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历代游记
14782900000058

第58章 游庐山后记

“作者简介”

恽敬(1757~1817),清散文家。字子居,号简堂,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乾隆举人。历官富阳等知县,擢南昌同知,后署吴城同知。他崇尚名节,为官清廉。少喜骈文,后致力于古文,以振兴文学自任,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派”创始人。擅长论说文,山水小品亦不乏清峻之作。有《大云山房文稿》等。

“原文”

自白鹿洞西至栗里,皆在庐山之阳,闻其阴益旷奥,未至也。

四月庚申,以事赴德化。壬戌侵晨,沿麓行。小食东林寺①之三笑堂。循高贤堂,跨虎溪,却游西林寺,测香谷泉。出太平宫,漱宝石池②。甲子渡江,览湓口形势。乙丑返,宿报国寺。大雨,溪谷皆溢焉。

丙寅偕沙门无垢,篮舆③曲折行涧中,即锦涧也。度石桥,为锦绣谷,名殊不佳;得红兰数本,宜改为红兰谷。忽白云如野马,傍腋驰去:视前后人,在绡纨中。云过,道旁草木罗罗然④,而涧声清越相和答。遂蹑半云亭,睨试心石,经“庐山高”石坊,石势秀伟不可状。其高峰皆浮天际,而云忽起足下,渐浮渐满,峰尽没。闻云中歌声,华婉动心,近在隔涧,不知为谁者。云散,则见一石皆有一云缭之。忽峰顶有云飞下数百丈,如有人乘之行,散为千百,渐消至无一缕,盖须臾之间已如是。径天池口,至天池寺。寺有石池,水不竭。东出为聚仙亭、文殊岩。岩上俯视,石峰苍碧,自下矗立,云拥之,忽拥起至岩上,尽天地为绡纨色,五尺之外,无他物可见。已尽卷去,日融融然,乃复合为绡纨色,不可辨矣。返天池口,东至佛手岩,行沉云⑤中,大风自后推排,云气吹为雨,洒衣袂。蹊坐升仙台,拊御碑亭,云益重。至半云亭,日乃融融然耳。无垢辞去,遂独过铁塔寺而归。

天池之云,又含鄱岭、神林浦之所未见。他日当赢⑥数月粮居之,观其春秋朝夕之异,至山中之所未至,亦得次第观览,以言纪焉⑦,或有发前人所未言者,未可知也。

“注释”

①东林寺:在庐山北麓,庐山著名寺庙之一,我国佛教净士宗(莲宗)发源地,为东晋高僧慧远主持建造。寺前虎溪自南向西回流,上有石拱桥。三笑堂:在东林寺正殿神远殿侧。

②漱宝石池:在宝石池玩弄池水。

③篮舆:竹轿。这里用作动词。

④罗罗然:清新、疏淡的样子。

⑤沉云:颜色浓深的云。

⑥赢:背,担。

⑦纪:同“记”。

“赏析”

本文虽名为《游庐山后记》,但重点放在写庐山云景。因是在行进中随着游程立足点的转移而写的,细腻描绘出云海变幻莫测的多种形态和色彩。入锦绣谷后,先用两个比喻写白云奔驰的壮观,又用“道旁草木罗罗然”一笔,描绘出云过之后的清朗景色。“庐山高”石坊的云景,是通过山势和歌声,突出其云海飘忽游去和聚合分散的气势的。而岩上俯视所见云景,重点则在写其“尽天地为绡纨”的银白颜色。最后写归途所见,以风、气、雨、日来烘托不同高度上飘忽不定的云景。作者在描绘云海出现、形成及隐没的过程中,又时时插入对山景和歌声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得所塑境界更加优美奇幻。

全文文字清新,风格俊逸,笔法灵活,读来如身临庐山云海其境。在以这介绍山水名胜为主要目的的游记中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