面”,“我本应该那样做,就可以没事了”……

讨论:面对玉对自己的责问,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1:玉这完全不是你的错,是那些畜生的责任,完全是他们的责任。

生2:玉你这样想不合理,当时对方人多,人高马大的还拿着刀,换做谁都会被吓到,不知所措的。

生3:玉你不应该自责,你坚强地挺过来了,你更应该爱自己。

3.事件回顾三:娇同样身心受到重创,但她愤恨那些禽兽一样的男子,她每天都在街上寻找,希望让她再遇到,她会狠狠地捅他们几刀。她甚至觉得所有陌生的男子都很恶心。

小组讨论:如果娇这样恨下去可能会发生什么?并说说你的建议。

生1:可能有一天真的让她找到了,她也终于报了仇,可她自己呢,肯定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建议:娇的恨我们可以感受到,但把自己的生活也搭进去太不值得了,她完全可以报警,让法律去制裁他们。

生2:她去报警了,但是警察就是迟迟不能破案,再说证据也很少,挣扎之后,她可能还是会选择找机会报复。

建议:是啊,法律也许惩治不了他们,但娇你已经很受伤了,你还想让这件事伤害你多久呢?这样太亏了,不值得。

生3:娇果断去报警了,在等待消息的那几天她大哭了好久,她也向父母说了自己的遭遇。

建议:娇,好好地宣泄自己的愤怒吧,但记得要保护自己,你身边的亲人朋友会支持你的,你的生活依旧是美丽的。

设计意图:通过娇与玉两人一样的遭遇两种不同的应对方式,让学生体会并投射自身的情感,在讨论中逐渐清晰发生伤害的责任,澄清不合理观念,且学会宣泄。

三、信念重组:“找回叶子”活动

1.活动步骤一:给每个小组发两倍人数的叶子,请每位同学挑选一片叶子,代表现在的你,仔细观察,并分享对这片叶子的感受。

生1:刚开始我很难理解叶子怎么可以代表自己呢,可随着老师不断重复“努力看着它,它就是你”,我渐渐找到了我,一个在叶子堆里不起眼不完美的我。

生2:我一眼就看上了这片叶子,它很好地诠释了我,有朝气,有生命力,我喜欢我自己。

生3:我是小组里最后一个找到叶子的,我很羡慕其他人找到自己的特别之处,反复看显得那么珍惜,但庆幸的是我最后也终于找到了它。

2.活动步骤二:将叶子传递给旁边的同学,拿到别人的叶子,在对方的叶子上做一个处理,比如撕掉一部分或画上图案。

3.活动步骤三:要求每位同学放回叶子,然后打乱,再请同学仔细找回自己原来的叶子。

(1)教师围绕以下问题带领学生分享活动感受和感悟。

为什么你会选择这片叶子?

别人在你的叶子上做了处理,什么感受?

当你再次找到那片叶子时是什么感受?你觉得它还可以代表自己吗?

(2)学生分享。

生1:老师在让我找代表自己的叶子时我就很纠结,我希望的是那漂亮完整的叶子。但我想啊,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这片有斑点瑕疵的才是真正的我。放回再找时,其实我一下子就找到哪片是我的。可是别人把我的叶子撕去了一大块,我真的很难接受,我想谁这么狠把它弄成这样,我要痛扁他一顿(笑了)。但后来当我再次把它拿起来,我渐渐体会到,只有重新试着去爱它,承认它,我的心才能真正平静下来。

生2:我的也面目全非了,刚才也很难接受,想想当时自己早先提醒旁边的同学手下留情就好了。可是事已至此,再自责也弥补不了。后来我尝试问自己,如果不拿自己的受伤的叶子,哪片叶子能够代替呢?都不能代替。最后我还是找回我原来的叶子。这个游戏让我感受很深,不管经历怎样的伤痛,我永远是自己的守护者,要学会爱自己。

生3:我感觉自己还是比较乐观的,不是说别人把我的叶子弄糟糕我不在乎,而是觉得它遭受这样的意外已经很受伤。如果把精力放在质问是谁的责任上,可能会更加让自己心痛。我想此时最需要自己的呵护,面对伤痛我为自己依然勇敢而感动。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意外确实让人伤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在伤害之后真正点燃生活的是重新学会爱自己,并在这种努力寻找中体会找回自己的喜悦。

四、结束课堂

1.学生分享课堂收获。

2.教师寄语:当伤害来临,勇敢面对,懂得澄清,学会爱自己,噩梦醒来是早晨。

“操作建议”

1.暖身活动步骤虽然简单,但容易因为学生不投入或故意行为导致辅导的良好氛围无法营造。在活动时要事先让学生清楚了解规则,特别要突出感觉传递。但此活动中难免有些学生有意无意地“捉弄”对方,此时辅导者不应批评,反倒要对这些在辅导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意外加以利用,追问回馈者:“面对他的故意做法,你是如何传递你的感觉的?”这不仅可以活跃辅导氛围,更可以启发学生对活动的深入感受。

2.在讨论娇与玉的案例时,学生会表达对加害者的憎恨和对受害者的同情,甚至表达出“娇与玉下回遇到他就应该捅他一刀”。这些是学生情感的自然流露,一方面说明学生爱憎分明,另一方面也说明辅导氛围开放学生敢于表达。面对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要急着纠正比如“那样做的后果会怎么样呢”,作为辅导者首先要接纳。辅导很重要的作用是让学生宣泄而不是压抑,相信学生在宣泄的同时也给了自己反思的机会,进而也就有了吸取他人正能量的动机。

3.“找回叶子”环节步骤环环相扣,每个步骤要求学生专注投入才能体验深刻。在找回受伤的叶子时,学生会很纠结,有抱怨的,有否认的。可能在过程中有一部分人勇敢拿起它,有人不愿意接受被破坏的叶子。此时辅导者要抓住时机让两种状态的学生分享内心感受,然后再给时间让学生努力找回,同时分享前后的不同感受。如果班里不愿找回自己叶子的同学较多,辅导者要鼓励他们,比如用类似意向对话的引导语加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