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历代游记
14782900000053

第53章 游雁荡记

“作者简介”

方苞(1668~1749)字风九,号灵皋,晚年又号望溪,清代安徽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进士。康熙五十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初判绞刑经多方营救才免死,二年后出狱,编入汉军旗下为奴。由于他素有文名,得在皇帝南书房当差,被任为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免除奴籍,升为内阁学士。乾隆间官至礼部侍郎。他是清代著名古文家,宗奉程朱理学,论文提倡“义法”,是桐城派的创始人。他断承唐宗古文运动的“文道合一”的主张。创作上,讲求以严密的结构形式表达传统经义及伦理。其文结构严谨语言洗炼,立意明晰。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原文”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①,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

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②、柳诸山,乃荒陬中一丘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

前此所见,如皖桐③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蹶然而入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

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

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①雁荡:山名,在今浙江省乐清市东北。

②永:永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柳:柳州,所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③皖桐:安徽桐城。浮山:一名符度山,在桐城县东面。

“赏析”

本文是一篇杂感式的游记文章。作者的主旨在于借题发挥,通过述说自己游雁荡山的感想,来阐发守身涉世之学和成己成物之道。从写作技巧上看,本文虽然不富于格物致知的理趣,却也具有明显的特色。文章开头说明雁荡的“山容壁色”,前所未见,却没有对山容壁色涂一番具体描绘,而是将笔锋一转,用“兹山不可记也”一句引发出一番议论。以他处名山横遭“疮瘠”,显示雁荡山的内在神韵与太古容色,令人“万感绝”而“百虑冥”,不露痕迹地宣扬了“万物皆备于我”、“无人欲即是天理”的理学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归纳游雁荡而得出的结论,点明文章主旨。

全文结构简洁,言之有序;说理清楚,比喻贴切;语言朴素,笔法老练,较好地体现了桐城派的文章风格和作者重视“义法”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