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历代游记
14782900000051

第51章 游晋祠记

“作者简介”

朱彝尊(1629~1709),清代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坨,浙江秀水(今浙江省嘉兴县)人。康熙年间以布衣应博学鸿词考试,为翰林院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词古文。诗与王士禛齐名,时称“南朱北王”。词宗姜夔、张炎,风格清丽,为浙派词人的领袖。其文风格高迈,澄淡雅洁。有《经义考》、《曝书亭集》等。

“原文”

晋祠①者,唐叔虞之祠也,在太原县西南八里。其早汾东王,曰兴安王者,历代之封号也。祠南向,其西崇山蔽亏。山下有圣母庙,东向。水从堂下出,经祠前。又西南有泉曰难老②,合流分注于沟浍之下,溉田千顷,《山海经》所云“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是也。水下流,会于汾③,地卑于祠数丈,《诗》言“彼汾沮洳”是也。圣母庙不知所自始,土人遇岁旱,有祷辄应,故庙特巍奕④,而唐叔祠反若居其偏者。隋将王威、高君雅因祷雨晋祠,以图高祖是也。庙南有台骀祠,子产所云汾神是也。祠之东有唐太宗晋祠之铭。又东五十步,有宋太平兴国碑环祠古木数本,皆千年物,郦道元谓“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是也。自智伯决此水以灌晋阳,而宋太祖、太宗卒用其法定北汉,盖汾水势与太原平,而晋水高出汾水之上,决汾之水不足以拔城,惟合二水,而后城可灌也。

岁在丙午,二月,予游天龙之山,道经祠下,息焉。逍遥石桥之上,草香泉冽,灌木森沉,鯈鱼群游,鸣鸟不已,故乡山水之胜,若或睹之⑤,盖予之为客久矣。自云中历太原七百里而遥,黄沙从风,眼眯不辨川谷,桑乾、滹沱,乱水如沸汤,无浮桥、舟揖可渡。马行深淖,左右不相顾。雁门勾注,坡陀厄隘。向之所谓山水之胜者,适足以增其忧愁怫郁、悲愤无聊之思已焉。既至祠下,乃始欣然乐其乐⑥也。

由唐叔迄今三千年,而台骀者,金天氏之裔,历岁更远。盖山川清淑之境⑦,匪直游人过而乐之,虽神灵窟宅,亦冯依焉而不去,岂非理有固然者欤!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

“注释”

①晋祠: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簏、晋水发源处。

②难老:难老泉,晋水源流主泉,在圣母殿右侧,以泉水不因旱涝而增减得名。

③汾:汾河,在山西省中部,源于宁武县,南流入黄河。

④巍奕:高大。

⑤若或睹之:好像(又)看到了似的。

⑥乐其乐:谓快意于晋祠山水的乐趣。前“乐”为动词,觉得快乐:后“乐”为名词,谓乐趣。

⑦清淑之境:清澄美好的境地。

“赏析”

晋祠古迹荟萃,山水佳丽,为晋中旅游第一胜地。千百年以来,游人不断,赞美之作不可胜数,而本文则以其特有的学识,成为记叙晋祠游赏的佳作。

文章不以丽词佳句见长,又少作者的游览踪影,却本着“为之记,不独志来游之岁月,且以为后之游者告也”的目的,将广博深厚的地理人文知识或引成说,或叙史实,或加以考证,向读者缓缓托出,引人遐想,启人思考。文章又善用反衬手法。写晋祠而触及乡关之思,由塞上风沙袭人再及游晋之乐,剪裁巧妙省净,布局重点突出。全文篇幅虽短。而内涵丰富,粗看似枯燥乏味,细读却感受颇多,可见概貌,长知识,发游兴,得情趣短短一篇不足五百字的游记,却表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样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