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郭谦亨中医世家经验辑要
14783700000002

第2章 开山医祖郭绣川

郭春林,字绣川,生于公元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殁于公元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行医三十七年。他自学成名,又经大医垂教,术精怀仁,严谨敬业,知人善任,在中医、中药、医药德戒、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出色的建树,是郭氏中医世家的创始人,也为清代后期榆林中医药界兴起一代清风,对榆林中医药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刻苦学医修养德行

医祖郭绣川,资质聪颖,性情豪爽。幼时酷爱读书,尝过目成诵,至十三岁时,大多数经史已能熟读,备受业师薛寿堂老先生器重,愿供文具书籍,不受束修以助学。无奈因父亲去世,寡母幼弟衣食日迫,师生挥泪作别。随即投身于榆林同仁堂药店(在榆林市大街万佛楼北,系景姓开设)作学徒。他早起晏眠,虚心向每一位药工、药师、医师学习识药、制剂技术和处方配药知识,也十分注意病人买药所持处方,询问病情,了解服药后的反应,并于空闲时间刻苦攻读医学经典及医家常用手抄医书。每遇前辈医师,即虚心求教。由于他勤奋好学,记忆力与悟性又很高,经过四五年的悉心钻研,已能将所学的中医药理论熟练地运用于临证。在药店,除依方配药外,开始对前来问药求治的患者依法施治。他辨证精详,立治有度,审慎发药,效果显著,很快得到广大患者的信赖,求治的病人日渐增多,经理十分高兴,委以坐堂应诊并掌管业务。从此,绣川先生在医药界的名声日渐显著,是大家公认的年轻有为的杰出医药人才。

五年后,榆林万全堂(在大街星明楼南,董姓开设,为当时榆林较大的药店)资方董老先生诚挚争聘,绣川先生应聘,欣然接受委托全权经营管理,并坐堂应诊。凡遇疑难大病,必详究原委,慎思明辨,严谨处方,每奏奇效,病患盈门,医名遍及临近县、府、州、道,使万全堂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当时,有化名朱胤的老人在榆隐居,医术高明,传说他是受陷害的清朝御医。绣川先生有幸得到他的赏识和指教,医学理论和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虽然绣川先生医声日高,医望益重,但他并不自满,虚怀若谷,求知若渴,自发倡导力行,常于旬日的傍晚,邀请同门医生,会集于万全堂,相互交流经验,切磋医理,研讨诊治中的得失和疑难,谓之“杏林晚议”(详见《榆林医药百年史事漫忆》)。绣川先生在“杏林晚议”中是中心人物。正是他的学识、经验和虚心治学的精神将同仁们集结在一起,对提高各人的诊治能力,发展榆林中医学术水平,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选药求优制药求精

绣川先生身任经理,常亲赴晋、冀、豫、甘等地,一边采购药材,一边为人看病。他检选药材,善于辨识药材的地道、优劣,又熟悉药市行情。第一次到河北祁州(全国药材采购、供应集散地)药会上,就以他对药材真伪、优劣、价格的熟识令与会者叹服,无人敢欺瞒。

在药材加工方面,当时尚无公认的法则。为了确保疗效,他对加工、炮制药材要求极严,并参照古人经验,逐渐摸索出一套成规,例如去杂质,筛尘末,去足翅(蝉蜕),去头足(蜈蚣),去骨(巴戟、远志),去心(麦冬、莲子、贝母),剔尽毛(狗脊、枇杷叶),去粗皮(桂、朴、甘草)……至于炒制,有清炒(将药直接放入锅内不加辅料,文火炒成淡黄色或深黄色),也有用米、麸、滑石、净黄土作辅料拌炒及酒炒、醋炒之分。炙有:蜜、酒、醋、姜汁、米泔水(苍术、吴萸)、盐水浸……之别。酒炒醋炒与酒炙醋炙的区别:炒是将药材饮片倒入锅内加热,一边不断翻动,一边喷洒酒或醋,炒到微黄或深黄色即成;炙是将一定量的酒或醋(根据各药规定要求)加入药材饮片中,翻拌均匀,焖一定时间(吸收尽),入热锅中搅拌,中火焖,以炙干为度。油炙:用油脂,如炙“仙灵脾”,是将油(适量)化开放入锅中将药拌匀,微烘以干为度;如制介类之龟板、鳖甲……用酥油(即牛、羊奶油)涂于甲之腹、背面,置火上烤,如此反复数次,以甲酥黄为度。煅(含煅淬):一般是将动物之骨质化石或矿物药打成小块,装入砂锅或铁锅内,置火上烧至发泡或成粉块状;或用铁钳夹住,放火上烧红,立即投入醋(如代赭石)或酒(如阳起石)中淬制,如是七次即成。蒸:将需蒸的药拣净,放入笼中(竹、木所制)依法蒸熟。如地黄,先用酒洗过,入笼中蒸三至四小时,焖一夜,取出摊晒一日使干,另将蒸液在火上浓缩(随时搅动防糊焦)成稀膏,拌入地黄中,再晒或烘干,如是蒸晒七次(连前共八次);第九次以百斤地黄用砂仁面三斤、黄酒四斤混匀,入地黄中拌匀,晒干,再放入笼中,蒸到笼上气满,即用微火焖一夜,次晨出笼,摊晒至干,再将锅底之汁洒拌均匀,再晒干,或烘干。先切成片状,再将片切成条状即成。这就是所谓九蒸九晒的“九地黄”。另有需制成炭的(芥穗、杜仲、姜块……),即用药品饮片,放锅内(如炒法)直接用火加热,不断搅拌,煨至焦黑,或里边黑黄为度;如属块状药,则埋入热灰中,再加热煨至酥脆,色黑里黄为度。水飞:即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药等研成极细粉,加入多量水搅拌,其细粉混悬于上边水液,将其倾出,其粗粒再研、再水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除去上边清水,沉淀物干燥,即成极细粉面(如炉甘石、滑石、硇砂等)。以上各种炮制都严格要求按规范操作,无人敢乱章法。

由于绣川先生对医、患极其负责,药材采购炮制都很认真,又有独到之处,药品质量特别纯洁精良,受到公众的称赞和信赖。当时都认为买万全堂的药最为放心!万全堂在榆林中医药界信誉突起,业务也更加兴旺。这是绣川先生呕心沥血,经营管理的成果。他在世时如此,逝世四十年后,万全堂的业务和信誉,在榆林各大药店中仍然是最好的。

三、德才并重知人善任

绣川先生在经营管理万全堂时期,不以个人亲疏、爱憎用人,而是通过言传身教、亲手培养的过程,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德行、学识和技能,因才施用。如山西人张怀、李玉明,榆林人段成和、赵质奇……都是原有的药工或新招的雇员,经过长期的接触了解,认为张怀为人淳厚、干练,赵质奇为人诚信、守道,便让二人负责柜台业务;段成和为人质朴勤谨,李玉明做事认真细致,遂使二人一直负责药材库房管理。这些人都善于识别药材的地道、真伪,精通炮制技术,是他多年培养起来的业务骨干。他教导有方,知人善任,这也是万全堂兴旺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治病解危坚辞酬颂

绣川先生一生急难好施,怜病悯苦,乐于助人,而且不受酬谢。清穆宗丙寅(同治五年)冬末,他应邀赴西安为陕西巡抚医病,得便去东关药行,听说太平军孙得才部入陕,回汉民众趁机响应,将要围攻西安。西安城门,只中午开放两小时,而且查禁甚严,城外人心惶惶。东关是药材集散地,许多商贾客人与药行掌柜商量,祈求先生借为巡抚医病之便,提出让东关药行的商贾店主运货入城避乱,先生欣然应允,巡抚承情同意,从而使附近民商皆得由关入城。解围之后,大家极为感戴称颂,商定酬赠重金、颂匾,被先生婉言谢绝。

抚台病愈后,也拟备重礼酬谢。幕僚说:“曾闻先生治病向不受酬,人皆知之。”并告诉了绣川先生婉拒东关商民酬颂之事。抚台感慨地说:“先生洁身为人,真仁德之士!”先生临行前,抚台亲自相送,依依话别,诚恳地表达了钦佩和感激之意。

榆林总镇田镇台之友,四川巡抚李芾棠因患“头风”病从武昌来榆求治,病愈后,为先生书赠“唯能济人,斯能济世;未为良相,便为良医”一联以志感谢,赞颂先生的医风德行。这副对联书法苍劲有力,是一名书。这件事也在榆林传为佳话,并载入了《榆林地方简志》。

五、持身谨严忘己护公

绣川先生一生虽未入公门,但处事为人极讲信义,清廉正直,舍己护公。有一次赴“怀庆药会”(是当时中部地区的药材盛会),药材已购齐交运,他因为与药行结账,迟走了两天,归途路遇兵祸,危急之中只携带账簿、名贵药品以及友人托买的药夺路而行。回来后,怀中账簿和手提箱内的牛黄、麝香、犀角、羚角以及为朋友代买之药都完好无缺,而自己的衣物行李全部丢失。

在几十年管理、经营万全堂业务中,除按规定领取应得工资外,从不因个人或家庭私事动用药房的钱物,公私分明,严谨自律,生活俭朴。但对药工、药师们家中困难却十分关心,遇有经济困难,就主动资助,帮忙解决。对工作中出现差错的,责之甚严,并以具体事实为诫,教育大家“药是治病救人之物,非同别的货物,错则可以另造,药若操作错了,人吃后是拿不出来的,也无法另做!其中利弊,你们细思自明”。受教育者深自悔悟,牢记不忘,以后受用无穷。因此药房中十几个人都对先生非常敬爱,工作上也能自觉约束自己,谨慎从事,养成了良好的作风和习惯。他自己持身谨严,以身作则;对店员要求严格,循循善诱,为万全堂树立了严格认真、勤谨敬业的良好作风。这也是万全堂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